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法院

北京四中院发布 “我为群众办实事”十项举措

本站发表时间:[2021-09-28] 来源:北京四中院微信公众号 作者:

  第二批政法队伍教育整顿开展以来,北京四中院聚焦群众反映的共性需求,着力解决人民群众关心关注的热点、难点问题,确定了“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个重点项目。

  9月27日上午,北京四中院召开新闻通报会,对该院确定的“我为群众办实事”十个重点项目进行通报。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媒体记者远程参加了通报会。

  北京四中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兼政治部主任袁煜驰表示,四中院以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为衡量标准,积极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活动,努力倾听民意、贴近民心、回应民盼,将为群众办实事融入日常;抓在经常,并以五个“是否”为标准研究确定“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举措;一是措施是否真正面向群众的急难愁盼,确保民有所呼,我有所应;二是措施是否准确针对存在的顽瘴痼疾,确保对症施策,有的放矢;三是措施是否有效结合四中院的特点专长,确保发挥优势,彰显特色;四是制定措施是否充分考虑面临的困难挑战,确保具体可行,切合实际;五是措施是否深入规划长效机制,确保长期坚持,常抓不懈。十项举措具体包括:为涉外诉讼提供个性化流程指引、督办12368联系法官热线、推行多种立案方式便利群众立案、加强警容风纪提升服务水平、“双线联动”打造普法新模式、国际商事纠纷一站解纷、公益诉讼助力生态保护、规范执行案款发还、推行善意文明执行、以良性互动新形式促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袁煜驰表示,四中院将把开展“我为群众办实事”实践活动作为一项重要任务,聚焦法院工作中亟待解决的突出问题,紧盯人民群众关心关切的难题,以为群众办实事、办好事为目标,持续加强组织领导,压紧压实责任,高度重视、精心组织,扎扎实实为群众排忧解难,切实把好事办好,把实事办好,办到群众心坎上。

  北京四中院

  “我为群众办实事”重点项目清单

  项目一:为涉外诉讼提供个性化流程指引

  针对涉外商事的特殊程序,制定《涉外、涉港澳台民事一审案件立案审查指南》,规范审查内容、审查程序。根据司法协助类案件尤其是承认外国离婚判决类案件当事人的实际情况,制定个性化材料清单,方便当事人对号入座准备公证认证材料,为当事人提供便利。

  项目二:督办12368联系法官热线

  针对当事人联系法官难的问题,加强12368联系法官工单督办力度,通过“诉讼服务一体化”系统,开展全院工单办理智能化提示、催办、回访。制定《“诉讼服务一体化应用系统”网络工单办理规范》,建立“收、转、办、督”一体化工作机制,不断优化工单办理质效,提高当事人联系法官效率。

  项目三:推行多种立案方式便利群众立案

  坚持“让数据多跑路,让群众少跑腿”的便利群众原则,尤其是在疫情防控常态化的形势下,推广网上立案、邮寄立案、跨域立案等立案方式,减少当事人诉累。通过热线电话等为当事人网上立案提供远程指导,方便当事人诉讼事务“网上办”“掌上办”。制定《邮寄立案工作细则》,建立首问负责的工作机制,明确邮寄立案审查期限和审查流程,提高一次性补正成功率,提升邮寄立案处理时效。增设跨域立案专门窗口,为跨域立案当事人提供咨询及立案服务;充分发挥导诉台和窗口值班专员释明指导作用,协助四中院无管辖权的案件当事人异地立案。

  项目四:加强警容风纪,提升服务水平

  从加强警容风纪、文明执法入手,对规范执法、文明执法等进行培训,并对全体司法警察的规范文明用语、规范执法动作等进行考核,力求做到接待有礼,执法有度, 为每一名来访群众提供优质服务,让人民群众感受到执法的温度;组织司法警察熟悉应急预案,进行多场景突发事件处理演练,做到岗位清晰、职责明确、处置得当,配备自动体外除颤器(AED)并对使用方法进行培训,以更好应对突发状况,提升服务水平,满足新时期下人民群众对司法警察的要求和期待;在安检区域设立便民服务角,提供暖心便民服务。

  项目五:“双线联动”打造普法新模式

  围绕热点法律问题形成一系列普法作品,编发普法案例小故事、拍摄普法短剧、制作普法微动漫等,提高全民学法守法用法意识。制定《普法责任清单》,组建普法讲师团,积极开展送法进社区、进校园、进企业、进机关等普法走基层活动,提供免费法律咨询,为群众答疑解惑,促进纠纷源头化解,切实把普法工作落到实处。

  项目六:国际商事纠纷一站解纷

  依托北京法院国际商事纠纷一站式多元解纷中心,畅通诉讼、调解、仲裁程序的对接渠道,引导当事人选择适宜的途径解决国际商事纠纷,推动国际商事纠纷公正、高效、便捷的实质化解,为中外当事人提供便捷、高效、低成本的一站式纠纷解决服务,营造北京市场化、法治化、国际化的营商环境。提高智能化建设,运用视频调解系统,提升在线调解率,为当事人节约解纠成本。

  项目七:公益诉讼助力生态保护,守护群众安全

  制定民事公益诉讼审理、保全、调解指南,规范环境民事公益诉讼审理,维护群众环境利益;建立以庭长为团队负责人,以法官为团队成员的3+4+N+1民事公益诉讼审判团队;建立立、审、执衔接的环保公益诉讼绿色通道,提高公益诉讼审理效率。建立生态保护教育基地,强化绿色司法宣传,充分保护人民群众环保公共利益。

  项目八:规范执行案款发还,畅通最后一公里

  制定《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加强执行案款发还工作办法》,规范执行案款发还工作。执行指挥中心设置案款专管员,各执行团队设置案款管理员,督促承办人员及时认领到账案款,核查督办超期未发还案款,核查纠正提存和推迟发还案款。执行案款到账后,团队案款管理员在三日内认领完毕,符合发还条件的执行案款在三十日内发还完毕。

  项目九:推行善意文明执行

  落实《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关于落实善意文明执行理念的意见》,切实在执行工作中贯彻善意文明执行理念,对面临短期困境的被执行企业,通过制定“放水养鱼”的执行方案,助力民营企业渡难关;以执行促和解,在坚持法律尺度的同时,传递法律温度,并进一步总结善意执行典型案例,通过在微信公众号等媒介发布典型案例、召开“十大善意文明执行案例”新闻发布会等形式,宣传善意执行理念。

  项目十:创新良性互动形式,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

  制作发布年度行政审判司法审查报告,向市、区两级政府发送司法审查分报告,总结、分析行政执法和行政管理中的突出问题,发挥“法治体检表”的积极作用。通过组织庭审观摩活动,提高一线执法人员依法行政能力和人民群众维权能力。通过召开推进依法行政座谈会、推动行政机关负责人出庭应诉、发送司法建议书、搭建沟通交流平台等形式,促进行政争议实质化解,为群众办实事解难题。


[供稿单位:北京四中院]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