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在高检院组织的全国检察机关刑罚执行监督精品案件、羁押必要性审查精品案件和优秀检察建议、纠正违法案例评选活动中,北京市检察机关8件刑事执行监督案件分别被评为全国检察机关精品案件和十佳案例。
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将以此次评选活动为契机,切实践行张军检察长“一个案例胜过一打文件”的指示精神,进一步贯彻落实全国刑事执行检察工作“规范监督、加强办案”的总要求和总体工作思路,积极探索优化“四个结合”工作机制,坚持“三首”标准定位,深入落实新时代首都强检战略,充分发挥精品案件的引领、示范作用,总结经验,再接再厉,扎实工作,进一步推进办案模式的“精装修”,推动全市刑事执行检察工作再上新台阶。
近年来,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扎实贯彻落实高检院“规范监督、加强办案”总要求,始终坚持“三首”标准定位,不断加强法律监督“制度化、规范化、程序化、体系化、信息化”建设(以下简称“五化”建设),在强化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上取得明显成效。
敢于探索创新,坚持问题导向,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从办事模式向办事模式与办案模式相结合转变
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认真贯彻落实高检院工作部署和市检察院党组要求,以“五化”建设为目标,2015年在全国率先提出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从办事模式向办事模式与办案模式相结合转变。刑事执行检察监督加强审查调查核实的实质化和实在化,把好案件的“五关”,即事实关、证据关、法律适用关、刑事政策关、程序关,不断提升监督质量。实践证明,刑事执行监督案件办案模式带来了“三个明显提高”,即证据意识明显提高,更加注重通过收集和审查证据来认定监督事实;规范意识明显提高,更加注重监督的亲历性和时效性;质效意识明显提高,更加注重监督的质量和效果。2016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工作模式从办事模式向办事模式与办案模式相结合转变的经验做法由高检院相关部门在全国范围推广。
善于研究总结,建立健全监督机制,形成刑事执行检察监督规范体系
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积极发挥重大监督事项案件化办理的先发优势,发扬首创精神,按照“五化”建设要求,健全制度、完善机制,促进刑事执行监督工作机制更加健全、程序更加完善、制度更加成熟和定型。2016年制定了《办理被监管人死亡监督案件工作规范》等三项办案规范,在全国检察机关首次以规范化文件形式对刑事执行检察办案模式予以确认,又于2017年制定了《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刑事执行监督案件规程》,对全部19类刑事执行监督案件全面进行了规范,其内容被高检院《人民检察院刑事诉讼规则(修改草案征求意见稿)》吸纳。完整的刑事执行监督规范体系的建立,使刑事执行检察监督事项更加明确,监督重点更加突出,监督标准更加统一,监督成效显著提升。2018年,北京市检察机关办理“减假暂”案件提出书面纠正和已纠正数量,同比分别上升50.23%和21.05%;针对监外执行和社区矫正刑事执行违法违规行为提出书面纠正和已纠正数量,同比分别上升24.9%和36.9%。
勇于争先创优,以 “双一流”创建为统领,全面提升监督能力和办案水平
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积极落实司法责任制要求,不断加强队伍建设,充分发挥检察官的主体作用,提升工作的主动性、预见性和责任心,努力建设适应新时代刑事执行检察工作专业化、专门化、精细化要求的专业化办案团队。同时,发挥好刑事执行检察部门“专业平台”作用,通过组织检察官联席会议,开展案件讨论、加强法律政策问题研究、统一同类案件的认定裁量标准,为检察官的履职提供服务,全面带动刑事执行检察监督能力和办案水平的整体提升。在2018年第二届全国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业务竞赛中,北京市检察机关刑事执行检察部门选派的四名选手全部获得“业务能手”称号,北京市人民检察院获“优秀组织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