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青山绿水 | 充分发挥检察职能 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基层实践
编者按
2018年7月20日,北京市检察院结合中央、市委、高检院系列会议和文件精神,印发了《北京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首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在2019年初召开的北京市检察长会议上,市检察院党组再次发出服务保障生态文明建设的“动员令”。全市检察机关通过构建精准化打击、多元化监督、专业化办案、社会化治理、法治化服务相结合的全方位工作格局,服务保障防治污染,促进了首都生态文明建设。
图为北京市检察院印发《北京市检察机关服务保障首都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促进生态文明建设的实施方案》
下面,京检君以密云区检察院为例,带您看看他们依靠法治保护环境,服务保障密云生态文明的基层实践。
2018年以来,密云区检察院立足生态涵养区和首都水源地区情实际,探索组建生态环境案件检察专业化办案组,为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服务保障密云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优质法治产品、检察产品。
强化措施
着力提升生态资源案件办案质量
充分发挥捕诉一体工作机制在引导侦查方面的优势,及时参与现场检查,就发生原因、造成的实际损失和侦查方向、证据收集等与公安机关充分沟通,夯实证据基础。如,在一起非法占地案中,检察官在引导侦查时发现另一涉案人员系共犯,遂建议公安机关上网抓逃后一并移送起诉。开展同步专业审查,积极听取专家意见,统一司法办案认定尺度,加强与公安、法院以及相关行政执法部门沟通,结合外省市判例和相关行政法规等,就生态资源案件专家的资质、情节认定标准等达成共识,成功实现所承办移送起诉案件均一次侦查到位,无退回补充侦查情形,确保精准高效打击。
创新机制
实现与专司监督部门无缝衔接
推进专业化办案与专业化监督齐头并进,有效对接,以诉讼监督的专门化,促进检察审查的实质化,强化检察追诉的精细化、精准化,实现“两手抓、两手硬”。实行“双审查”机制,在办理刑事案件的同时,对涉及到生态资源的公益诉讼案件线索进行审查,成功移送多起行政公益诉讼线索。完善“两法衔接”案件会商论证机制,会同专司监督部门对行政执法机关移送的生态资源案件把脉会诊,构建该类案件查处的绿色通道。如,针对一起非法捕捞水产品案件中犯罪嫌疑人始终拒不认罪的情况,通过引导调查、在案赃证物以及根据犯罪嫌疑人辩解所调取的证据,让指控犯罪得出唯一性结论,为案件后期的批准逮捕和提起公诉打下坚实基础。
延伸触角
深化生态检察专业化办案综合效果
树立恢复性司法理念,探索对“补植复绿”的犯罪嫌疑人依法从宽处理机制,成功复耕土地100多亩,实现办理一个案件、恢复一片生态的良好效果。
左图为被非法占用的土地,右图为补植复绿后的土地
推进生态环境领域检察风险防控,及时消除社会隐患,结合“十进百家、千人普法”法治宣传教育活动,会同有关部门,就一起案件息诉罢访进行会商座谈,并赴案发现场走访,对村民代表的疑问进行详细答疑解惑。结合办案开展案件分析、预防调查,撰写完成密云区近五年环境资源案件犯罪的分析报告,提出防范风险、堵塞漏洞的针对性建议。严格履行普法责任制,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行政机关代表观摩庭审,通过“两微一端”等媒体平台拓宽法治宣传覆盖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