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网群 > 市政法单位 > 北京市司法局

社区矫正“北京模式”再创新 通州区司法局尝试走新路

本站发表时间:[2018-10-08]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近年来,随着北京城市副中心建设的深入推进,北京市通州区司法局充分发挥社区矫正“北京模式”优势,探索出一条“依法矫正、科学矫正、精准矫正”的新路子,致力于打造共建共治共享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以新认识引领新实践 全面贯彻落实国家总体安全观

  国家总体安全观是司法部在新时期、新形势下提出的新思想、新任务。通州区司法局积极落实市司法局工作部署,紧紧围绕司法行政工作转型升级,明确了未来三年社区矫正工作的主攻方向和重要着力点。

  通州区司法局以“抓重点、补短板、强弱项”为目标,制定《通州区司法局践行国家总体安全观三年行动计划(2018—2020年)》。充分发挥特专组职能作用,与区民政局、区人保局、区红十字会等单位建立“两类”人员就业与社会保障、就业帮扶和技能培训、人道救助、温暖救助、“三无人员”及“特殊老病伤残人员”应急救助等多项工作机制。

  以新实践展现新作为 奋力打造教育管控新模式

  ★坚持互联互通,建设智慧监管系统。全面提高信息系统应用水平,强化操作培训,强化信息录入,强化监督检查,确保社区矫正信息化监管平台和社区矫正电子监管系统有效运行。

  投入专项资金,构建专网互联,打造“中心+基点”互联互通的联动指挥平台。依托远程平台建设,在通州区司法局建立指挥调度中心,行使指挥、调度权限,阳光中途之家和15个司法所行使处置、反馈权限,变“各自为政”为“合成作战”,形成“一网互联、资源共享、联动处置、无缝对接”的工作模式,实现社区矫正远程部署、远程会商、远程督导。

  目前,通州区15个镇(街)司法所均联通远程视频会见系统。

  ★坚持因类施教,做好教育矫正工作。教育矫正是社区矫正工作的三大任务之一,也是社区矫正工作的重要载体。通州区司法局充分发挥“以教代管”优势,以教育矫正100%覆盖为目标,以“1+1+N”为载体,将“面对面”课程教学与网络学习有机整合,针对行动不便、不宜参加集中教育的服刑人员,通过网络教学开展教育,实现社区服刑人员教育矫正100%覆盖目标。构建“1+1+N”平台建设,即依托集中教育中心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初始教育,依托阳光中途之家开展解矫前教育和分类教育,依托基层司法所开展个别教育。教育场地、人员、设施、师资、内容、时间等均保障良好,并制定具体教育计划,形成法治教育、专题教育和心理矫正相融合的教育矫正格局。

  ★坚持优化课程,强化师资队伍。优质的课程设置是教育矫正质效的重要保障。目前,根据教学实践,已整理出针对社区服刑人员初始教育、专题教育、解矫前教育等专项教材10余种,基本形成涵盖法律法规、区情分析、道德修养、社会学、心理学、帮扶救助等多学科、多领域的授课体系。

  同时,通过内部挖潜,在教育矫正工作中精心挑选一批工作经验丰富、业务能力过硬的社区矫正干警,进行针对性培养,作为社区矫正教育矫正工作兼职教师。利用非营利机构、慈善组织、志愿者等社会资源,以政府购买服务的形式引入社区服务、技能培训等专项服务,与行政力量优势互补,良性互动,不断提升教育矫正的专业化水平。

  ★坚持对症下药,实施心理矫治。社区矫正的突出特点是“治心”,心理矫正是教育矫正的必要手段。通州区司法局积极调动社会力量,依托阳光中途之家心理咨询室,使用体感设备、沙盘治疗、音乐减压放松系统和心理健康自助系统等专业设备开展心理矫正工作。通过购买社会服务的方式,引入具有国家资质的心理咨询师介入社区矫正工作,对社区服刑人员进行心理评估,根据心理状况、生活工作特点等,建立个人心理档案。

  ★坚持外部引援,做好社区评议。聘请楼门长、网格长、邻居等担任社区服刑人员社区评议员,每周对辖区社区服刑人员学习、工作、生活等日常表现情况进行记录,便于基层司法所全面深入掌握社区服刑人员遵纪守法、监督管理、学习教育、社区服务和社会活动等情况,提升社区矫正工作质效。

  社区评议员每月对社区服刑人员开展一次评议,将评议结果形成书面鉴定意见并上报司法所。司法所每季度召开一次评议大会,形成评议意见,为社区服刑人员调整矫正方案和制定针对性矫正措施提供了参考和依据。

  以新作为开启新征程 深入推动通武廊社区矫正协同发展

  通州区作为京津冀区域协同发展示范区,通过发挥城市副中心的辐射带动作用,推进京津冀的深化协同发展。

  通州区司法局积极加强与天津武清、河北廊坊两地司法行政部门的协调沟通,在前期座谈和充分调研基础上,三地成功签订《通武廊司法行政合作框架协议》《通武廊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合作协议》,为通武廊社区矫正和安置帮教工作深度融合发展奠定了基础。

  打破区域限制,建立社区服刑人员异地委托管理机制、居住地核实和社会调查评估合作机制等,先后对多名社区服刑人员开展异地委托管理。开展社区矫正干警、司法助理员、社矫社工等管理人员联合教育培养,三地共有145人参加培训。

  启动“通武廊”社区服刑人员手机APP电子监管系统合作项目,减少区域差异,提高监管效率。三地合作的先进做法获上级部门肯定。


[供稿单位:北京市司法局]   [责任编辑: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