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方式
扩大法律援助范围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
……
《中华人民共和国法律援助法》
于8月20日表决通过并公布
自2022年1月1日起施行
让更多需要的人更便利地
享受更有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
观澜君带你解读这部带着温度的法
法律援助制度作为一项维护当事人合法权益、保障法律正确实施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的重要法律制度,在实现全面依法治国进程中具有重要地位和作用。
早在2003年,国务院就公布了法律援助条例,为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的公民,提供法律咨询、代理、刑事辩护等无偿法律服务。
制定法律援助法,进一步拓宽法律援助方式、扩大法律援助范围、提高保障水平、加强质量管理、提供便捷化措施等,在更大范围通过更多形式,为人民群众获得及时便利、优质高效的法律援助服务提供法治保障。
多种形式提供法律援助
法律援助法明确:法律援助人员可以根据实际情况,采取多种形式为当事人提供法律援助。
形式包括:
法律咨询、代拟法律文书、刑事辩护与代理,民事案件、行政案件、国家赔偿案件的诉讼代理及非诉讼代理,值班律师法律帮助,劳动争议调解与仲裁代理,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形式。
法律援助的范围得到扩大
为了让更多需要法律援助的人更便利地享受更有质量的法律援助服务,在总结当前我国法律援助工作现状的基础上,法律援助法对法律援助范围作出了适当扩大。
在刑事法律援助范围方面:
努力实现刑事案件律师辩护全覆盖
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因经济困难或者其他原因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本人及其近亲属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刑事案件的犯罪嫌疑人、被告人属于未成年人、有关残疾人、不能完全辨认自己行为的成年人、可能被判处无期徒刑或者死刑的人、申请法律援助的死刑复核案件被告人、缺席审判案件的被告人及法律法规规定的其他人员,没有委托辩护人的,法院、检察院、公安机关应当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担任辩护人;
其他适用普通程序审理的刑事案件,人民法院可以通知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担任辩护人。
在民事、行政法律援助范围方面:
请求有关赔偿、给付和支付劳动报酬等,因经济困难没有委托代理人,可以申请法律援助。
包括:请求国家赔偿,给予社会保险待遇或者社会救助,发给抚恤金,给付赡养费、抚养费、扶养费,确认劳动关系或者支付劳动报酬,有关事故请求人身损害赔偿等。
符合法定情形申请法律援助不受经济困难条件限制。
包括:英雄烈士近亲属为维护英雄烈士的人格权益,因见义勇为行为主张相关民事权益,再审改判无罪申请国家赔偿,遭受虐待、遗弃或者家庭暴力主张相关权益,以及法律、法规、规章规定的其他情形,为以后和地方扩展新情形预留空间。
另外,不服司法机关生效的裁判或者决定提出申诉或者申请再审,也可以依法申请法律援助。
鼓励支持更多社会力量提供法律援助
过去,法律援助大多是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根据当事人的申请,指派律师或者安排本机构人员,为符合条件的公民提供法律援助,渠道相对单一、力量较为有限。而法律援助法鼓励、支持符合条件的更多力量有更多渠道和形式参与法律援助,更有积极性地开展法律援助工作,并大致明确了三个渠道。
司法行政部门设立的法律援助机构指派律师、基层法律服务工作者、法律援助志愿者,或者安排本机构具有律师资格或者法律执业资格的工作人员提供法律援助;
工会、共青团、妇联、残联等群团组织参照本法规定开展的法律援助工作;
法律援助志愿者包括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从事法学教育、研究工作的人员和法学专业学生,以及其他符合条件的个人依法提供法律援助。
不同渠道的法律援助工作,都接受司法行政部门的指导和监督。
加强监管保障法律援助质量
免费的法律援助人员是否会尽全力帮助当事人?法律援助服务的质量靠什么来保证?法律援助法从两个方面有效消除当事人的顾虑。
激发法律援助人员更高的积极性
一是明确政府财政保障,将法律援助经费列入本级政府预算。
二是明确法律援助补贴标准实行动态调整,并免征增值税和个人所得税。
三是建立法律服务资源依法跨区域流动机制,鼓励和支持律师事务所、律师、法律援助志愿者等在法律服务资源相对短缺地区提供法律援助。
建立健全监督制度确保法律援助质量
一是规定司法行政部门建立投诉查处制度,制定服务质量标准,定期进行质量考核。
二是规定建立信息公开制度,定期公开资金使用、案件办理、质量考核结果等情况,接受社会监督。
三是规定综合运用庭审旁听、案卷检查等方式督促提升服务质量。
四是规定律师协会加强对律师事务所、律师履行法律援助义务的考核管理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