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好的,法官,我马上出发!”听到可以和女儿见面,还在四川的孙健赶忙停下手头工作,订好机票,一路来到了北京。
孙健是一起离婚纠纷的上诉人。在夫妻的双方婚姻关系走到尽头后,围绕女儿的抚养权,他和妻子争执不下,最终对簿公堂。
结合孩子意愿和双方实际情况,一审法官做出判决,将孩子判给母亲抚养。一想到女儿对待自己的态度越来越冷淡,又担心孩子可能与自己形同路人,孙健越想越气,提起了上诉。
“我愿意为了孩子回到北京工作。”“孩子跟我,生活条件肯定更好。”“法院这么判,是不是偏袒女方?”……一时不能接受判决结果的孙健也将怒火带进了二审。
接到这起案件后,我仔细研读了相关材料,发现法律关系比较明晰:夫妻双方感情基础已经破裂,孩子更乐于跟母亲生活,一审法院的判决并没有不当之处。
孩子需要父母的关心和陪伴,即便夫妻离异,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双方的关爱也发挥着不可或缺的作用。案件中,女孩正值青春期,对父亲的隔阂很可能会影响她此后的成长。而父亲因为无法与女儿进行顺畅的沟通,也很难释怀。案子“一判了之”,不仅会激化矛盾,更可能为将来的诉讼埋下伏笔。
还有没有更合适的路径?那些日子,我始终在琢磨。反复权衡后,我想,或许可以试一试我们院家事纠纷处理中的亲情探望机制。没想到,电话那头的孙健非常配合,这才有了开头的一幕。
见面是在冬日的艳阳天。阳光透过窗户,为亲情探望室的绿色座椅镀上了温暖的色泽。虽然已经事先和孩子及母亲做了沟通,有了一定的心理准备。但会面刚一开始,就出了点小意外。
“为什么你不选择跟爸爸一起生活。”“奶奶很难过,她很担心你。”父亲的质疑突如其来,让本来就有些局促的女儿有点手足无措,甚至着急地哭了起来。眼看现场即将陷入僵局,我们赶忙将父女两人分开,由我和同事分别给两人做安抚工作。
“您之前一直在外地工作,与孩子的沟通基础本来就薄弱。”“对孩子更多是要鼓励,而不是质问。”“作为爸爸,你得先向孩子表达暖意和思念,可以试试从两个人共同的美好经历入手谈起。”……亲情探望室的隔间里,孙健听着我的劝说,激动的情绪逐渐平复,若有所思地低下了头。
再次重启的会面,孙健调整好状态,没有再执着于女儿选择母亲的理由,而是询问起孩子当前的生活,一些共同回忆也让现场氛围一点点缓和。临别时,女儿特意对爸爸说,虽然自己没有选择和父亲一起生活,但是周末,还有寒暑假,自己都会专程去陪伴爸爸、探望奶奶。
“根据最有利于未成年子女的原则,认定现阶段不宜改变孙雯的生活、学习状态,以母亲直接抚养、父亲给付抚养费的方式为宜”,“作为父母,均有责任承担起保证孩子健康成长的任务”……综合考量后,我最终维持了一审判决。
再次拨通孙健的电话,他已经又返回了四川处理工作事宜。他没有对判决结果再做评价,但语气中少了几分抱怨,多了几分冷静。谈话尾声,这位在四川闯荡多年的老北京肯定地说,自己会重新开始。
血浓于水,是亲情最深的力量。我相信,虽然没有共同生活在一起,但只要愿意搁置矛盾、互相体谅,受伤的父女关系一定会重新得到修复。转眼又是新的一年,也期望通过我们的努力,让更多的孩子享受到完整的父母之爱。(以上均为化名)
法官心语
涉及未成年人的案件,关系到一个孩子的成长,关系到案件背后一个家庭的情感修复。父母离婚后子女的抚养问题,不止是简单地根据法律规定作出判决,而需要针对未成年人做更多细致入微的工作。
亲子探望是诉讼中缓解矛盾、增进亲子感情的一项有效机制,但由于涉及到家庭成员关系、未成年子女情感、家长养育方式等等,更需要法官在探望的整个过程中用心用情去体会、去感受,随时根据孩子的反应以及家长的互动情况,作出适时的调整和引导,才能使亲子探望机制发挥出应有的效能,让孩子与父母之间的感情更加融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