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重实训、讲实际、见实效——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深入推进“充电续航”
图为北京市检察机关2019年度公益诉讼检察业务培训班现场
为加强公益诉讼检察队伍素质能力建设,提高专业化水平,更好地适应公益诉讼检察工作向纵深发展的新形势新要求,促进公益保护、促进社会治理、促进依法行政,日前,北京市检察院举办全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业务培训班,这也是公益诉讼试点以来首次单独就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举行的培训。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焦慧强出席培训班,来自市检察院、北京市检四分院、各基层院近百名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检察官和检察官助理参加了培训。
北京市检察院党组成员、副检察长焦慧强全程参与培训班安排的案例实训展示、点评、问答环节并对重点问题进行提问。结合此次案例实训,焦慧强着重就公益诉讼案件调查核实工作提出三点意见:要准确把握线索调查方向和案件调查方向的区别和侧重点;要从法律问题、技术问题、延伸问题三个维度确定线索的调查内容、方向和方式;要对不同类型、不同领域的公益诉讼案件形成相对固定、全面、可操作性强的要素式调查核实,为案件调查核实工作提供规范指引。
突出实训,案例真题练本领
此次培训改变以往单纯授课、“单向传输”的传统模式,更多采用业务实战、交流研讨的培训方式,用案例进行实训,对课题现场讨论,更加贴近办案实践和工作需要。
精心选取公益诉讼重点领域典型案件,全体参训人员分组分案例,就如何进行调查核实进行实训。通过全员制作调查方案、分组讨论形成结论、选出代表集中展示、随机提问当场答辩并请办案经验丰富的人员进行总结点评等形式,使培训内容跟实际办案紧密结合,避免了培训、工作“两张皮”。
在注重实践技术演练的同时,围绕公益诉讼办案过程中遇到的重点、难点问题,通过前期调研、总结提炼,设置相关理论研讨题目,每两组就同一题目进行研讨,相互碰撞交锋,各组成员共同参与研究,形成调研报告并集中展示,推动形成理论研讨氛围,指导办案工作顺利开展。
因人施训,各展所长共提升
机构改革和人员调整后,全市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部门普遍呈现出“新老搭配”的特点。检察官大多经历公益诉讼试点工作和全面开展阶段,而部分检察官助理则刚刚调入甚至刚入职不久。针对此种情况,此次培训将全体参训人员平均分为六组,在侧重检察官制作案件调查方案和检察官助理研究理论问题的同时,要求组内人员全程参与两方面内容的讨论,实现理论联系实践、“新老”人员互帮互促的目的。
在讨论过程中,检察官运用丰富的办案经验,以独到和敏感的视角为检察官助理诠释了既全面可行又突出重点的调查方案制作,办案“主心骨”的作用凸显;而检察官助理则充分发挥理论研究功底扎实,思维发散、善于表达的特点,在培训期间迅速形成研究成果并配合精致的PPT演示,为所有参训人员展现了一场精彩的研讨盛宴。
外脑助训,问题导向支实招
针对民事公益诉讼在全市整体工作开展中的理论、实践问题,此次培训邀请了江苏省苏州市检察院公益诉讼部门副主任王辉进行专题授课,从如何确定案件类型、认定事实、确定被告、责任承担、诉讼请求选择、证据体系构建等方面进行全面细致地讲解并辅以典型案例,讲授内容可操作性强,引发全体参训人员的共鸣。
北京市市场监督管理局是全市机构改革中新成立的部门,整合了先前工商、食药等多部门的职责,与行政公益诉讼案件领域密切相关,此次培训邀请该局法制处处长李朔就市场监督局15大项职责进行介绍,为加强双方后续工作衔接、合力保护公益奠定了基础。
科技融合、技术支撑对于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纵深发展具有重要作用,北京检察科技信息中心主任闫仲毅和相关领域专家刘政、李铭分别就科技信息中心情况,公益诉讼中电子数据的收集与提取,新技术在公益诉讼检察工作中的运用等开讲,为公益诉讼检察工作注入科技“驱动”。
参训人员纷纷表示,此次业务培训内容丰富、针对性强,既有理论研究提高升华,又有案例实训很接地气。通过此次培训,大家增强了本领、坚定了信心、明确了方向,对后续公益诉讼检察工作的开展大有裨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