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基层动态

网上骂战“硝烟不断” 海淀法院发布白皮书支招维权

本站发表时间:[2018-08-29]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

  随着互联网技术、自媒体传播手段的发展,因侮辱诽谤、“起底”“对骂”引发的涉网络名誉权案件不断出现。法院对此类案件将给出何种司法态度,面对身份不明的侵权人又应如何维权?8月23日上午,海淀法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发布《涉网络名誉权案件审判白皮书》(以下简称《白皮书》),通报2013年至今年5年间“涉网络名誉权案件”审判情况,并发布十大典型案例。

  海淀法院地处中关村高科技园区核心区,区内有众多从事网络社交及信息传播的网络服务企业,近年来审理了大量涉及网络言论传播的名誉权案件。2013年4月,海淀法院设立了中关村法庭,负责办理包括涉网络名誉权案件在内的涉网络人格权案件及知识产权案件,审结了“崔某某与方某某名誉权互诉案”、“北京地区首例名誉权诉讼禁令案”等一批具有全国及全市影响力的涉网络名誉权案件。

  本次发布的《白皮书》,主要是根据中关村法庭近五年来审理此类案件的经验,从审判概况、主要案件类型、案件基本特点、审判难点与挑战、审判工作机制、诉讼维权提示及典型案例汇编等7个方面进行了全面介绍。

  《白皮书》指出,这五年来,海淀法院新收的涉网络名誉权纠纷案件数量呈不断上涨态势,受理的涉网络名誉权案件新收案件量几乎以平均每年翻2倍的速度剧增。与案件猛增情况相比,法院的判赔额度保持了相对稳定。但是,这些判赔额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会随着我国加大对人身权保护的力度及我国经济社会发展水平的发展而不断调整。

  《白皮书》提出,此类案件呈现出侵权形式新型化、复杂化,案件成因多样化、对抗化,法律关系综合化、交叉化,诉讼集中化、规模化等显著特点。为此,海淀法院立足于“制裁名誉侵权、保护言论自由,维护文明和谐网络言论环境”这一基本点,建设和创新专业化审判机制。

  除了建立和完善自身审判工作机制外,海淀法院还积极通过诉讼提示及法官说法等方式,对网络言论受害者及网络传媒从业者等与涉网络名誉权案件相关的主体进行普法宣传。

  此次海淀区法院发布的典型案例,对社交媒体相互侵权的认定、诉讼禁令的适用条件、影射型侵权的认定、消费者言论的边界、转载言论的审查义务等一系列重要问题进行剖析。

  据悉,本次《白皮书》的发布,将帮助社会公众了解有关网络公开言论的法律边界与诉讼维权的法律知识,为互联网传媒健康发展和行业导向提供指引和借鉴。海淀法院将以此为契机,推动涉网络名誉权案件审判工作再上一个新的台阶。(通讯员 范瑶)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