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2018年以来,昌平区检察院通过织密“过滤网”、拧紧“高压阀”、筑牢“防火墙”,探索创新联审机制,严格把牢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以及发展党员、预备党员转正初审“入口关”,为昌平区域中心工作稳定和谐发展,提供了良好的法律服务和廉洁保障。截止2019年6月底,共对全区10037名候选人进行了联审。
一、精准高效,
织密“两委”换届“过滤网”
不断提高政治站位,深入领会上级精神,坚持一个“实”字
我院通过组织专题学习,认真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办公厅印发的《关于加强和改进乡村治理的指导意见》,以及《昌平区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候选人资格联审工作制度》等文件精神,全面落实“两委”换届提名候选人联审机制。严格“十不能”条件进行候选人资格联审,坚决防止和查处以贿选等不正当手段,影响、控制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的行为,将精准把关、严防“带病”当选切实落到实处。
成立资格联审专班,明确工作主体主责,突出一个“专”字
昌平区检察院高度重视,组建了由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任组长,第八检察部(法律政策研究室)为主体、政治部(机关党委、机关纪委)协同的服务全区“两委”换届选举法律保障专班,确保资格联审工作专题研究、专人领导、专属管理、专人查询。期间,院党组多次听取服务“两委”换届选举资格联审专题汇报,并就资格联审的人员安排、审查标准、审查重点等重要问题、关键环节进行详尽部署。
规范审查程序标准,填录数据真实有效,确保一个“准”字
对照《北京市村、社区“两委”候选人资格条件“十不能”》,规范资格联审工作的审查程序,明确了审查标准和审查重点,认真、细致审查提名候选人是否具有“被判处刑罚正在服刑期间或刑满释放(或缓刑期满)”等规定禁止情形。
二、严字当头,
拧紧“扫黑除恶”“高压阀”
一是严把“审查关”,建立涉黑涉恶线索台账。
在全区村、社区“两委”换届选举资格联审及发展党员联审中,昌平区检察院将是否受过刑事处罚、是否存在“村霸”、涉黑涉恶和涉邪教等问题作为审查重点,通过认真查阅办案系统、电子卷宗、纸质档案,对全区298个村(社区)9296名“两委”候选成员,逐项分组进行审核、把关,建立涉黑涉恶线索管理台账,精准掌握涉黑涉恶线索情况。
二是严把“时间关”,即查即送确保审查结果第一时间反馈。
坚持执行涉黑涉恶线索“不过夜”审查结果反馈机制,严控联审工作运行时限,针对联审中发现的涉黑涉恶线索,按照“即查即送”标准,实现审查结果第一时间“快反馈”。与区属政法单位建立前期会商机制。如,与公安分局、法院会签《在扫黑除恶专项斗争中进一步加强协作配合的实施办法》,进一步畅通行刑衔接渠道,使扫黑除恶线索得以稳妥移送。
三是严把“纪律关”,明确主体责任抓落实。
在开展扫黑除恶专项斗争、提名候选人资格和发展党员联审等工作过程中,昌平区检察院始终坚持细化责任分工,层层分解,将责任落实到每一个责任人。针对无故拖延、敷衍应付、压案不查,或徇私舞弊、弄虚作假、隐瞒不报,造成严重后果的,严肃追究相关责任人责任。
三、坚持“三个规范”,
筑牢发展党员“防火墙”
昌平区检察院认真贯彻区委组织部统一安排,将对全区即将被吸收为预备党员的发展对象、即将转正的预备党员进行资格联审,作为新增业务、固定工作、长效机制进行研究部署。为进一步将专项工作落到实处,取得实效,采取三项针对性措施。
规范操作手册
针对党员发展资格审查任务“时间紧、任务重、要求高、数量多、长期性”等特点,根据昌平区委组织部《关于建立发展党员联审机制的实施办法(试行)》,研究制定了《联审工作操作手册》,以图文并茂、通俗易懂、简单易学的形式,统一资格联审操作,保证每一名专班人员都能实现即来即查、快速上手。
规范分解任务
始终坚持“谁审查谁负责、谁签字谁负责、谁盖章谁负责”的原则,将资格联审任务分解为“审查诉讼目录、审查电子档案、审查实体档案”三个阶段,进一步压实明确每个阶段的人员责任,有序推进联审工作顺利开展。
规范工作进度
昌平区检察院工作专班每天接到审查任务后,第一时间进行任务分工,坚持当日事当日毕,努力做到在检察环节不积压、不拖拉。2019年上半年,共对全区741名预备党员进行了资格联审,有力保障了全区发展党员专项工作如期完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