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基层动态

法治化推动北京海淀成为最具创新创业活力区域

本站发表时间:[2021-07-08] 来源:法治日报 作者:张维

  每天有近100家新企业诞生,其中一半是高科技企业。上市企业232家;独角兽企业41家,占全国的五分之一。信息、科技服务、金融、教育四大行业占地区生产总值比重超七成,对经济增长贡献率超90%……

  这样的成绩,让北京市海淀区拥有足以傲视群雄的资本。作为全球高端创新要素聚集、最具创新创业活力的区域之一,海淀区优秀的营商环境,让各类市场主体在这里找到充分释放活力的舞台。

  法治是最好的营商环境。近日,《法治日报》记者采访时发现,海淀区高度重视法治政府建设,坚持系统、整体、协同推进,政府工作法治化水平不断提升,为区域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力支撑。

  企业开办秒批

  海淀区学院南路76号,中国钢研新材料数字化创新研发中心建设工作正在推进中。项目总投资两亿多元,因旨在解决高新技术领域“卡脖子”问题而颇显重要。

  如此重要的项目,过去走完各项手续需要两年,但现在仅半年时间就拿到相关许可证。不仅如此,企业开办也更加容易了,据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法制科科长贺刚介绍,该局落实“零见面、四种办”模式,实现企业开办“一站办理、一个环节、一天领取”。

  2019年海淀区在全市首推“智慧审批”,通过对原有“互联网+企业登记”模式升级再造,在企业开办“零见面”“零成本”基础之上再度简材料、优流程、缩时限,实现住所核验“智慧审批”。

  “智慧审批”模式下的住所核验,实现政府、企业与业主三方共赢。简材料,由之前上传十余页住所证明材料实现住所核验“无纸化”;优流程,由人工审查变为系统自动校对,实现住所核验“秒批”;缩时限,通过系统自动核验住所,企业开办速度在最快15分钟的基础上再提速近40%;保安全,最大程度杜绝虚假材料,保护企业及产权人利益。

  值得一提的是,海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还在全市率先开展了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改革,实现营业执照“即时审批通过”。北京首张告知承诺制食品经营许可证即出自海淀区。

  扶持企业创新

  目前,包括市场主体登记告知承诺制在内,海淀区告知承诺审批事项基础清单(共204项)已对外公布,2020年共计17个委办局对182个事项实施告知承诺,办件量达11.34万件。

  营商环境的优化需要好的政策支持。海淀区加强政策创新,制定支持企业复能达产助力中关村科学城创新发展20条措施等。

  开展“护航企业政策先行”优化营商环境系列惠企政策云解读活动。2021年4月北京市海淀区优化营商环境政策云解读活动开始直播,这个直播共计10场,由海淀区发改委主办,邀请海淀区9家政府部门、10个产业园区,采取“政府部门+产业园区”现场对话的方式,打通政策落地“最后一公里”。

  企业的创新力是生存发展持久之道。为科技创新营造良好生态环境,也是海淀区政府的工作着力点。例如,开展2020年海淀区重大科技项目和创新平台专项奖励,深化集群注册服务模式。绘制海淀金融科技产业图谱,在全市率先试点建设“基于区块链的中小企业金融服务平台”,开发续贷中心线上平合,深化“银税互动”,为企业发展提供有力金融支持。

  此外,发布“海淀人工智能十五条”及“海淀智能网联汽车十五条”等产业政策, 率先推出17个重点典型科技应用场景。启动“海英计划”升级版申报工作,建设中关村科学城国际人才港。将服务改革开放和自贸区建设与中关村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发展相融合,争取先行先试政策。

  以法治固根本

  放下权,服好务,还要管得住。

  “我们要提高依法行政能力,优化法治化营商环境,更好发挥法治固根本、稳预期、利长远的重要作用,进一步增强海淀区域影响力、吸引力和竞争力。”海淀区司法局副局长谢伟说。

  据谢伟介绍,海淀区加强执法人员资格管理,要求行政检查、行政处罚、行政强制执法人员一律参加行政执法资格考试,取得执法资格,提升执法能力和水平,防止出现程序违规或乱执法现象。

  在行政检查中,海淀区推进“双随机、一公开”深化行政检查单制度。严格落实行政执法“三项制度”,执法主体、权力清单、责任清单、自由裁量标准向社会全面公开。执法结果和决定向社会动态公开,接受社会监督。重大行政执法决定,在集体讨论前要经过法制审核,确保当事人权益。

  严格规范行政处罚自由裁量权,严格按违法行为危害性和轻重情节分档分级裁量,解决执法不公,裁量失衡问题。针对涉企市场监管,制定海淀区包容审慎处罚执法清单,对当事人无主观过错、初次违法且危害后果轻微并能及时知错改正的,不予行政处罚,做到执法与普法教育相结合。

  加强和规范事中事后监管,进一步拓展部门联合“双随机、一公开”监管覆盖范围,将各部门检查频次高、干扰大且适合合并的检查事项全部纳入跨部门联合抽查范围。深化落实行政检查单制度,进一步明确检查事项、内容、方式、标准全公开,以公开促规范,避免随意执法。规范实施行政处罚裁量基准制度,压缩随意裁量空间,提高行政执法公信力。建立健全执法容错机制,探索通过批评教育、指导约谈等行政指导措施,对社会危害性小、情节较轻并及时纠正、未造成危害后果的轻微违法行为,依法免予行政处罚。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