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要闻 > 基层动态

围绕“室、站、点”打造“生态检察+”品牌 守护京西生态大门

本站发表时间:[2023-11-08] 来源:京检在线 作者:
  门头沟区检察院立足“生态涵养区”功能定位和“生态立区、文化兴区、科技强区”战略目标,打造“室、站、点”三位一体的“生态检察+”工作品牌,守护京西生态大门。该院公益诉讼检察部门获评“全国工人先锋号”“北京市思想政治工作先进集体”等荣誉,一名检察官获评“第一届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检察业务能手”。
  四大检察综合履职
  组建“生态检察工作室”
  队伍专业化,生态类案件统一集中办理
  成立综合履行刑事检察、民事检察、行政检察、公益诉讼检察的专门办案团队,配备具有不同专业背景的干警,负责办理生态类四大检察案件,持续激发多重监督的叠加效应。2021年以来,共办理生态类案件158件,其中三件案件分别获评最高检典型案例、北京市公益诉讼优秀案件、北京十大法治事例。微电影《移“山”记》入选全国检察机关公益诉讼全面实施五周年“五好”宣传素材。
  工作专门化,以全局视角统筹生态检察工作
  梳理、总结生态环境类案件办理情况和经验做法,制定并发布《北京市门头沟区生态检察白皮书》。结合案件开展专题调研,积极向区人大汇报,推动出台《门头沟区生态环境损害赔偿资金管理办法》。
  
  图为《门头沟区生态检察白皮书》发布会现场
  发展协同化,推动跨地域环境保护司法协作
  探索与河北省涿鹿县、怀来县、涞水县检察院签署环首都西部生态带检察共建协议,推动京津冀检察机关资源共享、优势互补。开展联合培训,提升区域司法执法素能;共享应用生态类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为跨地域协作贡献数字检察力量。
  
  图为环首都西部生态带检察共建线上座谈会
  “检察+行政”
  打造“生态检察工作站”
  信息共享,打通数据壁垒
  深化“三长制+检察”协作,近两年来与区园林局、区水务局、区农业农村局、区生态环境局等行政机关相互移送线索30条,支持行政机关开展生态损害赔偿10件,挽回生态损失约200万元。聘请多家行政机关共11名专家担任特邀检察官助理,围绕生态环境保护工作召开联席会议20余次。
  
  图为检察官与特邀检察官助理前往非法采矿现场调查取证
  案件共商,破解工作难题
  与行政机关共同开展“永定河专项监督”,推动解决建筑垃圾堆放难题,让“渣土堆积场”变身“群众休闲场”;自主研发大数据法律监督模型,聚焦水资源浪费问题,提升辖区内洗车行业再生水使用率至90%,月均节约水2000余吨;召开检察听证,着眼饮用水安全问题,促进82个小区二次供水统一达标。
  
  图为检察干警在为永定河水资源监测采样
  机制共建,推动综合治理
  坚持从个案办理到系统治理,积极向相关部门建言献策,推动21个行业完善制度文件13份。推动区园林局出台《北京市门头沟区补植补种工作方案》,进一步明确全区树木补种标准;推动区卫健委出台《门头沟区医疗机构医疗废物“小箱进大箱”转运处置方案》,促进实现环境保护和公共卫生安全双保险。
  强化社会参与
  设置“生态检察联络点”
  固定窗口,开展阵地式普法宣传
  在百花山等重点自然保护区设置生态检察联络点,开展生态法治宣传,编印并发放《门头沟重点保护动物识别手册》《门头沟重点保护植物识别手册》千余册,推动设置保护标识200余个。联合行政机关建立北京市首个公益诉讼生态修复基地,探索集义务植树、树木养护、法治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补植复绿”模式。
  
  图为门头沟区检察院编印并发放的门头沟重点保护动、植物识别手册
  动态提报,强化移动式线索发现
  聘请护林员、巡河员担任生态检察联络员,依托“益心为公”检察云平台,与团区委建立协作机制,充分发挥区属10余支志愿服务队的生态保护作用,扩大生态公益保护志愿者至500余人。目前,志愿者已提报涉山水林田案件线索100余件,参与检察听证、跟踪观察40余件。
  
  图为门头沟区检察院"公益诉讼检察助力美丽北京建设"检察开放日暨"志愿者手拉手益心为公守京西"启动仪式现场
  千米高峰百余座,百里蜿蜒永定河。门头沟区检察院将以实际行动践行“两山”理论,为全区实现绿色高质量转型发展积极贡献检察力量。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珮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