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机动车交通事故责任纠纷案件(以下简称道交纠纷)数量逐年攀升,案情日趋复杂多样,赔偿金额难以确定,冲突矛盾较为激烈,司法审判压力骤增。北京市平谷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平谷法院)建立“诉前鉴定+源头化解+联合解纷”三维度道交纠纷源头治理工作机制,便捷、高效、低成本地解决群众日常出行“烦心事”。
诉前鉴定:解锁纠纷的化解密码
“被车撞了之后我有严重的脑震荡,恢复期内不仅无法工作,还需要别人护理和加强营养,我主张得不多,为什么保险公司就是不同意赔偿?”高某拿着起诉状和证据材料不解地问。
面对当事人的不解,平谷法院专职鉴定团队的调解员徐宝金耐心地解释:“因存在人身损害的道交纠纷涉及伤残等级、护理期、误工期、营养期等专业医疗知识,在专业鉴定机构做出司法鉴定前,当事人达不成一致和解意见是正常的。现在可以选择诉前进行鉴定机制,确定赔偿标准,便于调解,也能节约时间成本和金钱成本。”
平谷法院专职鉴定团队有一套完整的工作流程:指导当事人一次性提交鉴定材料,召开诉前鉴定准备会议,确定并委托司法鉴定机构,在收到司法鉴定意见书后,专职鉴定团队立刻向双方当事人送达,于两个工作日内促成当事人调解并达成协议,由保险公司赔偿高某各项损失共计3万余元。
源头化解:把握调解的关键时机
某日,平谷法院12368需求响应中心收到辖区某村委会提出的指导调解工单。村委会工作人员王某称:“两个月前,村民李某和韩某骑电动车在路上行进时发生交通事故,因赔偿金额无法达成一致产生纠纷,想请调解员现场调解一下。”
隔天上午,平谷法院特邀调解员王凤有、张来喜前往峨眉山村委会开展调解工作。“王老师,我受伤住院李某没来看过我一次,我们还沾亲带故的,真没这么办事的……”听到这句话,王凤有立刻有了调解方向,原来韩某的“一口怨气”也被算在了损害赔偿金额中。
“韩某,根据事故责任认定书载明,你承担次要责任,按照司法实践应承担30%的责任,如果你将全部损失都算在李某头上,即使起诉到法院,也无法得到全额支持,且时间长,不如您降低心理预期,都是亲戚邻居,日后也好相处……”在调解员情法理兼容的调解下,韩某同意让步,赔偿金额降低至26000元。
经过调解员沟通,李某态度有所转变,同意调解方案并当场将赔偿金给付韩某。转账后,李某主动向韩某解释各种缘由、赔礼道歉,双方握手言和。至此,一起道交纠纷妥善化解。
协同联动:整合全域的解纷力量
去年7月,平谷法院与辖区27家单位签订矛盾纠纷联合化解框架协议,构建基层矛盾纠纷化解共同体。在区委区政府大力支持下,首创“12368+12345”双轨派单模式,对需要与相关行业主管部门、行业性专业性调解组织等联合化解的矛盾纠纷,通过平谷区12345接诉即办平台直接“派单”,逐步形成了区域范围内纠纷化解“多对一”的工作格局。
今年7月底,平谷法院收到指导调解工单,称因地下车库出入口设计不合理,导致小区业主陈某的车辆撞到地下车库入口处电子识别杆,造成车辆受损。双方对赔偿责任划分无法协调引发纠纷。
“考虑到纠纷涉及地下车库设计合理性专业问题,法院特别邀请住建委一同开展联合调解工作”,平谷法院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法官毛蕾通过“12345接诉即办系统”同步派单给住建委。
住建委工作人员利用专业知识分析出该地下车库入口设计合理,不存在不符合规定情形的结论。平谷法院两名调解员以专业结论确定调解方向,结合交通管理部门出具的陈某负全部责任的交通事故认定书,说服陈某认清事实,自行承担损失。
听到住建委工作人员的专业解答,以及两名调解员耐心细致的释法说理和物业经理通情达理的言辞,陈某认识到不论在法律层面还是在情理层面都不应再固执己见,放弃了原本诉求。
据了解,今年以来,平谷法院依托“12368+12345”双轨派单模式,已向住建委、卫健委等行业主管部门派发联合办理工单13件,联合化解成功10件,纠纷化解成功率高达76.92%,真正实现解纷力量的全域性整合和矛盾纠纷的一站式化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