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司法体制改革已经进入综合配套阶段,各项改革任务相互交织、相互叠加、相互影响。要提高改革的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实现综合配套改革的既定目标,既需要先进的思维和理念引导,更需要外在的技术动力支撑,尤其是要通过信息化手段进一步整合审判资源、优化审判运行流程、补强审判能力、重塑审判监督管理机制。
北京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北京市司法体制改革综合试点和综合配套改革试点的“双试点”法院,坚持把司法改革与智慧法院建设统筹结合、同步推进,坚持以改革的思维和方法破解改革前行中的难题,综合配套改革进展顺利,改革效果初显,审判质效指标不断提升。今年4月20日,最高人民法院院长周强在视察了该院信息化建设后指出,“一切工作都纳入信息化管理,让人印象很深。”该院智慧法院服务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的做法和举措也得到了瑞士联邦最高法院院长、沙特阿拉伯王国司法大臣等国内外同行的高度评价。日前,记者进行了实地调查。
基础打牢:
把智慧法院真正“建”起来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北京二中院党组一直将信息化建设作为推动法院可持续、跨越式发展的基础工作来抓。“智慧法院建设要立足首都中院定位,坚持首善标准,坚持‘科学规划、合理布局、高点定位、适度超前’的硬件建设原则和‘实用、管用、好用、爱用’的软件开发原则,构建网络化、阳光化、智能化法院信息化体系,实现硬件建设一流、软件开发一流的‘双一流’工作目标。”这是该院党组书记、院长鲁桂华对该院信息化建设提出的总体目标。为了实现这一目标,该院以新的审判大楼建设为契机,成立了信息化建设领导小组和研究小组,制定了《加强信息化工作推进智慧法院建设的意见》和《信息化建设服务保障司法改革工作意见》,绘制了以“信息化长青之树”为建设方向的规划图和以促进审判能力和审判体系现代化为目标内容的功能图,系统解决了怎么建和建什么的问题。
北京市法院信息技术专家、该院办公室副主任李跃洲介绍道:“目前,在硬件建设方面,二中院建成了以法院专网、互联网、涉密网、外部专网、通信专网、视频专网六大网系为支撑,以信息安全系统、服务器存储系统等九大基础系统为保障,以数据中心、大要案执行指挥中心、审判信息管理中心等六大重点区域为节点的硬件体系。在软件建设应用方面,深度应用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立、审、执等78套系统,自主研发了执行案款风险监管、业绩档案管理、诉讼风险智能评估等31套系统,初步形成了闭合性信息化体系。当事人来院参与诉讼实现‘一码走法院’,减少了诉累;法官开庭办案实现‘一盘录全程’,增加了透明度;领导监督管理实现‘一屏看全院’,无盲区无死角。”
记者了解到,为夯实智慧法院基础建设,该院还构建了信息化运维、安全、队伍“三大保障体系”,通过人工定时巡检、智能巡检和自动预警相结合的保障体系和运维管理体系,实现对网络设备运行状态的实时管控;在采用“模块化设计、一体化部署、统一化管理”的现代化数据中心建设入侵检测系统、安全审计系统、漏洞扫描系统等16套控制系统,保证数据资源安全;组建了高素质信息化运维管理团队,为信息化建设的顺利推进提供了坚实的人才保障。
资源整合:
让员额法官科学“动”起来
作为案件多、人员多的大体量法院,在综合配套改革中,审判资源的合理配置和工作量的科学分配是该院首先要解决的问题。该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毕东丽对记者强调,“实行法官员额制后,实际办案人数减少,需要在各部门之间科学设立员额法官数量和精确配备、动态调整人力资源,以达到各法官之间、团队之间工作任务量的均衡”。针对该问题,该院自主研发了涵盖庭室、合议庭、法官三级主体,通过自动获取数据实现横向差异度和纵向可持续度多维对比的“工作量核定系统”。该系统采用“标杆案件对比、节点系数叠加”的新型计量体系,设置33项公共指标、75项业务口特色指标、296项案由细节指标,将各类案件工作量进行统一的标准量化。通过对工作量的直观对比,能够持续监测审判运行态势变化和人案匹配系数,为动态调整各庭室审判团队、法官员额数量,优化审判辅助人员分配提供了精确、客观的数据支持。
法官的自我管理、自我提升是下一步需要解决的问题。为此,该院研发“审判管理业绩档案系统”,为法官提供可视化的自我管理途径。该系统自动对接“工作量核定系统”数据,然后将审判业务量与队伍建设、行政管理等数据有机结合,实现对庭室、审判团队及个人审判三级业绩档案数据的自动采集、实时汇总,搭建了各类人员业绩评价体系。该院依托大数据开展智能化绩效考评的做法入选最高法院公布的首批司法改革案例汇编。通过业绩档案系统,每个法官都能随时查询历史数据,了解自己工作量的发展变化;也能即时从系统中查看考评内容和自己排名,了解自己与最高值、平均值的差距。这种公开透明的评价机制强化了过程管理,引导承办人对照业绩考评情况调整自己的工作。
流程优化:
让审执运行高效“转”起来
“我们从立案环节入手,在案件立案登记环节利用立案系统通过‘系统识别+人工识别’的方式对案件繁简进行甄别评分,实现简案快审、繁案精审。”该院立案庭庭长饶林生介绍说。该院还根据随机分案的要求,设计了以未结案为基本依据的随机分案规则,并设计了专业化审判分案和院庭长承办重大疑难复杂案件分案模块。在该分案系统中,一、二审案件单独排序分配给未结案数最少的法官;未结案数相同,优先分配给结案数多的法官,同时配以业绩为导向的绩效考核机制,切实实现“能者可以多劳”“多劳可以多得”的目标。近两年来该院每年结案率都在98%以上。
2016年10月,该院在全院整建制组建了48个“审权事权双模运行”审判团队,成为该院的基本办案单元。为服务审判团队精细化管理和运行,该院在现有办案系统基础上,添加了团队办案模块,法官在办案过程中,可将辅助性工作一键分配给法官助理、书记员等团队其他成员,并可实时监督各项工作的进展、接收反馈。“借助团队办案模块,法官助理成为事务性工作的管家,书记员工作向职业化与专业化转变,法官则心无旁骛,专注于‘坐堂问案’‘拍板定案’,医疗纠纷的审理时间缩短为33天,显著提升了案件审理质量。”该院民二庭法官白松如是说。
“指挥中心,我们已到达执行现场,强制清场准备工作已就绪,请指示。”这是7月4日,该院执行局局长谢恩品在某执行现场,通过手持“单兵系统”向院长报告执行进展情况。这就是该院构建的由手持“单兵系统”和“会商系统”组成的现代化执行指挥中心。手持“单兵系统”可以通过声音、视频采集,全面记录执行车辆和人员的现场活动,并通过4G网络与指挥中心及时沟通,汇报现场情况,请示处理突发事件。“会商系统”可以和全市法院进行音视频联动,分屏多画面显示执法现场和各法院指挥现场,实现了实时监控、上传下达、异地调度、快速反应。
该院还深入推进网上执行查控、失信惩戒、评估拍卖、案款发还等办案系统的开发应用,执行效率显著提高。2017年,使用执行查控系统发起查询次数5000余次,公布失信被执采取限制出境措施1401人,通过网络拍卖财产1025次。此外,该院自主开发应用执行案款风险监控系统,能够自动采集案件和案款信息,通过与文书信息、当事人信息、执行标的等信息对比,提供案款到账、发放临期提醒、发放风险预警等功能,解决以往存在的案款发放人员不对、案款到账不认领、认领后不发还的问题。
能力补强:
使业务素质迅速“提”起来
每当遇到疑难复杂案件,该院法官都会登录“睿法官”系统答疑解惑、寻找助力。“睿法官”是北京法院立足法官办案核心需求,利用大数据、云计算、人工智能技术,构建的审判智能辅助系统。该系统为法官办理复杂案件时,提供指导案例和相似案例、法条精确推送,同类案件裁判分析,自动编写裁判文书等功能。该院利用“睿法官”智能系统后,法官的案情分析效率提升75%以上;文本检索的案例匹配度从20%提升到基于法律知识图谱与事实相似的90%。在此基础上,该院还找准人工智能要素式提取和类型案件要件式结构的结合点,与相关公司共同探索建设了婚姻家庭、劳动争议等类案的智能辅助办案系统,自动抽取案情要素辅助法官进行事实和争议焦点认定,并提供案件裁判结果的偏离度分析和自动预警功能。
“刘法官,您的审判水平和贵院的先进理念让我们全家由衷地敬佩,我从拿到调解书的那一天起,就觉得好像病也都好了很多。特意代表远在国外的女儿给贵院送上一面锦旗表达谢意……”这是民六庭副庭长刘洋审理的一起离婚案件中当事人母亲的感言。由于一方当事人短期内无法回国应诉,为充分保障其诉讼权利,刘洋借助该院建设的支持全业务流程的远程庭审系统、互联网调解系统、远程质证系统,通过网上质证、网上庭审、网上送达,使得一方当事人在国外与国内连线圆满解决了纠纷。记者获悉,该院57个法庭已全部安装了智能数字法庭系统,可实现高清录音录像、智能语音识别、笔录自动校对上传、电子卷宗调阅、电子证据展示、音视频实时传输功能,为法官、书记员、当事人提供庭审信息化服务。其中智能语音识别系统识别速度达到400字/分钟,准确率已经达到95%以上,能够实现休庭即出庭审笔录。
机制重塑:
将重大案件切实“管”起来
新型审判团队运行后,管理监督呈现分散化、间接化特点,如何通过信息化建设再造审判管理流程,重塑审判权力监督制约机制,建立全面覆盖审判全过程的信息化监管手段,有效监督审判权的行使,也是该院一直思考并努力解决的问题。为此,该院自主研发了“审判执行流程监管系统”“智能巡查系统”,并将重大疑难敏感复杂案件纳入“重大敏感案(事)件监督管理平台”进行管理,实现案件全程可追溯、进度可视化、监管必留痕。
“智能巡查系统”采用视频分析、语音识别等技术,通过分级授权,能够动态视频监控合议庭开庭等信息,实现智能巡查、实时检查,确保庭审活动有序、高效、规范。“流程监管系统”将审判执行工作分解为立案、分案、开庭、裁判(执行)、归档等五个阶段,并细化出法官、助理、书记员容易出现问题的38个关键节点,通过自动和人工预设催办通知、审限警示等多种功能,实现对审判权、执行权运行中每个流程、节点、岗位、人员的监督提醒。
打开“重大敏感案(事)件监督管理平台”,记者看到,根据该院《关于贯彻落实司法责任制完善审判管理监督的规定》,明确纳入院庭长监督管理的十类重大、疑难、敏感性案件都实现了规范上报、逐级审批,所有院庭长监督意见和行权方式都实时留痕,有效发挥了信息化服务院庭长统一裁判标准、提示纠正不当行为、督促案件审理进度、排除案外因素对审判执行活动的干扰等审判管理监督职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