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四项特色工作机制被最高人民法院《少年法庭工作动态》连续多期刊载推介,取得积极反响和广泛好评。
北京高院未审庭庭长陈伟红表示,将持续结合未成年审判工作实际,主动探索、积极总结和培育全市法院少年法庭更多行之有效的工作机制,推动首都法院少年法庭工作水平更上新台阶。
将专业司法社工力量引入民事审判新领域
“她不能见孩子,孩子没有她这个妈!”
“孩子的成长离不开妈妈的呵护,母子亲情也不是一纸离婚书能断开的。作为父亲,在孩子面前要学会把大人之间的矛盾暂时搁置。否则,父母婚姻的不幸很有可能影响孩子的身心健康,你也希望孩子今后有个幸福的人生吧?”观护员反复劝导小军父亲配合母亲行使探望权,也为4岁刚上幼儿园的小军争取一个和谐温暖的成长环境。
经调节工作,在法院的心理疏导室,小军终于见到了日思夜想的妈妈。从一开始的不敢靠近、到分开时的恋恋不舍,在场法官、观护员,包括小军的父亲都不免动容。这场具有“破冰”意义的探望,终于让小军父亲意识到孩子的成长离不开母亲,他承诺将尽量改善与小军妈妈的关系。
近年来,北京高院积极践行能动司法理念,把未成年人刑事社会调查制度的成功经验创造性地运用到未成年人民事审判,在抚养探望类家事案件中引入专业司法社工力量,协助法院全面了解案情,参与案件调解,回访考察生效裁判文书履行,并制定出台了《关于全市法院少年法庭开展涉未成年人民事社会调查、社会观护工作的指引(试行)》,建立起贯穿诉前、诉中、诉后的“全链条”工作机制。
构建新时代未成年人融合审判工作新格局
小李由于从小缺少父母的陪伴和关爱便很早就走上社会,成为了“问题少年”。一次,在与赵某的口角中,冲动的小李挥刀将赵某扎成重伤,受到法律的制裁。
了解到小李是个孤儿、缺乏有效的家庭监管和教育,承办法官杨洁立即协调对接辖区帮教基地,为小李进行个性化帮教方案;为小李设定每月完成十多个小时社会服务的任务,交由团区委和街道监督考核;组织每月一讲,探讨违法犯罪小案例,引导他逐步提升法律意识,改变自身不良行为。最终,在法院主导、多方力量协作下,经过3年的持续帮教,小李回归了正常生活,还在爱心企业找到了工作。
“对不起,我错了,我为自己的冲动和错误向您道歉!”小李在领到自己第一个月工资后主动找到了赵某,将其交给赵某作为赔偿金,并向赵某鞠躬致歉。“我更要感谢一直帮助我的法官阿姨,谢谢您,让我有机会重新开始我的人生。”
北京高院推动保护体系融合,将司法保护主动融入未成年人社会保护体系。此外,北京高院还积极探索审判职能融合、审判力量融合、保护机制融合,制定《关于进一步规范全市法院少年法庭受案范围及统一归口管理等有关问题的通知》,探索构建贯穿诉前、诉中、诉后,打通立案、审理、执行的“纵横交贯”“内外融通”未成年人审判工作新格局。
发布未成年人网络保护新规范
“网络服务提供者不能放任未成年人大额充值打赏行为,如果已经收集了未成年人的身份信息,有能力识别大额充值系未成年人做出,却仍未采取必要措施的,可以认定平台存在重大过错。”北京互联网法院孙铭溪法官结合一起网络服务合同纠纷典型案例,就网络平台的法律责任进行详细释法。
“网络产品和服务提供者应当建立便捷、合理、有效的投诉和举报渠道,及时受理并处理涉及未成年人投诉和举报。”北京高院刘靖靖法官表示,网络平台要严格把关未成年人用户平台注册流程,加强平台内容审核机制,对网络内容推送进行用户区分,主动维护未成年人上网权益。
走出法治副校长实质化履职新路径
法治副校长是未成年人法治宣传教育、推动未成年人权益司法保护和犯罪预防的重要抓手。如何走出法治副校长履职新路径?延庆法院作出了有效探索。
为配齐专业化法治副校长人才队伍,该院制定出台了《关于进一步加强未成年人审判工作的实施意见》,进一步明确法治副校长的选聘条件等内容。针对延庆区农村留守儿童、困境儿童多的实际,将法治教育资源向农村地区、偏远山区倾斜,占法治副校长总数48。4%的干警在15 所农村及山区学校任职,覆盖50%的农村及山区学校。延庆法院还主动对接区教委,签订共建协议,设立“法融青春”法官工作室。一年多来,31名法治副校长积极开展工作,逐步构建出以学校、学生需求为索引的全新服务模型,助力辖区学校依法治校体系及学生权益保护机制建设,受益人群超15万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