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老年人在防范网络诈骗、处理养老服务纠纷等领域的权益保障需求日益凸显。对此,北京市法院系统聚焦老年人急难愁盼,立足司法职能创新实践,从组建“银发法律服务”队伍深入社区,到构建涉老案件全流程保障机制,再到探索精神赡养司法实践,建起覆盖老年人权益保障关键环节的“防护网”,以法治阳光温暖“夕阳红”,为老年人筑起坚实的司法保护屏障。
作为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的退休法官,于颖目前已参与录制广播节目《老年之友》近百期,从旅游合同签订、识别新型诈骗到解读北京市政新规,她已成为老年听众心中的“于大姐”。
于颖的“转型”始于2016年,当时,北京高院成立金色夕阳社区法律服务队,她响应号召成为首批队员。每次录制节目前,她都做足功课,确保讲解既有高度又接地气,让老年人都能听得懂。
在于颖背后,是一支充满热情的老党员服务队,多年来,他们深入街道社区向老年人等群体开展法治宣传与咨询,累计宣讲200余场,受益群众超万人。此外,服务队也为矛盾调解注入“银发智慧”,特邀调解员刘兰松注重结合情感与法律化解纠纷,不少涉老纠纷被他圆满化解,被群众称为“信得过的老法官”。
在基层,海淀区人民法院于今年8月成立全市首家“银发法官调解工作室”,建立银发同龄调解通道,其中部分退休法官被聘请为调解员入驻区综治中心,推动矛盾化解提速增效。同月,怀柔区人民法院“银发法官调解工作室”成立,退休老法官作为专家调解员,运用数十年的审判经验和对社情民意的洞察力,有效推进多元解纷,同时发挥其与服务对象年龄相仿、经历相通、情感相融的天然优势,从情理法多维度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让涉老矛盾调解既高效、又暖心。
朝阳区人民法院持续推进诉服模式、审判方式和工作机制创新,积极参与综治中心建设运行,促进矛盾纠纷源头预防、实质化解。在日常工作中,朝阳法院通过打造涉老审判专业化法庭持续提升审判质效,目前,涉赡养类纠纷平均审理时间较以往缩短了35天。针对老年人网络消费纠纷持续增多的态势,北京互联网法院发挥示范性诉讼机制作用,严格落实判后答疑工作要求,加大调解工作力度,并完善“线上+线下”双轨服务保障机制,发布网络诉讼取证指引,维护老年人合法权益。
考虑到老年人维权不便的现实困难,大兴区人民法院积极开展巡回审判等,为行动困难的高龄老人、身体状况不佳的老人提供“家门口”的庭审服务。针对遗嘱形式不规范、内容模糊等引发的纠纷占比高的问题,门头沟区人民法院联合区民政局、司法局,引入中华遗嘱库专业力量,开展公益服务项目,为老年人提供遗嘱见证、登记、保管“一站式”服务,从源头上减少因遗嘱形式不规范或意思表示不明确引发的争议。
随着生活水平提高,老年人对精神陪伴的需求日益凸显,不少赡养费纠纷背后,藏着老人对子女探望的期盼。“针对赡养、人身保护令案件,全市多家法院建立健全判后回访、信息跟踪机制。”北京高院党组副书记、分管日常工作的副院长靳学军向《法治日报》记者介绍说,判决作出一段时间后,法院将对赡养事项进行跟踪关注,与老年人所在居委会、村委会及民政部门沟通联系,了解老年人的赡养改善情况,必要时通过与上述组织部门形成合力,共同督促义务人履行赡养义务,将“老有所养”落到实处。
北京市第三中级人民法院则通过发送《督促履行义务告知书》推动精神赡养落地。“对于仅涉及金钱债务的赡养费内容,在子女不自觉履行的情况下,法院可予以强制执行,但对于精神赡养内容,则难以强制执行,如子女仅草草探望老人,敷衍了事,不仅达不到关心慰问老人的效果,更易给老人带来困扰。”在北京三中院法官看来,通过向子女发送《督促履行义务告知书》并做好思想工作,有利于转变子女观念,让子女能够换位思考,理解老人的处境与难处,尽心关爱老人。
在密云区人民法院的“密之语”心理工作室,心理疏导贯穿相关赡养类纠纷的调解始终,法官与心理咨询师在深入了解家庭矛盾根源后,通过心理疏导和执行和解,既保障老人合法权益,又促成家庭关系破冰。
就这样,北京法院通过一项项司法创新探索,将“常回家看看”转化为具体实践,既以法律刚性划定赡养义务边界,又用司法温情化解家庭矛盾,让老年人权益保护从法律条文走进日常生活,为老年人构建起兼具物质保障与情感关怀的权益守护屏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