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6年是北京市政协成立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组20周年。这项创建于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民主监督形式,经过长期实践,机制逐步成熟,并取得了明显成效,在市政协履行民主监督职能方面发挥着重要作用。
1996年,经第八届市政协常委会第26次会议批准,市政协经济科技委员会正式成立了财政预算协商监督小组,由比较熟悉经济工作的各界政协委员组成,对新一年财政预算提前进行协商监督。这一新的形式使民主监督变得更加具体、更具有操作性,同时,提高和完善了财政预算这一关系到国计民生的“大账”的科学性、合理性。
近期,北京市政协组织编写的《财政预算民主监督二十年》一书出版。2月23日,财政预算民主监督二十年工作座谈会召开。委员们普遍认为,20年来,“讲真话、查实情、懂业务”是财政预算协商监督组履职见成效的关键因素。“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组成为了北京市政协的一张名片,甚至是金名片。”市政协主席吉林说。
1996-2003:关注预算外资金管理
鉴于1995年“陈王案件”的教训,北京市政协财政监督组从成立之初就高度关注北京市预算外资金管理问题。
针对数目庞大的预算外资金,委员们认为,北京应从调动各方积极性,进一步堵塞管理漏洞的角度考虑,及早制定积极可行的实施办法,坚持收支两条线,建立财政专户,逐步将预算外资金尽可能多地纳入财政预算,进一步改善和规范财政秩序。1997年,北京市单独编列了基金预算,还把原来列为专项收入的城市教育费附加等一并纳入基金预算,这些收入属于专款专用,在预算中列收列支;1998年,市财政部门对全市预算外资金和行政事业单位其他资金账户进行了清理,并完善了一系列监管制度。
2003-2008:加强对财政超收收入的监督审查
2000-2007年,北京市财政收入增加较多,每年以两位数高速增长。2007年,北京市预算超收收入超过百亿。这不仅影响当期预算平衡,冲击执行预算,也容易转化成超支,既影响了预算执行的严肃性,又容易滋生腐败现象。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强烈要求加强对财政超收收入的监督审查。
为此,2005年,市政协委员建议,在全国率先试行人大对预算超收收入的询问制和超收收入使用的审批制,并将收支情况纳入下一年度的财政预算和决算报告中。在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的共同建议下,2008年起,北京市财政部门建立了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对年度财政超收部分,除按法律、法规和财政体制规定增加的支出外,一律转入“预算稳定调节基金”,在以后年度经过预算安排节约使用。北京的这一做法早于全国6年实行,为预算体制改革起到了示范和表率作用。
2007-2013 :推动公交票价调整
为促进公共交通发展,减少道路交通压力,2007年,北京地铁和公交实行低票价制度。2008年以后,北京公共交通飞速发展,轨道交通尤为突出。同时,财政对公共交通的补贴也高居不下。这一方面对本市财政造成很大压力,另一方面也相对减弱了财政对基础设施、社会事业和其他行业的扶持力度。同时,长期以来,补贴也使得北京市主要的交通运营企业运营成本过高,经营效益不佳。
为此,财政预算民主监督组从2008年到2014年每年都提醒市政府慎重把握财政补贴的总量和方向,防止补贴过快增长超出财政承受能力,特别是建议市政府要建立公共交通票价调整机制,稳定公交、地铁现有财政补贴规模。
在多方努力下,2014年12月28日,北京市对公交票价进行调整,实行计程票价,减少了财政补贴的数量,减轻了政府财政负担,能够让更多的财政资金投入到基础设施和社会保障体系的建设中。
2013-2016:完善重大项目事前绩效评估
近年来,政府投入到各个领域、各个行业、各重点项目的资金越来越多,少数项目在使用资金过程中暴露出一些问题,比如存在资金浪费、使用不到位、项目实施不透明等。为此,政协委员们建议政府应进一步完善财政支出效果评价体系,要加强对财政资金使用情况的监督,尤其对一些比较大的支出项目,要进行事前论证、事中评价和事后审计。2010年,北京市财政局采纳了政协委员的建议,就重大项目开始采取事前绩效评估,邀请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中介机构广泛参与。
在项目支出事前绩效评估实施后,委员们又建议进一步扩大事前评估项目的范围,对项目可行性进行分析论证。财政部门根据委员们的建议,逐年增加了事前绩效评估项目数量和人大代表、政协委员参与人数。
可以说,事前绩效评估是政府在资金使用上实施科学民主决策的一次革命,也为北京市的钱袋子省下了许多不该花的钱,确保将有限的财政资金投入到更加需要的地方去。
履职感言:慧眼析财苦中有乐
“参加市政协财政监督组以来,感到北京财政变化最大的是财政收入连年增长与财政管理不断完善。”市政协副主席王永庆说,财政取之于民、用之于民、为民理财,而政协集中了民主党派、各界代表性人士和大批专家学者,政协监督的具有广泛性、专业性、真实性、建设性的特点。
多年来,财政监督组对财政管理中的重点、难点和热点问题进行分析并提出建议。建议主要通过两种方式,一是考察、评估财政项目,评审财政预决算,监督组成员与财政部门面对面交流,有质询、有批评、有预判、有建议,财政部门有解释、有苦衷、有吸纳、有反馈;二是对财政收入的趋势、财政管理中的问题、亟需关注的重大事项等,形成书面报告,报送市委、人大、政府领导参阅。王永庆说,回顾起来,各级领导和相关部门都非常重视政协的意见建议,大部分问题有批示并很快得到解决。
作为监督、献策的财政监督组成员,委员们大部分是兼职,并且是单位的领导或骨干、大学教授、科研专家等等,本职工作已经很繁忙,再抽出时间和精力参加财政监督工作,辛苦状况可想而知,不过,大家都乐在其中。尤其是一些老委员,勤于思考、敢于直言、问题看得准、建议提得实,成为监督组的中坚。
北京市财政局也重视发挥财政监督组的“智囊团”作用。20年来,财政监督组每年向市委、市政府提交两份书面报告,提出意见建议数百条,涉及财政收入管理、财政资金使用、财政风险防控等各个方面,其中,许多意见和建议已经体现在财政改革工作中,促进了财政预算管理水平的提升。
热点解读
更多直击一线
5月13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未成年被告人小丽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