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要用一份真情、一份安慰来接好每一个报警电话;要用方便群众、服务群众、维护群众的爱民之心来接好每一个报警电话,要将优质服务贯穿工作始终。”有一位接警员将这段话当做工作的目标,一坚持就是10年,兢兢业业,从无怨言。她就是北京市公安局勤务指挥部110接警中心三科民警——范超。
2006年,范超从北京体育大学毕业后参加公务员考试进入公安队伍并从事接警员岗位。这10年里,范超对工作的投入程度可谓“走火入魔”,她常常将工作带到生活中,是朋友眼中的“工作狂”;她对工作也有自己独到的理解,将生活经验融入工作中,是同事眼中的“好师父”。
生活中的“职业病”:随时随地背地名
刚接触接警员这个工作的时候,背地名、背电话号码是很多人都觉得犯难的事情。范超也不例外,但是她会抓住每个可以记忆、巩固的时间去增强业务能力。
范超说,自己乘坐公交车时会东瞅瞅西看看,注意路名,看看路边有什么显著标志,然后记在心里。等车的时候也不会闲着,总要把站牌上的地名全部都背一遍才踏实。有时候在家里看电视,新闻上只要提到跟接警有些许关系的事情,范超都会去记住。这时候如果旁边人跟她讲话,她也恍若未闻,完全沉浸在自己的世界中。“对工作痴魔到这种程度,可以算是‘职业病’了。”范超自嘲道。
有一次,范超和朋友们出去玩路过一个小区,范超突然惊呼:“原来小区的名字是这么写的啊。”闻言大家都诧异地看着她,有人打趣问她:“你平时还研究这个啊?”“是不是要买房啊?”范超也只是笑笑。因为接警的时候需要快速地做记录,迅速派警,若在特别紧急的情况下还要去询问地名怎么写,无疑会浪费宝贵时间。所以如果在外面看到自己曾写错的地名,范超就会一笔一划记下来随时复习。
将生活融入工作中:沟通的艺术
范超已经是一个孩子的母亲了,但是由于工作特殊性,很难经常在家里陪孩子。范超说,每天早上醒来,孩子的第一句话就会问:“妈妈,你要去上班了么?”
正是因为自己也有了孩子,所以范超对孩子们的报警特别敏感。有些小朋友会打来电话哭着说自己刚睡醒,爸爸妈妈都不在不知道怎么办,范超说自己听到这种电话恨不得自己跑过去。但同时,范超发现,大多数孩子都很难把家庭住址等信息清楚地讲出来,万一遇到紧急事件,难免会对出警造成困难。所以她也呼吁家长对自己的小朋友多做些安全知识教育,从小培养孩子的安全防范意识。
因为细心认真,经验丰富,年轻同事们接到一些棘手的电话时,都会向范超求助。曾经有一次,范超接到一位男子打来的电话,称自己妻子接到一个自称是警察的人打来的电话,说她涉及经济诈骗案,必须要给他们打钱。妻子深信不疑非要给骗子打钱,怎么都劝不住。这可急坏了全家人,实在没办法,只好向警察寻求帮助劝劝自己妻子。
范超让其妻子接过电话,一面稳定住报警人的情绪,一面从专业角度向她耐心解释,“如果您有违法行为,警察是不会打电话通知您的,这种做法不符合法律程序……”女子还是听不进劝,情绪仍旧激动。范超见状寻思了几秒后一转风格,换了种“老百姓聊天”的方式,站在一个普通妻子、母亲的角度,用自己的生活经验引起对方的共鸣,最终情理结合取得了对方信任,及时劝阻住了即将汇出去的十万元。
“接警员只能通过电话这个信息传播渠道与群众进行沟通,无论是什么报警电话,也只能用言语去传达理解,所以语言对于我们来说就是一门极其重要的艺术。一定要将这门艺术练得‘炉火纯青’。” 范超感慨道。接警员们很难像刑侦干警那样有冲在前线的机会,也很难像派出所民警那样跟社区群众打交道,他们“只闻其声不见其人”,却倾听着无数百姓心声,家长里短,永远用最饱满的姿态,去迎接下一次铃声的响起……
热点解读
更多直击一线
5月13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未成年被告人小丽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