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110为民保安宁 > 最新要闻

让110真正成为群众欢迎的“金字品牌”

本站发表时间:[2017-01-12] 来源:人民公安报 作者:李忠勇

构建符合实战化特点的110工作机制,是增强110反应处置能力、提高110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客观要求

今年1月10日是第31个“110宣传日”。31年来,110报警服务平台逐渐成为家喻户晓的公安符号,陪伴人们走过了1万多个日日夜夜。(1月10日《人民公安报》)

110报警服务平台诞生31年来,在打击犯罪、维护治安、服务群众、紧急救援等方面都发挥了重要作用,已成为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龙头”,警务实战的“脑中枢”,群众心中的“守护神”,密切警民关系的“桥梁”。

然而,随着时代的发展,110在运行中也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如非警务类群众求助、纠纷、咨询电话占比较重,奇葩无效报警电话呈上升趋势。据河北省公安厅通报,去年全省各级公安机关指挥中心接报警超过1300万起,其中有将近四分之三的报警是无效报警,不仅浪费了公共资源,而且也挤占了那些真正需要救助的人的“生命通道”。面对人民群众的新期待、新要求,唯有不断改革创新,努力提升110品牌的含金量,方能发挥更大的作用。

构建符合实战化特点的110工作机制,是增强110反应处置能力、提高110工作效能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公安机关打防管控能力,完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的客观要求。各地110要紧密结合社会治安形势的规律特点、社会治安新情况、治安灾害事故新趋势、违法犯罪新特征和人民群众对安全感的新需求,加强110指挥中心和应急队伍建设,不断完善“情指勤”一体化工作机制,将“闻警而动、争分夺秒”作为不变的旋律,进一步提升接处警工作效能和实战化水平。

如今,110接处警工作的信息化水平已成为各级公安机关信息化应用水平的集中体现。要积极顺应信息化发展趋势,充分利用网络科技成果,加强110接处警系统、视频监控系统、警情分析研判系统和警务地理信息系统建设。有效整合各类专业信息资源和视频监控图像,不断拓宽报警渠道、简化报警流程,对接处警、受立案等动态数据的实时监测。开展治安形势、执法质量、执法问题综合分析研判,持续推进110工作信息化建设的深度应用。同时,要依托互联网、移动互联、物联网等,建立完善电话、短信、网络、视频等110接警模式,为快速接警、统一指挥、联合处置提供信息技术支撑。

推进非警务警情分流“瘦身”,让110服务品牌更亮丽。进一步完善政府牵头、公安主导、相关部门参与的110社会联动工作机制,推进非警务报警与其他公共服务平台分流对接,加强整治奇葩无效报警,给110“减负”。加大对恶意报警、扰警及恶意投诉公安民警、妨害民警依法执行公务违法行为的打击力度,依法保护基层民警执法权益。充分发挥110主业功能,着重受理刑事案件、治安案(事)件、交通事故、火灾事故、群体性事件和其他需要公安机关处置的与违法犯罪有关的报警、危及人身或财产安全迫切需要处置的紧急求助以及对正在发生的民警严重违法违纪行为的投诉,确保110“生命线”畅通无阻。除此之外,还要加强对110报警服务人员的管理教育,不断增强服务观念,改进服务态度,拓展服务渠道,提高服务水平,真正让110成为最受群众欢迎的金字品牌,为民服务的旗帜永远高高飘扬。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丁彧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