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聚焦2017北京两会 > 代表看“法”

北京统筹规划建设三大科学城 打造全国科创中心主平台

本站发表时间:[2017-01-18] 来源:千龙网 作者:秦胜南 李金鑫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科学城,被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写入2017年北京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三大科学城今年怎么建?各自扮演什么角色?如何协同发展?千龙网记者在北京两会现场采访相关领域的人大代表以及负责人,梳理三大科学城2017年相关建设情况。

中关村科学城

定位:打造原始创新策源地和自主创新主阵地

2017年大动作:升级改造中关村大街,引入世界顶尖科学家和领军人才

中关村科学城以中关村大街为核心轴,贯穿南北,延伸东西。中关村大街作为科学城的一部分,在疏解腾退后空间如何升级改造,成为推动中关村科学城建设的重要抓手。

海淀区区长于军介绍,海淀区将持续挖潜中关村大街存量空间,2017年将新拓展6万平方米空间用以建设国际展示中心、国际交流中心等,近期还将持续推进黑科技展示中心、中关村京港澳青年创新创业中心、物业收购基金、投资并购基金等重点项目建设。

此外,优化海淀的空间资源布局,提升城市环境。今年海淀将在上地地区着力改善交通配套设施,构建综合交通服务体系,打造 “互联网+便捷交通”示范区域。

高水平建设中关村科学城。据悉,海淀区按照细化、量化、项目化的原则,明确了40个中关村科学城重大建设项目。其中,既有服务国家战略的重大项目,如推动网络空间安全国家实验室筹建,建设石墨烯产业创新中心等;也有培育前沿技术和自主创新集群的重大项目,如加快建设北京大数据研究院、全球健康药物研发中心、北京脑科学与智能技术研究院,发起设立中关村原创前沿技术研究院等。同时,还要搭建一批创新服务平台,实施一批环境优化提升项目。

在推进国家双创示范基地建设中,海淀还将实施好众创平台提升、创新网络链接、创新成果聚变、领军企业培育、科技金融助力等五大工程,力争未来三年,每年新增10家的独角兽企业,10家收入超百亿元的双创领军企业、培育1-2个千亿级的新兴产业集群。

加快聚集高端创新创业人才和科技金融要素,海淀将新引入5至10名全球顶尖科学家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产业顶尖领军人才。

昌平未来科技城

定位:央企的创新基地和一流科研人才的聚集地

2017年大动作:成立创投基金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

目前,未来科技城已经初具雏形,14家央企入驻园区,科研职员数目达8000人。人大代表、昌平区区长张燕友在人代会上表示,2017年,昌平将实施10项要害技术攻关,加快20项重大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打造40个国家级、市级实验室和工程中心。

促进科技创新,科研人员是关键。科研人员工资总额单列、科研成果转化股权和分红等,有利于调动科研人员积极性。张燕友介绍,未来,将会考虑在这些方面推动央企科研体制改革。同时,他透露,今年未来科技城将成立创投基金,激发科研人员积极性,促进科研的成果转化。目前,这一政策已在入驻园区的神华集团率先试点,今年将在更大范围推广。

作为一家已入驻园区央企的首席科学家,人大代表方滨兴多方访问了未来科技城的科研人员。他提出,交通不便还是最大的困扰。对此,张燕友回应说,今年将专门开通服务科研人员的大巴车,用于上下班通勤和外出,还将开明接驳地铁5号线的班车,加快17号线北段的建设。

中关村科学城、怀柔科学城和未来科技城三大科学城,被作为北京建设全国科技创新中心的主平台,写入2017年北京两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

定位:着重基础性科学研究,建设世界顶尖大科学装置

2017年大动作:两项大科学装置和五个科技交叉研究平台启动建设

人大代表、怀柔区区长常卫介绍,三大科学装置已落户怀柔科学城,今年,综合极端条件实验装置和地球系统数值模拟装置两项大科学装置和五个科技交叉研究平台陆续开工,建成后面向全球顶级科学家和科研机构全面开放。高能同步辐射光源装置正在紧锣密鼓进行研发,预计2018年开建。

与此同时,怀柔科学城将按照“一核四区”进行空间功能布局,规划面积约41.2平方公里,同时建设科学教育区、科研转化区、综合服务配套区、生态保障区。

其中,科学教育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北部,主要依托中国科学院大学建设;科研转化区位于怀柔科学城南部,主要依托雁栖经济开发区建设;综合服务配套区位于怀柔科学城西部,主要依托雁栖小镇组团建设;生态保障区则位于科学城东南部。

目前,中国科学院大学已有8000名师生入驻科学教育区。而科研转化区,已有中科院12个研究所22个项目,其中15项投入运营。

在怀柔科技城,北京正在积极与中国科学院开展合作,“下一步,我们要争取子午工程二期、多模态跨尺度生物医学成像设施等一批大科学装置启动立项,满足更加全面的基础前沿科学研究需求。”常卫介绍说,怀柔科学城还将通过布局建设一批前沿科技交叉研究平台,集成各领域的研究成果,促进成果转化落地。

副市长隋振江:三大科学城统筹规划发展

“如果说中关村科学城是原始创新策源地、自主创新主阵地的话,怀柔科学城是在疏解非首都功能的大背景下,形成的新的国家综合科学实力新高地,与中关村科学城相辅相成、相互配合。”副市长隋振江谈及布局三大科学城时如是说。他介绍,三大科学城都已经成立相应的工作机构,加强统筹协调和具体推进。

隋振江介绍,北京目前已经分解制定了200余项工作任务清单和重点项目清单中关村科学城,把国务院印发实施的《北京加强全国科技创新中心建设总体方案》变成可操作性强的“施工图”,将各项重点任务落实、落细、落地。

专家观点:三大科学城要相互衔接互补避免同质化

如何统筹推进三大科学城?他们将各自扮演什么样的角色?北京市航空航天大学长江学者特聘教授、“飞行器控制一体化技术”国家重点实验室副主任郭雷认为,怀柔科学城推动建设的三大科学装置,是科研进步的基础性、前瞻性重大科学设施,用于前沿科学探索。中关村科学城可以利用科学装置探索的成果,完成产学研用的成果落地。未来科学城则可以将科研成果广泛应用推广。“三者之间,有基础,有终端,相互衔接互补,避免同质化。”郭雷说。

作为科研专家,在长期科研工作中,郭雷认识到,打通产学研用各个环节的“创新链”尤为重要,郭雷建议,中关村科学城建设过程中,既要依托中国科学院有关院所、高等学校和中央企业,形成一批具有世界影响力的原始创新成果。同时,也要注重不同领域、不同学科相互交叉、跨界交融。从而,使中关村科学城与未来科学城形成人员互通、技术互通,促进科研成果转化应用到百姓实际生活需求中。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蔡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