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聚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 > 平安故事

【平安故事】 “红墙意识”共筑平安西城

本站发表时间:[2017-09-20] 来源:长安杂志 微信公众号 作者:莫迪 陶莉

什么是“红墙意识”?用北京市西城区综治办干部的话说,就是“对党要绝对忠诚;对工作要有责任担当精神。”中南海坐落在北京市西城区,如何保障中央领导的绝对安全?西城区一抓科技信息化建设,积极运用大数据、云计算、互联网等新技术,科学提升社会治理能力。二抓群防群治队伍建设,积极动员社会各行各界群众参与到治安防范中来,全国闻名的“西城大妈”就是西城区开展群防群治工作取得显著成效的缩写。

一抓科技信息化建设

倾力打造“智慧西城”全响应升级版

西城区早在几年前就在15个街道、261个社区,整合构建1541个网格,按照“基础力量一员一格,专业力量一员多格,响应力量一格多员”的要求配备人员力量;基层建立“处级领导包片、科级领导包社区、科员包网格”的“三包”工作机制,实现了资源力量整合在基层、工作合力形成在基层、服务管理水平提高在基层的工作目标。

2011年,西城区在全市率先启动“智慧城市”建设规划,但随着城市运行越来越精细化,城市管理网格、社会治安网格、社会服务网格……各类网格层出不穷。网格一多,各自职能难免交叉,导致居民问题不能及时解决。

2014年,西城区把原有的各类网格整合在一起,并在每个网格内配备城市管理、综合治理和社会服务等多方面的力量。

通过植入大数据思维,借助大数据、云计算和“互联网+”手段,变“全响应”为“前响应”;通过数据的不断汇聚和各种力量的共同参与向“自响应”方向迈进,升级3.0。通过平台升级,使社区居民、街道工作人员、志愿者都可以通过手机端的随手拍,上传环境和安全问题,对背街小巷环境的治理,进一步推进平安社区的创建。

目前,西城区在金融街等重点区域率先实现人流预警、人脸识别、高清摄像等智能化管理全覆盖,确保城市运行智能安全。建成重点区域监测系统和防控系统,汛情采集、险情派发和汛情快报生成的数据共享。

西城区将辖区内所有的平房都按照实景进行了数据录入,从而搭建起“3D院落信息化服务管理平台”。2016年,这样一个精确的图示就曾经发挥了不小的作用。通过院落地形分析,街道工作人员成功帮助被电信诈骗人员控制的辖区老人挽回经济损失20余万元。社区管理和服务的精准度得到了很大提升。

西城区还深化大数据警务,打造综合研判合成作战平台,开发整合信息系统67个,数据调用量达到3000亿,整合视频资源4类4726路;构建移动警务体系,引入移动终端、人脸识别、电子围栏、人流监测等信息化手段,提升警务实战水平。四年来,根据北京市反馈的群众安全感调查结果,2016年西城区群众安全感满意度为95.7%,较2012年上升4.3个百分点,群众安全感满意度逐年上升。圆满完成历年“全国两会”、APEC会议、“9.3”阅兵等重大安保任务,确保安全保卫工作万无一失。2009年、2013年连续两次被评为“全国平安建设先进县(市、区)”,荣获“长安杯”。

用“数据说话、用数据决策、用数据管理、用数据创新”。以大数据思维模式,深化互联网+理念,推进政府精细化管理、辅助政府科学决策、精准施策,必将成为新形势下平安创建工作的有力抓手。

二抓群防群治建设

“西城大妈+”模式覆盖平安志愿服务新领域

智慧西城助力西城平安建设,而在治安防控、提供案件线索方面屡建奇功的“西城大妈”,也没闲着。

——建立线上“三微一端”模式(微信、微博、微视频、客户端)、线下“四分法”服务管理(分级管理、分层组织、分类培育、分别培训)。

——整合大栅栏女子消防队、什刹海黄包车夫队、广外铁路护路队等。

——加入今日头条寻人志愿者联盟,为西城大妈插上互联网高科技的翅膀,为传统治安志愿服务升级。

——担任食药安全的宣传员和监督员,引导社会各界积极参与食品药品安全监督。全面探索“西城大妈+”模式包括+环保、+食药、+交通、+国安、+消防、+禁毒等模式,看住我们的好日子......

截至2016年底,“西城大妈”实名注册平安志愿者已达78035人。他们身兼数职,在社区管理、治安巡逻、提供破案线索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2016年公安部门通过 “西城大妈”协助警方拘留犯罪嫌疑人1425名。

“西城大妈”已成为西城区一道亮丽的风景线,凝聚了广大群众共同参与群防群治的磅礴力量。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李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