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聚焦全国社会治安综合治理表彰大会 > 先进集体

东城区:以"钉钉子"精神打造基层综治工作新亮点

本站发表时间:[2017-07-24] 来源:北京日报 作者:

走在北京市东城区大街小巷,每隔几十米人们就会发现一处飘扬着“守望岗”的旗帜,志愿者在这里提供热情的帮助、细致的守望;4000多个监控探头覆盖重点公共区域,基层巡逻民警配备4G手持单兵图传设备,科技为全区维稳、防恐、处置突发事件提供有力支撑……这背后,是东城区综治办以钉钉子精神统筹组织、精心部署,守护一方平安。

“东城守望岗”:“小守望”铸就“大平安”

上到七八十岁的老人,下到十几岁的孩子,7万名居民志愿者活跃在东城全区182个社区3000多个“守望岗”中。志愿者们通过邻里守望、治安巡逻、信息搜集、秩序劝导等工作维护社区平安。

东城区守望岗是依托东城区治安志愿者协会设立,在街道、社区和综治、公安等部门的指导帮助下,动员群众志愿者参与邻里守望相助、社区治安防范工作的一种群体志愿服务形式。每位“守望岗”志愿者都担负着信息员、治安员、调解员等职责。

“只要是鬼鬼祟祟的,走路不朝着一个目标走,眼神四处飘忽,那就可能有问题。”77岁的孙凤英老人是西总布社区守望岗中的一名志愿者。在“守望岗”值班时,孙凤英每天定时到岗,风雨无阻。

作为群众参与城市管理方式的一种,保障这项工作顺利进行十分重要。东城区综治委从加强规范化建设入手,针对组织发动、队伍管理等重点工作,建立了志愿者实名注册登记制度、计时评价制度、星级管理制度等一系列制度机制,先后出台了《东城区治安志愿者队伍保障激励办法》等文件,有效强化了各重点环节工作。

有了“守望岗”,居民们欣喜的发现社区治安正在一天天变好。据统计,近5年,“守望岗”共提供有价值的情报信息80838件。协助抓获犯罪嫌疑人3745人,疏导化解各种矛盾936件。东城区连续5年万人发案率城六区最低,真正实现了“小守望”铸就“大平安”。

“雪亮工程”:用科技创新筑起平安堤坝

如何让科技更好的助力公共安全工作?近年来,东城区建设了视频监控手机端移动应急指挥系统,目标车辆智能识别追踪系统等,并利用人脸识别等技术,车载4G图传设备和GPS定位设备等,为全区维稳、防恐、处置突发事件提供了科技支撑。2016年东城区成功申报为全国公共安全视频监控建设联网应用示范城市(区)。

据介绍,东城区视频监控建设累计投入3.09亿元,共建成了1个区级图像信息管理平台和23个三级平台,平台已接入监控探头达4614个,实现了重点大街、重点地区、重点部位视频监控的基本覆盖,其中重点公共区域4110个,整合其他17个单位共504个。积极发挥视频监控系统打击违法犯罪、保护居民生命财产、优化城市管理、开展公共服务等方面的作用。

“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实体化运行信息化支撑

“将服务延伸到群众家中,让人民群众满意。”东城区是这么想的,也是这么做的。东城区结合实际,利用网格化模式,大力推动区、街、社区三级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

一是加强实体化运行。各级综治中心整合各类资源力量,建立实体化运行机制,全区17个街道182个社区都按照《中央基层综治中心建设与管理规范》的标准,加强了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二是加强信息化支撑。依托网格化社会服务管理信息系统,整合了公安、司法等多部门数据,实现了信息资源的互联互通和共享共用。三是加强社会化服务。在区综治中心设立96010群众受理热线,在街道和社区综治中心设立了群众接待大厅和接待室,通过微信微博等互联网渠道受理群众诉求。

以东直门街道综治工作中心为例,街道以社区万米单元格为基础,把社区群防群控志愿者力量的实名制管理、值班巡逻的点位管理、社区居委会主任分户包片有机结合起来。清水苑社区志愿者康淑兰巡视楼层发现一户房屋几乎每两三天就会变更房客,立即上报网格包片主任。物业、治保主任和网格民警等通力合作,入户核查发现该房屋为非法日租房状态,立即采取措施排除安全隐患。

未来,东城区综治办将继续以钉钉子精神认真抓好综治各项决策部署落实,不断提升东城区综治工作和平安东城建设的现代化水平,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区创造更加安全稳定的社会环境。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