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全国审判业务专家|薛峰:植根司法前沿 匠心为民司法的学者型法官
薛 峰
北京一中院审委会委员、行政庭庭长
全国审判业务专家
第一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2018年是薛峰从事司法审判工作的第31个年头。他先后在新疆高级法院、北京高级法院、北京市东城法院和北京市一中院等首都和边疆的三级法院从事刑事、民事、商事、行政、知识产权、立案等审判、研究和管理工作,一直耕耘在法治中国的广袤天地里。三十余年,站在审判一线、理论研究和时代司法的前沿, 他匠心为民司法。善耕耘者,自有其田!
站在一线审判前沿的矛盾化解能手
“这就是博士法官的水平。作为民法学博士,又研习和从事过民事、刑事和行政审判及审判管理,能破解交叉案件的法律实务和理论难点。这在法律人中不多见。”
——律师田文昌对薛峰如此评价
从业30余年来,薛峰审理或参与审理过大到人命关天、小到家长里短的案件万余起,包括民事、商事、知识产权、行政和刑事等各类案件,而正是一起又一起的案件审理,让他打通了跨越民商事、知识产权、行政审判和刑事等多个审判领域的“任督二脉”,以法治精神和思维方式统领着每一次审判。
“我们自愿申请撤诉,”开庭前还嚷嚷着“这事没完,死磕到底”的原告态度发生了转变,“法官,您说得对,既然来到法院,咱们就得用法治思维来处理这个事。现在梗结找到了,我们申请撤诉。”这是2017年8月北京东城法院一起行政案件的庭审现场。因“折腾”六年之久的纠纷而引发的行政案件在薛峰的审理下,从最初原、被告双方的激烈争执,转变为最终原告主动提出“不告被告了,当庭撤诉”。
“公堂对簿讨说法,庭审评判明是非;调判结合解纷争,服判息诉促笑颜。”薛峰审理的案件,经常是开庭前双方剑拔弩张,针锋相对,但经过法庭调查和辩论,通过威严的法庭、规范的庭审、有序的节奏、尊重的姿态和坦诚的态度,当事人折服于他精湛的业务素养、深厚的法学功底、真诚的办案态度和对人的理解尊重,激起他们解决问题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实现了在审判中弱化矛盾冲突、有效依法维权、和谐解决纠纷的“三合一”。与薛峰组成合议庭的人民陪审员说:“和薛法官开庭很爽!庭审中总能感受到尊重和公正。”
在薛峰看来,“感受司法的温度”是化解一切纠纷的捷径。只要找到司法和民意的契合点,将法治精神贯彻到案件审理的每一个细节,有效结合司法的规范性与针对性,及时回应当事人的疑惑,让当事人从实体、程序、庭审仪式、沟通交流中获得公正的感受,不管多么难处理的案件,都会迎刃而解。初到北京市一中院工作,遇到一件长期未结二审案件,在充分分析案情后,他另辟蹊径地提出了 “以四两拨千斤”的审理方案,结果仅用三天就审结了这一长达两年未能审结的案件,同志们称之为 “神来之笔”。
2008年,薛峰审理了北京市第一起卡拉OK引发侵犯著作财产权二次收费案。如何认定卡拉OK引发的二次收费以及确定赔偿数额等问题,是这起案件最大的难点。在原、被告双方均未能提供被告侵权行为对原告造成的损失及被告实际获利的情况下,薛峰反复翻阅案卷材料,耐心梳理核查案件事实,细心研究《著作权法》等法律法规之立法精神,综合考虑侵权作品类型、侵权行为情节等诸多因素,判处被告赔偿原告经济损失四万三千元。案件的审结,既保护了音乐著作权人的合法权益,又平衡了权利人与使用人之间的利益,收到了良好的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
从业至今,他主动承担过很多重大、疑难、复杂案件的审理,除上述案件,还包括因历史原因形成并遗留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案、法国路易威登诉四星级酒店卖假货案等等。他分管的审判庭出色地审结了房祖名容留他人吸毒案、郭美美开设赌场案、二环十三郎危险驾驶案等一系列社会关注度高的热点案件。
于薛峰而言,法官的职责不光是明理析法、公正审判,还要对当事人的心理困扰和现实困境给予关照回应,切实解决当事人的困难,打通维护权利和实现权利的最后一公里。“将规范办案与调顺人心结合起来,让人民群众感受到司法温度。”他提出要做“高情商的中国法官”。
作为北京市一中院行政审判庭庭长,针对行政审判出现的空转和信访化倾向,他提出“保护并引导、监督并尊重、多方高效协同、实质解决纠纷”的工作思路,受到多个中央部委的重视和肯定。在东城法院主管民事审判工作期间,他探索出“彻底化解纠纷工作法”,以及时实现案结事了人和为目的,以审判规范化与化解纠纷多元化相结合为抓手,以与当事人进行高质量沟通为核心,以阅卷掌握情况、约谈指导、证据论证、确认事实、释明适用、判后释法、实现权益七步流程为步骤,在源头及时彻底化解纠纷;他带领法官制定了《关于在审理民事案件中办理诉讼保全的若干规定》等审判实务规范,以规范促进公开高效,以透明提升司法温度。一起民间借贷案件的香港当事人在化解纠纷后,送来锦旗,称他是“百姓的父母官,上苍的好公仆”。
站在理论前沿笔耕不辍的学者型法官
“将审判中经历的‘思’的煎熬与‘行’的徘徊落成文字,并尝试着将个案经历的‘思’与‘行’规范化、体系化、科学化。‘以身观身’,‘以就大城’。以司法中的思考体现‘大思’、‘大行’。”
——中国人民大学常务副校长、中国法学会副会长、民法研究会会长王利明教授对薛峰的理论研究作出如此评价
晚上八点,空气中微带凉意,薛峰的办公室里,灯仍然亮着。在刚参加完加班召开的专业法官会议后,薛峰坐在办公桌前,开始为国家法官学院举办的全国入额法官培训班准备《因思而做》的讲稿和PPT演示稿。
不少这样的夜晚,薛峰都在写文章或改文章中度过。2000年博士毕业后,薛峰很少有机会再能像攻读博士学位时那样专门进行学术研究,著书撰文都是他在工作之余的思考和创作。众所周知,薛峰爱思考,爱钻研,爱做研究。在人们眼里,他是当之无愧的学者型法官。
薛峰在专著《司法中的思考》后记中写道:“迫于实践需要,慵懒之人做出点点探索,一篇篇学术论文、调研报告、案例分析涓涓流出。”平日点点滴滴的思考与探索,使他积累了大量的学术写作经验,写出一篇篇文章。迄今,他在《中国法学》《中国人民大学学报》《法学家》《人民司法》《法律适用》《人民日报》《光明日报》等国家级核心期刊和报纸上发表法学论文60余篇。其中,多篇论文被《中国社会科学文摘》,中国人民大学复印报刊资料《民商法学》《经济法学·劳动法学》等全文转载。
研究的目的在于指导司法实践。近年来,他主持完成了北京市基层法院首次承担的北京市法学会重点课题——《北京市构建“大调解”长效化解机制研究》,参与最高法院重点课题《证券欺诈行为的民事责任的调研》,以及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项目《中国医疗损害赔偿法草案建议稿及说明》等省部级重大课题研究。他撰写的《全面深化改革背景下的诉调对接》获中国法学会“中国调解高峰论坛”一等奖;《论证券市场保护投资者权益》获中国法学会“法律适用国际高层论坛”二等奖。在他撰写和参与撰写的近20篇高质量调研报告中,《关于办理各类案件的证据问题的调查研究》《关于制作裁判文书有关技术要求的调查研究》《关于案件受理费的调查研究》等已转化为指导全市审判工作的指导性意见和规定。《中国证券市场的法治状况研究》被确定为“国家总理基金项目”第五届中国经济学家论坛暨2004年中国经济形势分析与预测国际研讨会交流论文。
身处司法审判的第一线,将法官对司法事业的思考、对实践前沿的探索传递出去,为推动中国法治进程尽到一份自己的力量,这是薛峰一直以来的追求。他借力高端论坛,立足实践发声,充分展现当代法官风采,当选为中国法学会婚姻家庭法学研究会常务理事和中国法学会法律文书学会理事。多次应邀在“中国婚姻家事法实务论坛”发言并担任点评嘉宾;在“互联网法治生态共建论坛高端对话”“强国知识产权论坛”“第一届京津冀司法论坛”等重要论坛和会议上做主旨发言。
不仅自己潜心司法理论前沿研究,薛峰还以实际行动帮助年轻法官成长。他带领法官团队编写并出版了《知识产权前沿案例》《企业知识产权》和《立案热点难点问题》等书籍。2011—2013年,他带领年轻法官撰写的有关房地产案件的三篇调研报告连续三年获得市房地产法学会“首佳杯”“房地产置业杯”和年度课题二等奖。
为了营造浓厚的业务钻研和学术探讨氛围,提高年轻法官学术研究能力,他邀请学界专家举办讲座、带领法官参加学术论坛、指导年轻法官写论文、举办业务研讨会和定期给法院学术群的群友们分享精选的学术论文、多次应邀为北京市法院新入职人员授课……
当下,作为全国行政审判排头兵的北京市一中院行政庭掌门人,他带领着团队对国家机构改革、冬奥会与行政审判等重大课题进行攻坚。谈起初衷,薛峰说:“我希望为司法事业的发展培养出更多立足国情、业务扎实、理论功底深厚的法官。”事实上,他也确实是一位学者,身兼中国政法大学、首都经贸大学、中华女子学院等多所高校的教授、硕士导师,同时还担任中国人民大学民商事法律科学研究中心兼职研究员。
站在国际视野和信息化时代前沿的司法创新者
“你们让我们看到了未来中国的强大。”
——这是美国伊利诺伊大学教授对薛峰和他的同学们的评价
早在2004年,经过选拔,薛峰被公派赴美国伊利诺伊大学参加中长期培训,并与美国联邦法院和州法院进行交流。培训期间,他与同学们一道深入了解美国社会实际和司法状况,学习和研读有关文献,与美国同行开展交流,展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建设的成就,以中国国情和国际视野赢得了美国同行的尊重。回国后,他利用在美期间收集的资料,撰写并在核心期刊上发表了《美国法院的审判与批评》,针对各界的评判对司法审判的影响这一难题,超前性地提出了构建第三方评价机制的观点。他还曾经先后在日本、法国和加拿大等国家研修法律和司法管理。法国最高法院曾邀请他赴法国介绍东方经验——调解。
2016年2月,“东城区司法地图”试运行。历时近一年的研发,“东城区司法地图”终于从构想变为现实可行的信息系统。这其中有薛峰在司法实践中的诸多思考与创新。
身处社会矛盾化解的最前沿,如何发挥好司法的调控和保障功能,有效服务于政府和社会治理,是薛峰一直关注的问题。能否利用审判一线掌握的司法大数据信息,找出辖区内案件发生的规律和原因?能否将司法融入社会治理,在源头上减少纠纷?能否在破解法院案多难题的同时,提升政府的社会治理水平?
一份东城区行政区划地图给了他启示:将解决纠纷与区划地图相结合,利用司法大数据,制作“司法地图”,将法院案件匹配到东城区的各街道,让案件信息反映在行政区划地图上,调动社会各方力量,实现共治共享。2015年薛峰开始着手研发,在同事的帮助下,调研街道和法院需求、查阅相关资料、核实案件数据、与技术人员沟通交流、反复修改论证软件……历时一年,辛苦的忙碌最终迎来了“东城区司法地图”的研发成功。
如今,这份“司法地图”已取得了初步成效。它即时、动态、精准地反映辖区内各街道特定时间内诉至法院的案件类型和数量情况,反映出相关区域的纠纷特点和治理情况,为服务和保障辖区社会稳定、创新社会治理提供了切实的决策依据。
薛峰所做的创新远不止这些。丰富的司法一线实践经验和前沿理论,赋予了薛峰敏锐的时代触觉和广阔的国内国际视野。“让信息多跑腿,让当事人少为难”,他的工作方法来源于生活,反哺于百姓。受银行ATM机启发,他成功主持研发全天候自助诉讼服务机,为老百姓提供24小时“不打烊”的诉讼信息问询服务;他提出“给速裁插上幸福的翅膀”,灵活采用微信、支付宝等电子支付手段力促速裁当事人当庭支付案款,打通当事人权利实现的“最后一公里”;他主持拍摄3D动漫片“东东教你打官司”、协调在政府门户网站设置“诉讼须知”栏目,网上网下服务百姓;他还在落实立案登记制工作中,创新推出“一站式”登记立案工作模式,引领东城法院立案工作成为北京法院的先进典型,受到最高法院表扬。
生命因积累而厚重,因思考而深刻,因创新而丰富,因努力而生动。时光飞逝,当初攻读博士学位的法学青年才俊如今已生华发;光阴荏苒,这位研习法律三十余载、辛勤耕耘在一线的审判专家却始终不忘初心。
站在矛盾化解前沿、司法理论研究前沿和国际视野与信息化的时代前沿,薛峰一直身体力行地参透并践行法治之精髓,尊重权利,保证秩序,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的统领下,及时化解矛盾纠纷,造福于民。
民之福祉,心之所向——这位植根司法前沿、匠心为民司法的学者型法官,跟随着法治中国建设的步伐一定会走得更远。
热点解读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