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8年专题 > 2018全国助残日 > 头条

北京市民要求养老助残券实行统一服务标准

本站发表时间:[2018-05-14] 来源:千龙网 作者:

“两会热线”开通首日,从今年刚刚开始实行的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政策成为百姓最为关心的话题之一,多位市民则反映家中老人在使用养老助残券时遇到麻烦。“餐馆在用餐高峰期无法保证提供送餐服务;提供桶装水的服务商嫌兑换券麻烦,要求一次购买十桶水以上,还要加收桶的押金;八十岁以上老人的改衣需求比较特殊,可是有的裁缝店却做不……”针对这些现象,市民提出“全市通用、全年有效、便民利民”的呼声。昨天,市政协委员王文贤提出希望政府完善居家养老助残券使用制度的建议。

■市民苦恼

项目贫乏 使用受限

居住在海淀区八里庄街道的朱女士说,原本利民的好政策却让居家养老助残券成了闹心事。为了了解养老券的使用情况,她甚至自己进行了一番调查,发现曾经发生在海淀苏家坨镇的服务券变成“购物券”的违规操作,也出现在北下关街道等其他地区,“年底花不出去的券可在指定的水果摊购水果,选择范围窄,还肆意加价,一箱砂糖橘要价55元,几乎是正常价格的2倍。”

市民叶先生说,他所在的社区更加“省事”地把养老服务包给了一家公司,只有家政服务一项,形成垄断。而更多的社区仅仅是把社区内现成的商铺列成一个服务明细单,而没有任何专门为老人提供的针对性服务。“老人需要的往往不能提供,能提供的服务又服务不到点儿上”。更加普遍存在的问题是使用过程中的种种限制,“使用期限为当月有效,各区县间不能通用,用券成了一件犯愁的事”。

■政策缺失

服务商准入和服务质量无硬性标准

针对市民的种种质疑,记者从相关部门了解到,围绕本市从2010年开始实施居家养老助残服务政策出台的各种文件条款中,只规定了什么人可以享受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却没有规定什么企业可以成为服务提供商,以及未对服务项目和质量水平进行标准细分。

在有限的相关政策文件中,只有在去年底出台的《关于贯彻落实〈北京市市民居家养老(助残)服务(“九养”)办法〉的意见》中,明确养老(助残)餐桌要通过公开招标的方式选择餐饮企业,而除此以外的家政、维修、读报、理发等等各项服务项目,都没有制定统一的企业准入和退出机制,对承担服务的公司、企业、机构没有做硬性的招标要求,对企业的服务也没有硬性的考核评定标准,只是依靠街道社区依各自情况自主选择。出现服务水平低、违反“专券专用”要求等行为,也无惩罚处理的依据和措施。

■委员建议

健全养老助残服务券的管理机制

本报从去年开始持续关注的本市居家养老助残服务券的政策实施情况,市政协委员也同时给予关注。北京市市政工程设计研究总院建筑所副所长王文贤委员提出建议,该政策目前刚刚开始实施,正处于摸索前进的阶段,政府部门应该及时总结经验和问题,抓紧研究出台更加细致全面的政策规范,健全养老助残服务券的管理机制。

她认为,本市居家养老助残券的发放对象覆盖群体超过38万人,按照每人每月领取100元券计算,意味着一年超过4亿元的服务市场和需求空间,要严肃规范地花好这笔钱,让百姓切实得到实惠。

王文贤说,目前专业的养老服务机构比较缺乏,老人餐桌、日间照料、家政服务、心理慰藉等多方面的社会资源提供不足,拿不出区别于日常经营业务、专门针对老人特点的特色服务,因此无法让老人合心合意。

“目前街道社区负责组织和审核辖区内的商家,这种操作方式并不规范,且不论是否会滋生腐败,区县之间的差异也会形成诸多问题,同样的钱买不动同样的服务。”她表示,服务商的入围流程、服务承诺、运行成本和运作方式都应该透明化操作,对服务和价格形成统一的评定标准,制定严格的服务商准入和退出机制,取消当月有效和不能跨区使用的限制,扩大服务券的使用自由度。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吴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