守望正义——记专家型青年检察官杜邈
北京师范大学刑事法律科学研究院特邀研究员、“守望正义——群众最喜爱的检察官”、“全国公诉标兵”、“首都十大杰出青年法学家”……很难想象这些颇具含金量的“光环”都汇总在一个34岁的年轻人身上。他就是北京市人民检察院第二分院的检察官杜邈。
立志投身检察业务一线
2008年7月,刚刚踏出校门的杜邈怀揣着法治理想和博士学位证书迈进了检察院的庄严大门。作为高端法律人才,他立志投身检察业务一线从事实务,成为了一名公诉检察官。他先后参与办理了铁道部原部长刘志军受贿、滥用职权案等一批在首都及全国有重大影响的案件,维护法律尊严,伸张法治正义,忠实践行“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都感受到公平正义”的要求。
杜邈在承办一起走私武器、弹药案时,案件定性成为难点,“此罪还是彼罪”“一罪还是数罪”上存在较大争议。在对事实系统梳理的基础上,杜邈按照刑法理论对案件进行分析,认为在犯罪对象系同一批武器、弹药的情况下,行为人入境后的运输行为应被走私行为吸收,从而改变了侦查机关定性,以走私武器、弹药罪提起公诉,并获得法院最终认定。
一位主管领导曾这样评价他:“检察院里十年才出一个的优秀公诉人。”在办理一起危害国家安全案件时,当侦查员拿到杜邈提出的满满3页的补充侦查意见时有点懵了,但过后经深入交流却变得心悦诚服,由衷佩服这名年轻人深刻的办案见解、厚实的法律学识和严谨的证据逻辑。
践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神圣诺言
在繁忙的司法事务之余,杜邈勤学不辍,钻研实际工作中涉及的刑事法律问题。他坚持扎根基层、立足岗位,学理与实务紧密结合,以深入审查取证作为公正规范司法的基础,以丰厚理论功底作为案件质量的保障,以大量现实案例作为学术研究的第一手资料,取得了丰硕的法学理论成果。他提出反恐刑法这一全新的刑法分支概念,并提出相对完整的体系和对策建议;出版法学专著7部,主持完成多项课题,发表论文50余篇,发挥了青年学者思想敏锐、关注重大现实法治问题的应有作用。
熟悉杜邈的人会发现,他与很多人心中冷峻严肃、不苟言笑的检察官形象不同,充满朝气,随和低调,兴趣广泛,富于生活情趣。同事们说他工作、生活处理得当,能带动周围的工作和活动氛围,“胸中一团火、温暖千万人”;许多同龄人以他为楷模,是他的“粉丝”,愿意把工作、生活中的心得或疑惑向他敞开心扉,愿意把自己的职业规划同他分享交流。
追求法治信仰,维护公平正义,充满检察情怀,担当起平凡而艰巨的检察工作,凭着青年人的朝气,凭着对检察事业的执着和对人民群众的热忱,杜邈——一名实干型、学者型、开拓型检察官,一名新时期新生代检察人员的优秀代表,一个爱岗敬业、成长成才、创先争优的身边榜样,正以崇尚法治、守望正义的实际行动展现首都检察官坚持“三首”标准定位,践行“立检为公、执法为民”神圣诺言,书写绽放时代光彩的检察风华。
热点解读
更多直击一线
5月13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未成年被告人小丽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