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8年专题 > 首都政法先锋 > 政法先锋

[争创先锋]张岩:用工匠精神化解行政争议

本站发表时间:[2019-04-12] 来源:京法网事 作者:杨凤临 王丽乐 郑晰木

“现在很多行业都在提‘工匠精神’,我认为它的精益求精、耐心坚持、淡泊名利的精神内涵和我们做行政诉讼的法官非常契合。”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行政庭法官张岩在接受北京时间记者采访时说道。

行政诉讼案件事关官民和谐与社会稳定。在十余年的行政审判经历中,张岩将保护人民群众的利益和监督行政机关的行政行为作为审理行政诉讼案件的尺度和标准,促进纠纷实质性化解,推动政府依法行政。

两年多审理“民告官”案件近600件

2000年,大学毕业的张岩如愿到法院参加工作。2006年进入行政庭工作,至今已有11年了。

北京市第四中级人民法院作为全国首批跨行政区划法院、北京市首批整建制综合改革试点法院,于2014年12月30日正式挂牌成立。与此同时,具有丰富行政审判经验的张岩法官也被遴选至北京四中院行政审判庭,任主审法官。

行政诉讼就是俗称的“民告官”案件。2015年5月1日,随着立案登记制的全面实施,北京四中院行政案件的立案率从2014年全市法院32%上升至88%。2015年,北京四中院审理以区政府为被告的一审行政案件1397件,比2014年的全市法院受理的216件增长了600%。2016年北京四中院审理的行政案件则达到2839件。

在这两年多内,张岩审理的一审类行政诉讼案件就将近600件。行政案件的平均审理周期仅93天,远远短于一审行政案件6个月的法定审限,审判质效不断提升。

甘当促进官民和谐的“润滑剂”

“民告官”行政案件的审理,并不是一判了知,关键还是要促进行政争议的实质化解,公正维护人民群众的合法权益,切实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这样的“信条”,贯穿着张岩法官行政审判工作的始终。

她曾承办这样一起案件,案件主要围绕小区的一个健身场所。健身场所由来已久。最初只有一两个乒乓球台,后来应参与使用运动设施群众的要求,街道增加了多个乒乓球台,并增设护栏,加盖顶棚,原先简陋的场地就这样逐渐被建设成了一个看起来比较完善的健身场所。然而,场地的噪音引来了周围住户的不满,他们以噪音扰民为由将区政府起诉到了四中院,要求拆除健身场所。

张岩承办此案后了解到,这个已经存在了20余年的健身场所,其实是未经规划许可的违法建设。但是她没有简单就案办案,判决违法建设一拆了之,而是从行政争议实质性化解的立法目的出发,多次实地考察,召开协调会,请居民、居委会、街道办事处、业主代表、区政府等多方齐聚一堂,共同商讨解决方案,得到了业主、使用健身场所的人等多方的理解。最终,区政府和街道办列明了拆除运动场所设施的时间表,被噪音污染的原告撤诉。区政府和街道拆除了违法建设,过程中也没有像预先担心的那样遭到阻止,也得到了业主和使用运动器材的人的支持和理解。

“后来回访时,有人就提出,政府能否另找地方重建健身场所,既方便锻炼,也不打扰他人休息。”张岩认为,“这是大城市发展中空间不足问题的突出表现,如何有效利用城市空间,破解大城市发展难题,满足各方群众的需求,是一个亟待解决的问题。”

谈司法改革:法官要有团队运营思维

四中院在全市范围内率先推行审判权运行机制改革,法官员额大幅减,审判任务更加繁重。在这个过程中,审判团队运行模式由原来的法官和书记员两个人,变为法官、法官助理和书记员三个人。

“原来法官和书记员两个人很容易心照不宣,改革后如何把三个人的工作衔接好是我们面临的最大困惑。三人成众,因此,法官就需要有团队运营的思维模式。”张岩说道。在运行一段时间之后,随着工作的具体化,张岩发现三个人的团队效率更高,虽然案件量增加了,法官减少了,但是平均审理案件的期限缩短了。

张岩认为三个人的分工让专业的人更专业,“法官专心案件的审理、调研,注重成果转化;法官助理辅助法官从事案件审理工作,让法官助理的岗位成为法官的摇篮;书记员经过书记官专业培训,从事庭审记录、案件归档的工作。三个人在各自岗位上充分发挥优势,是工作效率提高的根本原因。”

此外,司法责任制改革以后,案件办理实行法官终身责任制,使法官更加注重把握案件质量。张岩就经常对她的团队说,如果案件圆满完成审判任务,那么荣誉是团队的,如果案件审理出现问题,那么责任是法官的。

以精益求精的“工匠精神”要求自己

现在,各行各业都在提“工匠精神”,在张岩看来,“工匠精神”主要包括精益求精、耐心坚持、淡泊名利等精神内涵。

她说:“‘工匠精神’的提出特别契合现代职业法官的精神素养。比如,在写判决时,一句话、一个词都要经过反复推敲,让当事人乃至大众看懂并理解判决,这就是精益求精的体现;在化解行政争议的过程中,我们要充当官民矛盾的解压阀、润滑剂,我们提供一个平台,让原来在行政程序中不平等的双方在诉讼中感受到平等,从而达到理解,最终化解争议,需要耐心和坚持;而淡泊名利是每一个法官对自身精神素养的要求。”

张岩回忆道,她工作第一年就入了党。初入法院系统的她,首先要完成从一个学生到法院工作者的身份转变。当时,她看到身边有一些优秀的共产党员法官,罗东川,尚秀云,蔡俊清等都是张岩心中的榜样。从那时起,她就以一名优秀共产党员的标准要求自己,更好地行使审判权。

张岩说,看到我国在方方面面都取得了巨大的成就,作为中国人的自豪感便油然而生。“总书记所做的报告在全面总结五年以来改革发展成就的同时,向世界传递了中国发展的强大脉搏。其中关于继续深化依法治国实践和厉行法治的论述是让我最感到振奋的一部分,作为一个基层的司法工作者,我更加坚定了法治的信念、明确了司法的方向。”张岩说道。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