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8年专题 > 我与“西城大妈”的故事 > 红墙精神

红袖标里故事多

本站发表时间:[2018-06-28] 来源:首都政法综治网 作者:

“我作为一名党员,当社区志愿者,甭说大了,就是为了建设社区,为大家贡献自己的一份力量。平时,社区经常为我们服务。当社区需要我们的时候,我们理应积极参与其中。”

六月的天气越来越热了,南礼士路社区值班室虽然没有空调,却不时传出阵阵欢笑。

平安志愿者纪凤珍,正在坐在狭小的值班室,跟几位老姐妹“热聊”着。她身形清瘦,站姿笔直,面色红润,可谓鹤发童颜。说起话来,目光炯炯有神,声音洪亮有力……谁能想到她已是78岁高龄。

纪凤珍热情开朗,又健谈。见我们专程前来拜访,便热情地将我们迎进她的小小“工作室”。一边摇着扇子,一边讲述着她的志愿故事……

1

去北京

纪凤珍原是河北沧州人,至今乡音未改。

1958年春节过后,刚满18岁的纪凤珍,随叔叔来到北京谋生,在原双井地区某造纸厂工作。并在同年入党,次年转正,成为了一名正式的共产党员。入党的誓言,她铭记了60年。

后经叔叔介绍与家住通县(现通州,下同)的年轻小伙相识相知,结婚成家。并把家安在了现南礼士路社区。从此在北京扎下了根,开启了一生与南礼士路社区的难舍情缘。

婚后的纪凤珍,工作和生活并非风平浪静。在60年代“困难时期”,纪凤珍与老伴回到通县。此后,便开始了20多年的“家庭劳动”。相夫教子,照顾老人。送走了年迈的公婆,抚养长大了两个优秀的女儿。

大女儿结婚后,她又帮忙带了几年孩子,小外孙上幼儿园后,纪凤珍渐渐有了自己的时间。这时,她便与老伴重新搬回南礼士路社区,并走出家庭,积极投身社区工作。在居委会从事计划生育工作,一干又是6年半。

随着年龄的增大,纪凤珍辞去了计生主任的职务。热心社区工作的她,可并未从此“退隐江湖”,而是专心当起了志愿者,继续为社区平安,发挥余热。

2

社区的老街坊我全都认识

聊到自己的志愿者生涯,纪凤珍说,最早做志愿者大概是在80年代末90年代初,至今也有将近30年了。

二度回到西城,回到南礼士路社区的纪凤珍,这一住又是30多年。关于这里的一切她都熟悉。这里的每一位邻居,每一寸土地,30年来每一次的“改头换面”,她都记在心里。

说起志愿者值班,纪凤珍说道,“以前志愿者值班,一值就是一天。以前社区的大门,平时是开一半门留给行人,另一半关闭。任何车辆进出,都需要人手动开关大门。”

曾经的社区大门还没有现在这么高科技。“人脸识别”全靠志愿者的双眼和记忆力。于是,纪凤珍骄傲地告诉我们,这个社区的老街坊,她全都认识!

有一次,纪凤珍看见一个人开着车硬闯。确认过眼神,纪凤珍发现这不是本社区的人。

于是,和气为贵的她,半严肃半打趣道:

“您的车不要啦?”

谁想那人竟语气蛮横地说:“不要了!”

纪凤珍坚定地回他:“您车不要,我们社区的大门还要呢!”

最终在社区工作人员的帮助下,将“硬闯者”拦在了门外。

3

四层,你还要电梯呀?

纪凤珍是个“多面手”

除了每周五上午的志愿者值班,平日里,她还是7号楼1单元的楼门长,负责本楼门的各项信息传达、卫生收费、材料分发等工作。

“我负责的楼门一共有12户人家,每次居委会有事情要通知,我都及时通知大家。居委会发东西给居民,我也及时把东西给大家分发出去。”纪凤珍说道。

当我们心疼地问她,累不累,有没有电梯时,纪凤珍“噗”地一声笑了。“一共四层,四层还要什么电梯!我住在一层,平时有事我往上多跑跑就行了。”

“当楼门长这么多年,卫生费从几毛钱到几块钱,最后涨到一年80元。”纪凤珍说道,“每到要收卫生费的时候,我都要提前把通知贴到墙上公示,提醒大家要收卫生费了。”

有些人家看到公示后,主动把钱交到纪凤珍手里。可对于有些不配合或没留意公告的住户,78岁的纪凤珍就要开启爬楼模式,上门收费了。

(平日里纪凤珍经常和大妈们一起打扫社区)

30年的志愿者生涯中,纪凤珍戴过的红袖标,就有近40条。而这些各个版本的红袖标,她都一一珍藏着。这厚厚一沓红袖标成了她的“独家记忆”,更成了南礼士路社区的“独家记忆”,和西城平安志愿工作的珍贵见证。

60年间,纪凤珍与南礼士路社区“分分合合”,但最终她扎根在这里,因为这里有她不舍的老街坊,这里有她难断的社区情,更有她的入党誓言和40条红袖标。

78岁的纪凤珍老人,不,我们更愿意称她为“西城大妈”,因为她并不仅仅是一位长者,更是一位年近八旬,依然在为社会贡献价值、散发能量的志愿者。

有些人,不只因年长而被敬重,更因其对生活、对生命积极乐观的态度,热心服务他人、奉献社会的精神,而被所有后辈学习和敬仰。

“人跟人之间讲究的就是一个‘处’字,人跟人要相帮相处。只有你跟他处,他才知道你的好。每次见面,先说句话打个招呼,这样简单的小事就会让人心头一暖。”


[供稿单位:西城区政法委]   [责任编辑:于平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