她叫陈娟英,女,76岁,回族,是牛街街道法源寺社区的一名治安志愿者。从退休到现在她已经在社区治安志愿者的岗位上默默奉献坚守了18年。从值班巡逻、防控值守、邻里守望、矛盾化解、查找隐患、提供线索......在她身上我们看到了“西城大妈”的光辉形象。
生在牛街、长在牛街且经历过社区回迁、见证街道繁荣的她,特别感谢党的正确领导和党的民族政策,在民族团结大家庭里,她积极协助社区民警和社区工作者一起走访入户,针对因为民族风俗习惯不同而发生的邻里矛盾纠纷积极化解并以身说法。她居住的法源西里小区是一个老旧回迁小区,楼门里居住的有好几个民族居民,住在半地下室的居民家中没有橱房烟道,一到做饭时间,楼道里就弥漫着各种味道,有的居民接受不了甚至为了这些问题而采取不冷静措施。陈娟英得知情况后,先找到几个回族同胞,叮嘱大家要将心比心、换位思考,然后又找到住半地下室的部分居民,给他们耐心讲解不同民族风俗习惯及大家和谐相处的一些技巧,积极协调有关部门安装烟道管子,正是她的主动协调,缓解了不同民族之间的生活矛盾纠纷,有力促进了地区民族团结。
法源寺社区有一个闻名遐迩的景区就是法源寺,社区名称也是由此得来,每年慕名而来的各地游客络绎不绝、不计其数,这无形当中增加的流动人口也给社区的综治维稳工作带来很大不确定性和不小的防控压力,尤其是赶上首都有重大活动或者是节假日期间加强值守防控的时候。作为一名治安志愿者,她和其他志愿者一起积极参加社区的值班巡逻,不论刮风下雨,不分严寒酷暑,确保辖区居民生活安全稳定和广大游客能够安全顺利、心情愉悦地享受旅途乐趣。
在纪念中国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活动值班期间,细心的她发现在法源寺广场有一名外地露宿人员,情况比较可疑,经过询问得知该露宿人员姓田,有60岁左右,男,汉族,老家是天津的,到北京法源寺来会见以前的住持,寺里人说住持3年前就已经走了,寺内没有地方安排入住,于是他就在法源寺广场露宿。露宿周边环境脏乱,不少居民反映强烈。她就把情况及时反映给社区居委会和社区民警,为后期治理工作奠定了基础。
成败取决于细节。作为一名楼门长,她工作经验的心得体会就是要五多,就是多转、多看、多问、多说和多做。遇到有陌生人入住更要多加注意。小区4门503号居民王先生将自己家的一个二居室出租给了房屋中介公司,中介公司将房屋打隔断出租给多名承租人。她看到楼里来了好几位陌生人,初步判定是群租房情况后,及时将信息反馈至社区流动人口和出租房屋管理员,后经过街道办事处、区房管局、派出所等有关部门联合执法,及时对该处违法群租房进行了治理。
小区3号楼3单元地下室有一个80多岁的老人,经常捡拾废品,在楼前堆物堆料情况严重,存在极大消防安全隐患,之前街道办事处、城管、社区等多次做工作,但收效甚微,相关部门在之前进行过彻底清理,但清理过后老人依然如故,没过几天在楼前堆放杂物数量也越来越多,临近春节,该处堆物堆料存在极大的消防安全隐患。赶上三十晚上值班,她吃完晚饭后早早就赶到值班现场,在老人堆物堆料旁边放上提前准备好的灭火器和水桶,就这么一直值守到夜里一点多。她说既然发现了消防安全隐患,除了及时向有关部门反映外,我们也要尽职尽责去宣传并尽力去消除安全隐患,为了社区和谐、为了大家平安自己多出点力是应该的,而且她所做的工作得到了全家人的大力支持与理解,更是得到社区居民的广泛赞誉。
正是有了像她这样的平安使者,拥有千年古刹的法源寺社区从愿景变为现实。
热点解读
更多直击一线
5月13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未成年被告人小丽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