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熹微,女,36岁,现任北京市女子监狱九监区监区长,负责监区全面工作。从警17年,陈熹微荣立个人三等功三次,荣获国家公务员嘉奖数次,先后被评为首都劳动奖章荣誉称号和北京市监狱管理局先进工作者。在她的带领下,监区保持新入监罪犯认罪悔罪率96%以上、惩教类罪犯教育改造合格率100%、监管安全零事故的优异工作成绩,先后获得“北京市三八红旗集体”、北京市监狱管理局“青年文明号”等荣誉称号。
日复一日的普通而又平凡的工作中,陈熹微用实际行动践行了一名基层监狱民警的无悔从警誓言。
有人说,世界上最难的事情之一就是把自己的思想装入别人的脑袋。按照这个说法,改造服刑人员,转变他们的思想行为,也是这世上最难的事情之一。但在北京市女子监狱,有这样一个人,她不畏艰难,转化了一个又一个服刑人员,帮助她们走向新生。她,就是北京市女子监狱九监区监区长陈熹微。
扶正“长歪了”的小树苗
如果把监狱工作比作是向社会输出“合格产品”的生产流水线,陈熹微所在的九监区就是这条特殊生产线上的“第一车间”。在北京市女子监狱,九监区的工作任务之一,就是要通过两个月的入监教育,把犯罪类型各异、刑期长短不一、心理状态极不稳定的改造“新生”们,理顺为服法、遵纪、改造目标明确的初级“合格产品”,再输送到各个监区,进行下一步的改造教育。
“教育改造就像种一棵小树苗,从一开始就要种直。如果种不直,以后就会长成歪脖树。”这是陈熹微常常挂在嘴边的一句话。
王华(化名)就是这样一棵被扶正了的小树苗。王华入监时只有19岁,因为缺少家庭关爱,她早早进入社会,并结识一帮不良朋友,最终因参与抢劫入狱。刚入监的她,对生活失去信心,甚至产生轻生的念头。陈熹微就反复找她谈话,为她规划生活和人生方向。
了解到王华喜欢画画,陈熹微为她量身定制了“秘密花园”涂色减压法。她把监规纪律、励志短文等内容打印成空心字体,引导王华用彩笔填图。从一开始的用色灰暗、涂出边框,到后来的色彩鲜艳、画面整洁,慢慢地,王华的心静了下来。她找到了乐趣,也找回了自信。从那开始,监狱的各种活动中都有王华的身影,她不仅当主持人,还加入了监狱的民乐队,并通过全国高等教育自学考试,取得了本科学历。出狱后,她成为了一名婚庆司仪,从危害他人的人,变成为别人带去喜悦和幸福的人。
刚到女监的服刑人员,有拒不认罪大喊大叫的,有消极抵抗装聋作哑的,有对未来失去信心想放弃生命的,也有身患重疾生活不能自理的。在
“新生”入监第一天,陈熹微要带领民警完成对她们个人及物品清查、入监体检、个别谈话、摸底调查等一系列工作,并针对不同人员制定不同改造方案。此外,监区还不断完善了服刑人员入监收押流程、健全分类评估体系、统一民警执法动作、规范使用法言法语。
陈熹微认为,九监区的民警是服刑人员入监后面对的第一位老师,民警的执法工作就是监狱工作的第一张名片。复杂的工作任务决定了九监区的民警必须要有比其他民警更强的业务素质、把控能力和攻心治本的工作技巧。“刺儿头”也低下了头
除了对新入监人员进行为期两个月的教育改造,九监区的另一项重要职能是对狱内违规服刑人员进行严管教育。通俗点说,就是把全监狱最难管的服刑人员集中到九监区进行强化教育。
服刑人员刘洁(化名),是背着32次狱内处罚来到九监区的抗改造“老大难”。刘洁在入监前就是当地有名的上访户,入监后多次无中生有,写民警的举报信,试图威胁监狱给她“特殊照顾”,要“舒舒服服”度过刑期。陈熹微带领民警,多次分析刘洁的个人资料,对她的犯罪事实、家庭环境和以往违纪问题进行了综合分析,制定出一套专门的教育矫治方案。
针对刘洁训练时偷懒耍滑,陈熹微安排她站到头排位置,还请她为大家做示范,好面子的她不得不挺直腰板儿,规规矩矩走正步。刘洁喜欢看女性题材的电视剧,陈熹微就从电视剧聊起,和她探讨剧情,探讨女性的自强自立,探讨未来的生活方向。
一次会见彻底促成了刘洁的转变。那是入监后的第一次会见,母亲带着刘洁年幼的孩子来看她,因为证件不齐,母亲无法抱着孩子进来。会见室内,见不到孩子的刘洁焦灼万分。会见室外,年幼的孩子哇哇大哭。在请示领导后,陈熹微决定亲自抱着这名“小家属”去见她的妈妈。担心警服的肩章刮着孩子,陈熹微细心的用手护着孩子的小脸。隔着玻璃相见的那一刻,刘洁失声痛哭。
回到监区,她写了一封长长的认罪悔罪信。“我总把生活的不如意归罪于社会,归罪于别人。我的半辈子都被浪费了,害人害己。看到陈警官抱着孩子的那一刻,我看到了一名母亲应该有的样子。我要为了孩子,做一个好人。感谢陈警官!对不起!”
“她推着我往回家的路上跑”
服刑人员赵桂莲(化名)再过几个月就要出狱了,此刻她最想感谢的人的是陈熹微。2004年,因为抢劫和绑架罪,赵桂莲被判处有期徒刑18年。丈夫身患重病,孩子嗷嗷待哺,踏入女监大门的那一刻,她觉得自己活不了了。“每天都跟同室或其她服刑人员打架,因为琐事顶撞民警,我恨她们,我恨这个世界上所有的人。”赵桂莲回忆,入监后的她暴躁易怒,表现极差,不断在考核中被扣分,直到遇到陈熹微。
来到了九监区的第二天早上,赵桂莲就被陈熹微叫到了办公室。面对监区长,赵桂莲依然摆出了一副不可一世的样子。但陈熹微的一席话让她暖到了心里。“我知道你现在心中最渴望的是想回家,想管孩子,可你现在所有的表现都与这个目标背道而驰啊。入监前,你是一个热爱工作的拼命三郎,现在,你应该和在外面工作时一样努力!不虚度光阴,积极改造,才能早点回家。”
一席话说得赵桂莲心里热热的,回到监室,她第一次拿起了笔,向陈熹微写了思想汇报。这是她入监四年来的第一个思想汇报,长达六页的纸里,她向这位可敬的监区长倾诉了心中的苦闷、自己所认为的委屈以及家里的困难。打这后,赵桂莲心中的冰块开始融化,她开始积极融入集体,积极参加劳动改造。
“感觉是陈警官在推着我往回家的路上跑。”赵桂莲回忆,因为关心自己的改造生活,陈熹微在休产假的前一天还特意找她谈话,嘱咐自己一定要好好改造,做好监区交给的每一项任务。“记住,这就是你回家的路。”赵桂莲把监区长的这句话牢牢记在了心里,在监狱的每一天她都不再虚度。2010年后,因为表现突出,赵桂莲开始获得减刑机会,先后四次获得减刑。
在陈熹微的带领下,九监区保持新入监罪犯认罪悔罪率96%以上、惩教类罪犯教育改造合格率100%、监管安全零事故的优异工作成绩。面对改造使命,陈熹微既有“巾帼可擎半边天”的刚强,又有“真情感化迷途人”的柔和。也正因此,由这里走出去的服刑人员,都对她怀着深深的尊重、敬佩和感恩。
热点解读
更多直击一线
5月13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未成年被告人小丽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