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以来,北京市以让文本上的宪法“活起来”“落下去”为目标,以“努力让人民真诚信仰宪法”为主旨,将努力推动全社会尊崇宪法、学习宪法、遵守宪法、维护宪法、运用宪法作为一项十分重要的政治任务,切实提高政治站位、坚持首善标准,脚踏实地、真抓实干,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感组织开展好宪法学习宣传教育活动,有效推动宪法学习宣传在京华大地取得扎实成效。
覆盖广泛,突出一个“全”字
一是实现理论中心组学习“全覆盖”。从4月20日市委理论学习中心组举行学习(扩大)会,市委书记蔡奇,市委副书记、市长陈吉宁,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李伟带队参加学习率先垂范起,市委政法委、市司法局、市民政局、市公安局等30多家单位和全市16区已经通过党委(党组)中心组扩大学习、办公会前集体学习等形式,组织了宪法学习宣讲。二是实现在普法重点人群“全覆盖”。落实国家工作人员学法用法制度,把宪法学习教育作为党员干部教育的重要内容,列入各级党委(党组)理论学习年度计划,纳入干部教育培训规划和年度工作要点,组织专题集体学习。开展青少年“学宪法 讲宪法”活动。市教委、团市委发挥学校主阵地作用,丰富宪法教育内容,创新宪法教育形式,落实落细青少年宪法教育。市监狱局各监所按照市司法局统一安排,充分利用周六教育日和每周一到四晚间一小时教育时间,对所管人员开展宪法宣传教育,使所管人员学习宪法知敬畏,提升教育改造质量。三是实现社会宣传氛围的“全覆盖”。从“一份多部门会签指导性文件、一部主流媒体电视公益宣传片、一套社区商务楼宇挂图、一支专家宣讲队伍、一组主干道横幅、一个(一网两微)专栏、一场网络问答”等“七个一”的举措入手,充分利用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优势互补,形成全方位多维度的宣传空间布局。其中,《印记》宪法公益宣传片,实现了北京电视台各个频道、各个时段的全播出;宪法宣传挂图,发放至全市7500余个社区(村)和地铁、公交等交通枢纽;在二环路主路15个过街天桥悬挂一组28条宪法宣传标语,推动全市形成积极学习宪法的良好社会氛围。
精准施策,突出一个“细”字
一是载体运用更加精细。紧密结合落实“谁执法谁普法”普法责任制,推动形成各负其责、齐抓共管的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大格局。推动宪法学习宣传与北京市“法律十进”“以案释法”“青春船长”“法治文艺大赛”等活动相结合,使宪法宣传延伸到法治宣传教育的各项工作层面,融入立法、执法、司法和法律服务的全过程。二是订单服务更加精准。引导宣讲团队针对不同宣讲对象的特点,精心选题、认真备课,为各区各单位提供“菜单化”“订单式”的宣讲服务。同时,引导各区各单位结合实际,采取购买宪法读本、播放宪法宣传视频、组织专家讲座等形式,坚持日常宣传和集中宣传相结合,坚持线上宣传和线下宣传相结合,满足不同层级不同阶段的学习需求。三是效果评估更加精确。市法宣办把宪法宣传列入年度工作要点和阶段性考核指标,指定专人定期利用案例报送、微信群、即时通讯工具、普法公众号等手段,及时了解掌握各区各单位宪法学习宣传工作进展,并通过信息汇编的形式为各区各单位提供展示工作成绩交流工作经验的平台,促进各区各单位宪法学习宣传百花齐放百舸争流。
扎根基层,突出一个“实”字
宪法的根基在于人民发自内心的拥护,宪法的伟力在于人民出自真诚的信仰。推动宪法学习宣传教育向基层延伸、更接地气,是不断增强人民群众宪法意识的必经途径。延庆区在重点社区打造“宪法宣传一条街”,组织居民开展宪法知识有奖竞答,利用疏解整治腾退空间建设以依法治国、弘扬宪法为主题的法治公园。通州区借助地铁客流量大的宣传优势,在地铁六号线、八通线相关站点开展宪法学习专项宣传。平谷区组织乡镇街道全体机关工作人员、各村党支部书记等,开展学习宪法主题讲座,并利用区内公交车数字普法平台播放市法宣办的宪法宣传片。房山区、怀柔区开展“送法下乡进社区”活动,为社区(村)居民举办宪法知识讲座。顺义区向25个镇街发放宪法书63000册,保证每个在职党员人手一册。昌平区启动“宪法宣传月”,以村居法律服务律师、退休干部讲师团成员、普法讲师团成员、法制副校长、普法志愿者等法治宣传工作人员为主要力量,面向全区基层增强学习宣传效果。丰台区通过学习宪法深入推进全区“法律进机关、进单位”活动。海淀区、密云区开展各普法责任制单位负责人和普法骨干学习宪法活动,提升法宣骨干宪法宣传能力水平。朝阳区成立全国首支青少年权利监督员队伍,门头沟区成立区内首家青少年法治文化示范阵地“苗苗法治文化示范校”,西城区成立辖区首家法治学校,结合青少年权益保护等开展宪法宣传进校园活动。东城区、石景山区、大兴区等区各中小学校,“青春船长讲宪法”活动开展得如火如荼。宪法宣传走入北京市的千家万户,走进人民群众日常生产生活。
热点解读
更多直击一线
5月13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未成年被告人小丽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