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9年专题 > 2018北京法院执行工作盘点 > 图文头条

北京法院亮出2018年执行成绩单 执行到位金额886亿元(图)

本站发表时间:[2019-01-10]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高煦冬

图为北京法院执行工作新闻发布会现场。

1月10日上午,北京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2018年北京法院执行工作情况。据了解,2018年全市法院新收执行案件216393件,办结217483件,执行到位标的金额886.83亿元,同比增长47.3%,结案率90.4%,同比上升1.8个百分点。

北京高院执行局局长杨越介绍,为提升执行效率,北京法院一方面深化联动格局,有效解决"查人找物难"的问题,另一方面积极开展跨区域执行协作,全市法院积极推动京津冀联动,在各级层面积极推动落实三地执行联动协议。

据介绍,为确保执行工作科学有序开展,北京法院多措并举。一是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优化完善由执行指挥系统、执行公开平台、执行失信名单库等组成的执行信息化系统;二是深化团队化运行,按照"法官主导、分工协作、流程标准化、操作集约化"的原则,2018年全市法院首执案件平均结案时长同比缩短8天;三是规范终本案件后续管理机制,2018年全市法院恢复执行新收案件2.72万件,同比增长64.36%,恢复后办结2.36万件,同比增长45.47%。

同时,北京法院不断推进执行信息化建设。2016年以来,网络查控系统为68.02万案件提供查询冻结服务,冻结资金135.72亿元,切实加大财产查控力度。截止2018年12月31日,北京法院网拍历史成交额达337.4亿元,做好财产处置工作。为进一步突出执行工作的强制性,2018年全市法院罚款123人次,拘留1445人次,因涉嫌拒执罪公诉74人,判刑19人。

为做到让公平正义看得见、信得过、等得起、实现得了,北京法院服务首都经济建设大局,为优化首都营商环境提供优质司法服务和有力司法保障,统筹兼顾申请人合法权益与被执行人生产经营权益,适时采用"放水养鱼"保护支持民营企业发展,力争实现"双赢"。同时重视提高保障和改善民生水平,保障涉民生案件的"绿色通道",2018年全市法院执结涉民生案件2.79万件,执行到位金额10.8亿元,开展集中执行活动54次,将1.17万被执行人依法纳入失信名单。

此外,北京法院还引入社会力量,充分发挥司法能动性,提升人民群众获得感,对"执行不能"案件申请执行人加以帮扶的基础上,全市法院积极拓宽社会救助渠道,探索引入第三方救助机构参与,形成多元化的执行救助模式。通过微电影、公益广告、新闻发布会、法院"两微一端"、北京电视台等平台,有组织、有计划、大规模地开展执行宣传,密集发布涉民生、拒执犯罪等典型案例,宣传重点执行举措。

发布会上,三中院、海淀法院、大兴法院相关负责人分别通报了该院执行工作情况。三中院率先在全市法院建立财产保全责任保险担保机制与执行悬赏保险机制,通过创新举措有效提升了执行质效。海淀法院与海淀公安分局携手创新工作机制,建立全市首个执行警务室,警官入驻执行局办公,拒执罪的侦查、移送工作得到制度保障,侦办周期大大缩短;大兴法院深化团队化运行,打造财产处置团队,统一办理现场勘查、价值评估、上网拍卖、腾退交付等工作。全年发布拍卖标的593件,成交率98.99%,成交额4.72亿元,为提高案件实际执结率奠定基础。

"执行工作没有重点,'解决执行难'永远在路上。"杨越局长表示,2019年北京法院将再接再厉,乘势而上,进一步解决执行工作中的各种问题和困难,进一步增强人民群众的获得感和满意度,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为建设国际一流的和谐宜居之都和法治中国首善之区作出更大贡献。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范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