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9年专题 > 判决书背后的故事 > 判决书背后的故事|邓青菁:法官的目光穿梭于事实与法律之间

【获奖感言】邓青菁:法官的目光穿梭于事实与法律之间

本站发表时间:[2019-03-28] 来源:京法网事 作者:

刚才给我颁奖的是我的母亲。今天能从母亲的手里获得奖杯,非常激动,非常自豪。记得小时候都是母亲牵着我的手上台。现在我终于有机会能够牵着母亲的手上台。母亲是一名医生,她很热爱自己的工作。也曾希望我做一名医生,但我最终还是没如她的愿。母亲心中虽然有遗憾,但仍然用她的方式支持我的工作。我们在家里聊天的时候,她经常把医生和法官的工作做对比,说法官判案子就跟医生给病人看病一样,医生得先听病人说病情,法官也得耐心听当事人说话,医生得仔细检查,法官对证据也要仔细核实,医生对症下药,治病救人,法官要按照法律判案子,才能解决矛盾。母亲的腰椎不好,做了腰椎的大手术,怕耽误我工作,不让我陪床。为了让我放心,她说自己是医生,清楚自己的身体,护士用药都要征询她的意见。但我的当事人可都等着法官去解决问题呢。我想这就是父母心,他们忽略自己感受,忽略自己的状态,竭尽所能的帮助我们,支持我们的工作。借此机会,不仅向我的父母,更向所有法官的父母致敬。

谈到这篇获奖文书,涉及的是一名社区工作者,也就是居委会工作人员为自己争取劳动权利的案件。这个案件看似普通,但审理结果影响到北京市近4万名社区工作者的劳动权利。本案争议的核心是社区工作者与所属街道办事处之间是否构成劳动关系。这个问题在司法实践中一直存在认识上的分歧。我的审判工作也曾一度陷入困境。其实法官的很多压力不仅仅来自于案件的数量,数量可以通过加班加点的工作来解决,更多压力来自于裁判结果能否符合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认识。“法官的目光穿梭于事实与法律之间”。这个过程是很艰辛的。法官在法律标准与案件事实的反复比对,衡量之中,在一次次否定自己的结论中,寻求最合理最合法的裁判观点。这个案件也经历上述过程,并最终认定了社区工作者与所属街道办事处之间构成劳动关系。这也是北京法院首次明确两者之间的法律关系,并确立了统一的裁判标准。

这个案件的当事人自与单位发生纠纷后,一直通过信访程序向各个部门反映问题。拿到胜诉的判决后,她仍然是通过信访程序向法院寄送了感谢信。在接待她的时候,她拿着锦旗说:法官,你别介意啊。这个案子我这么坚持,因为我要对自己十几年的工作有个交代。我就想给自己讨个心里能过得去的说法。我虽然在居委会做过民事调解的工作,但你们比我更专业,我相信你们,我觉得你们能给我一个好的结果。以前都是我来诉苦,你来安慰我。现在我赢了,我高兴,我知道你们也不容易,我也来慰藉一下你们的辛苦。

获奖是令人欣喜的,更欣喜的是看到当事人通过法院的审判工作感受到幸福。希望中国的法治之路在一篇篇优秀裁判文书的积累中不断丰满绵延,人民群众的权利通过法官撰写的有理有据公平正义的裁判文书,获得更全面的保障和温暖的护佑。谢谢。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