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假冒公检法诈骗
作案手段:
犯罪分子假冒“警官”、“检察官”、“法官”等角色,谎称受害人涉嫌洗钱、贩毒等严重犯罪,诱导受害人将资金转入实为骗子持有的所谓“安全账户”,此类诈骗造成损失金额最大。
案例分享:
公安机关提醒:
公安机关不会通过电话做笔录,逮捕证由公安机关在逮捕现场出示,不会通过传真发放,更不会在网上查到。公检法机关从未设立所谓的“安全账户”,更不会通过电话安排当事人转账汇款到“安全账户”。
二:冒充领导、熟人诈骗
作案手段:
犯罪分子通过非法渠道,获得受害人亲友的手机号码、社交账号密码,并掌握受害人的社会关系,从而骗取受害人信任,进而编造“发生意外急需用钱”“资金周转”“代缴话费”等理由,诱使受害人转账。
案例分享:
许某在微信上收到其公司领导发来的一条信息,让其转给一个支付宝账号2万元,许某看到该微信头像和其公司领导的微信头像一模一样,就转了2万元。下午5时对方又向其要钱,许某再次转账4000元。第二天许某看到该人对其朋友圈点赞,打开对方微信后发现其不是公司老总。
公安机关提醒:
凡是亲友间涉及借款、汇款等问题,一定要通过拨打对方常用号码,或者视频聊天等方式核实对方身份后再做决定。
三:兼职刷单诈骗
作案手段:
犯罪分子许诺在各种网络平台刷得消费记录后,将返还本金并支付佣金。受害人在完成前几单任务后都会很快收到回报,但是做更多的任务时,骗子就会切断与受害人的联系,就此消失。
案例分享:
李某报案称:今天早上QQ弹出来一个对话框问其有没有兴趣做兼职,是在淘宝上面购买东西,但是商家不发货,直接退款(刷单)。李某表示有兴趣后对方给他发来一个链接,让他在上面操作,要求他不要在淘宝上付款,而是发给一个二维码付款。第一次李某刷了119元,对方退还126元。后对方又发给一个新链接,李某付款480元。但这个钱对方没有退,对方告诉他这是个连环的任务,完成这个任务,才会退钱。后李某又支付1920元、5999元。付款后李某支付宝被锁,李某要求退款,对方称要把任务做完才会把钱退款,后又继续发送链接,李某又支付2486元、2486元、24100元等,共损失55625元。
公安机关提醒:
求职者不要轻信网络上“高佣金”“先垫付”等兼职工作,不要轻信没有留固定电话和办公地址的招聘广告。
四:投资返利诈骗
作案手段:
此类骗局通常标榜具有海外背景,从事的行业能赚取巨额利润,投资者将会获得高额投资回报。投资初期,犯罪分子会按时返利,让投资者尝到甜头,继续追加投资后,将会血本无归。
案例分享:
杨女士经朋友介绍知道了一个名为“新×天地”的投资理财项目。该项目声称在境外投资博彩业,利润丰厚,能保证每日准时返还3 。3%的高额利息。于是,杨女士添加了“项目客服”为好友,并提供了自己的姓名、手机、银行卡等信息,然后通过网络将1.1万元转入“客服”指定账户。接下来的两天里,杨女士每天都会准时收到一笔165元的返利,这让她确信这次投资很靠谱。然而就在第三天她准备追加投资时,却发现当天的返利迟迟没有到账,她尝试联系“客服”,却发现已被对方拉黑。
公安机关提醒:
投资理财前,要对所投资的项目进行了解,多咨询评估,做到深思熟虑,谨慎对待。特别要警惕网络上各类标榜“低投入、高收益、无风险”的投资理财项目,切勿盲目追求高息回报,谨防被骗。
五:保健品购物诈骗
作案手段:
犯罪团伙假扮医疗机构的顾问、专家、教授等,以为老年人“问诊”为名夸大病情,再以会员登记、免费体验、国家补贴、中奖等噱头诱骗客户购买各类保健品。而这些“保健品”基本上都粗制滥造,成本低廉却以高价出售。
案例分享:
70岁的刘先生到郑州市公安局金水路分局报案,称他被郑州一保健品公司的自称王晓的业务推销员所骗,被骗金额将近90万元。刘先生称,推销员说购买保健品满50万元之后,即可获得补助款104万元,但当他前前后后购买了巨额的保健品后,那个从未谋面的推销员就突然消失,再也联系不上了。
公安机关提醒:
要经常给家中老人说一些老人被诈骗的例子,让他们不要相信保健品推销,一旦发现受骗要立即报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