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标题:为防汛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依据 10处点位加装设备监测“流水账”
地下管渠实时流量是多少?透水砖到底留住了多少水?含有污染物的初期雨水截流多少更科学?这些问题,在城市副中心正在逐步得到答案。目前,城市副中心的紫云南街、东夏园地铁站等10个点位已加装雨洪排水管网监测设备,实时监测流量,为防汛和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
再过不到一个月的时间本市即将入汛,在降雨发生时,绝大部分落到地表的雨水需要通过地下管网排走,积而不走就会发生内涝。但多年来,水务部门对地下排水管网流量的监测并没有科学有效的监测手段。“排水管深埋地下,看不见摸不着,甚至有时候都不知道水到底进没进管线。”市水文总站副主任杜龙刚举了一个例子,前几年,在中心城区的一条道路发生了1米深的积水,相关单位都到了现场,有人认为是城市排水管网能力不足,有人则认为是河道顶托造成,但实地探访发现积水根本没有进入管线,而是因为落叶太多挡住了雨水箅造成了积水。“如果当时能够迅速知道排水管网的流量,就能马上找到原因,迅速处置了。”
很多城市都在推进海绵城市建设,要开展铺设透水砖、加建蓄水池等一系列改造,城市副中心也不例外。“海绵城市的改造投入很大,但没有方法知道这些措施留没留住水,留住了多少水。”这位负责人又打了个比方,透水砖厂家说透水能力为60%,但并无有效办法来实际检验这个说法。
此外,北京近些年持续对部分易积水的下凹式立交桥进行改造,专门建设了蓄水池,还单独设置了初期雨水池,将可能含有污染物的初期雨水进行截流和再处理。但初期雨水应该截多少流量,截流多长时间,也没有科学标准,往往凭借的是以往的经验。
如果能实时监测地下雨洪排水管网的流量,就能为防汛、海绵城市建设提供决策依据。为此,市水务局、市水文总站等相关单位在方庄、亦庄和城市副中心等区域启动雨洪排水管网监测试点应用。在城市副中心海绵城市建设试点区,已有紫云南街、东夏园地铁站、玉带河南大街等10个点位开展应用,对试点区域的圆形管网和方形涵洞开展流量监测。比如在玉带河南大街主干排水管渠的出口处,工作人员会将3至5个感应探头架设在内壁上,将采集、存储、供电、传输等配套设备安装在检查井,监测系统每5分钟采集并发送一次信号,实时监测流量,为相关部门城市防洪和水资源管理提供决策依据。目前,负责本市城区、回天地区和城市副中心排水管网的北京排水集团也将启动试点应用,未来将陆续推广。
在开展试点的同时,市水文监测总站还编制了一套全新的监测标准《城市雨水管渠流量基本要求》,新标涵盖城市雨水管渠流量监测的基本技术要求和方法。这一标准将成为评估海绵城市建设成效的有效抓手,通过对地下雨水管渠的水量监测,检验海绵城市的实际效果。新标准将于2020年7月1日正式施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