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1年专题 > 2021新规速递 > 1月 > 政法月历

1月19日:北京高院发布第二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本站发表时间:[2021-01-19] 来源:京法网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

  深度运用互联网技术,解决了疫情防控期间开庭不便问题的“北京云法庭”;推行在线审理和电子卷宗流转,实现当事人诉讼“一纸不用”……这些与老百姓密切相关的微创新,却汇聚在一起带来了大变革。1月19日,北京高院召开新闻发布会,向社会通报20个北京法院2020年度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

  据了解,2019年,北京法院举办了首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评选活动,取得了良好的社会效果。2020年,为更好呈现改革成效,打造北京法院司法改革的“品牌工程”,北京高院举办了第二届司法改革“微创新”案例评选活动。经过推荐申报、集中展示以及初评、复评、网络投票、公示等环节,产生司法改革“微创新”最佳示范案例和优秀案例共20个。

  北京高院督查办主任赵瑞罡介绍,与第一届评选相比,本次评选更加注重成效标准、问题导向和群众反馈,结合不同法院的辖区特点和职能定位,聚焦真正符合司法实践的改革创新,要求微创新举措在改革的思路、决策和措施上都要更契合人民群众多元化司法需求。“今年我们在评选活动中还引入了网络投票环节,在短短两周内吸引了220万人次参与投票,赢得了广大群众一致好评”,赵瑞罡说。

  记者从发布会上了解到,四中院、朝阳法院、互联网法院、东城法院、房山法院、平谷法院等6家法院的入选案例,均立足本院实际,提出了符合辖区综合治理特点和契合类型化纠纷解决规律的诉源治理新方案。一中院“离婚证明书”机制、通州法院小额诉讼程序引导机制、大兴法院云上解纷模式、顺义法院异地财产处置模式等,为推动快速解决纠纷、帮助当事人及时兑现合法权益提供了新的途径。

  同时,部分“微创新”案例聚焦经济社会发展大局,比如知产法院全流程在线审理机制,为知识产权领域创新发展提供了更高效便捷的司法保障。怀柔法院汤河口法庭构建巡回审判2.0版,有力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延庆法院精准回应司法需求,为冬奥会筹办提供全方位司法服务。三中院系统性开展二审独任制改革,助力北京开展国家营商环境创新试点。另外,部分法院围绕全市法院共性问题展开机制创新,为进一步深化司法责任制综合配套改革提供了有益的借鉴和参考,比如西城法院强化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的做法,有效均衡了审判人力资源的配置,提高庭审效率。丰台法院创新“人力资源系数”审判管理工作法,有效解放司法生产力,推动审判团队建设优化升级。

  据了解,自司法改革推行以来,北京法院始终走在全国前列,在最高法院编发的十批司法改革典型案例中,北京入选23例,居全国首位。

  赵瑞罡表示,坚持“顶层设计”与“基层探索”相结合,抓住人民群众最关心最直接最现实的利益问题,以改革“微创新”引领司法审判“大变革”,让人民群众更加公正、高效、便捷、低成本地解决纠纷,是北京法院开展司法改革的价值追求。全市法院将继续以理论创新引领改革创新、以制度创新破解改革难题、以方式创新落实司法为民、以载体创新打造亮点工程,以更好的方式和更实的举措,实现司法更加便民高效,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

  最佳示范案例

  北京高院以“云法庭”促“云审判”

  全流程、全在线、全时空

  引领诉讼方式改革

  北京高院大力推进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现代化,以北京“云法庭”建设为契机创新诉讼方式,成功实现线上线下审判互为补充、互为支撑、互为借鉴的常态化并行格局。截至11 月24 日,全市开展网上庭审累计270844 次,涉及案件300435 件,法官人均网上开庭近105 次,位居全国第一。人民网、光明日报客户端、央视“朝闻天下”等多家媒体报道,受到广泛好评。

  一、做好预研预判,开创三级法院统一网上庭审新模式

  为配合抗疫需求,北京高院信息技术处于2 月3 日上线首版北京“云法庭”, 在全国首次开启三级法院统一网上庭审模式。首版“云法庭”支持同时开展200 个网上庭审,成为疫情期间纾解审判压力的最有效方式。随后北京高院持续推进“云法庭”建设,先后升级系统10 余次,并随着全市法院在线开庭数量的不断提升,及时将1000 路视频通道扩容至4000 路,可同时满足800 个在线开庭,为庭审新模式的推广打下坚实基础。全国首建“5G 虚拟法庭舱”,使法官在任何环境下开庭均可替换为法庭背景,为“云法庭”建设和诉讼方式改革提供了新借鉴和新活力。

  二、健全保障机制,助力诉讼方式改革步入规范化轨道

  制定《北京高院云法庭系统保障方案》,分设互联网、法院专网、基础设施环境、视频会议系统保障4 个小组,切实保障“云法庭”应用推广。发布《新冠肺炎疫情防控期间网上庭审流程规范》《网上办案工作指南》等,指导“云审判”规范化运行。协助开展北京法院“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通过建设专门网站的方式统一比赛视频的调取、甄别、处理、展示等,助力100 个“模范云庭”从2000 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使诉讼方式改革成效得以彻底巩固。在线下诉讼已经放开的前提下,自10 月26 日至11 月24 日,平均每工作日网上开庭次数仍保持在1200 次以上,其中4 次突破1500 次,10 月30 日达到1916 次。

  三、聚焦审判实务,开启智慧管理驱动高效庭审新时代

  “ 云法庭” 联通庭前庭后,满足庭前通告、证据交换、举证质证、笔录管理、签字归卷等关键节点的管理需求,全流程协助法官规范庭审程序。一是实现多方视频开庭、多平台互联、智能庭审管理三项服务,使网上开庭流畅、稳定、规范。二是具备庭审管理简捷化、视频庭审公开化、举证质证网络化、庭审笔录智能化四个核心功能,使案件平均审理时长缩短近40%,有效提升庭审效率。三是集合全程留痕、全面监督两大优势, 实现对全市法院通过该平台审理的线上案件庭审视频的调取和观看。

  三中院减员快审加速度

  简案独任畅流程

  推进二审独任制试点工作有序运行

  为稳步推进二审独任制改革试点工作,北京三中院聚焦“流程规范、质量把控、配套集成”三类规范,制定二审独任制试行细则及配套文件共十三项,规范独任制适用范围、审判流程等内容。试点以来,共有3380 件案件适用独任制进行审理,二审独任制适用率达28.31%。疫情期间独任制案件平均审理天数为35 天,较合议制案件缩短10%。

  一、灵活配置资源与保障程序稳定相统一:建立“三项机制”畅通独任制运行

  一是建立系统分流与人工识别相结合的案件甄别机制。“ 系统分流” 系综合一审审理方式、案件类型等能划定适宜独任审理的“简案”范围;“人工识别”依靠法官庭前阅卷等了解当事人诉求、判断有无事实认定、法律适用上的特殊情形。二是建立标准明确、主体清晰、流程规范的程序转换机制。制定《二审独任制运行流程图》,规范审判组织转换标准、发起主体、决定流程和告知形式,细化案件应当转合议庭审理的10 种情形及可以转合议庭审理的3 种情形。三是建立程序公开、保障充分的直播庭审机制。制定《独任制权利义务告知书》,充分保障当事人对审判组织和审理方式的知情权。同时以二审独任制案件为主试点开展庭审记录方式改革, 由庭审录音录像替代书面记录,增加司法透明度。

  二、提高审理效率与提升审理质量相协调:强化“三类规范”统一裁判尺度

  一是规范审判要件。以三中院制定的《民商事类型化案件审判指引》为基础,以最高院重大课题《类案裁判规范化、标准化建设》为支撑, 归纳类型化审判要件,推进标准化审判。二是规范类案检索。制定《关于开展类案及关联案件检索工作的实施办法》, 独任法官对已经审结或正在审理的类案与指导案例进行全面检索,制作检索报告。三是规范法官会议。理顺独任制与案件发改及独任制与法官会议的衔接关系,根据情形确定法官会议讨论规则。

  三、开展独任制试点与推进审判体系现代化相契合:推动“三个完善” 强化配套改革

  一是完善在线诉讼制度。疫情期间北京三中院积极推进在线审理工作,制定《在线审理规范》,从适用范围、庭前准备等6 个方面规范独任案件在线审理操作规程。二是完善培训交流制度。开展集庭审、竞赛、培训于一体的“独任制百案云庭”竞赛活动,共有60 场独任制示范庭审在线开展,切实提升独任庭审驾驭能力。三是完善审判监督管理制度,将独任制及独任制转合议制案件纳入常态化案件评查范围,加强对二审独任改判或发回重审案件的监督机制。

  四中院创新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机制

  开创诉源治理新模式

  助力法治政府建设

  四中院依托集中受理以各区政府为被告一审行政案件的管辖优势,通过在行政审判过程中融合法制教育培训、司法审查报告、依法行政座谈等互动方式,积极延伸行政审判职能,创立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机制,打造了司法与行政良性互动的新版本。通过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不仅实现了对行政机关领导干部的普法教育,而且更好地督促其履行出庭应诉的义务,进而充分发挥关键少数在法治政府建设中的引领带动作用,带动区域整体法治水平的提升,助推首都法治政府的建设。

  一、激活司法建议制度,打造“四中样本”

  每年初,四中院均会借助在召开市区两级政府依法行政座谈会的契机,向各区政府发送司法建议。一是向各区通报该区上年度涉诉案件的司法审查情况,建议区政府尽快安排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相关事宜;二是建议各区政府的负责人在以后的诉讼中履行出庭应诉的义务,打造首都十六区政府负责人出庭应诉全覆盖的四中样本。2015 年至今,四中院已向首都16 区发送六十余份司法建议,选派20 余人次行政法官列席区政府常务会议讲法,受众达2000 余人次。

  二、组建专业团队,精心安排讲法内容

  为保证讲法的质量和效果,四中院组建了以主管院长和十二名资深行政审判业务专家为核心的讲师团队,并根据各区实际情况确定讲法的专题供各区参考,同时结合法官特长和工作安排选派最合适的讲师分赴各区讲法。

  赴各区政府讲法的内容一般分为三个模块:第一个模块侧重结合各区的司法审查报告,向区政府详细分析该区的涉诉情况,提示败诉风险,提供依法行政建议;第二个模块聚焦于双方磋商确定的主题,例如讲解新行政诉讼法适用后区政府需要注意的问题等,从而敦促有关部门规范执法,消除法律隐患;第三个模块则为互动环节, 参会人员可以就疑难问题进行提问,讲法法官进行释疑解惑。

  三、加强制度保障,提升讲法机制工作水平

  为保障讲法机制的运行稳定,四中院每年均会召开行政审判白皮书暨典型案例新闻发布会,并要求讲师团成员围绕各区政府依法行政的过程中存在的问题进行调研形成书面材料,而且必须定期、定时、定量地接受与讲法工作相关的专项培训。同时要求讲师团在讲法时要做到三结合:一是理论与实践相结合,通过执法实践讲解法学理论;二是规范与案例相结合,透过审判实务中典型案例讲解法律规范,避免空洞宣讲;三是内容与形式相结合,要善于运用多媒体等形式,对培训内容进行可视化表达, 增强讲法生动性和趣味性。

  北京知产法院打造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 全流程线上审理机制

  为应对今年以来新冠肺炎疫情对审判工作带来的不利影响,北京知产法院综合运用电子送达、增设技术调查官线上审理端口等多项创新举措,打通各个流程节点,实现技术类专利行政案件全流程线上审理,形成了有利于当事人参诉、行政机关应诉和法院审理的工作机制,并制定出台了《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线上审理办法》。自2 月至10 月期间,该院共线上开庭审理专利行政案件1643 件, 每月平均线上开庭近200 件,超过疫情前此类案件现场开庭的月平均开庭量。在线上审理机制的带动下,北京知产法院今年前10 个月共审结专利行政案件1781 件,几乎是去年同期此类案件结案数的两倍,结案数与结收比均创新高。

  一、充分利用电子送达,使诉讼文件流转快速化

  北京知产法院适用的专利行政案件全流程线上审理机制,实现了与被告国家知识产权局之间交换诉讼文件的全流程电子化,其他各方当事人及诉讼代理人也逐步适应并普遍接受了电子送达,顺应了审判工作与现代科技深度融合的趋势,并进一步串联了司改要求下的网上立案、云开庭、诉讼事务在线办理等信息化诉讼服务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了更便捷、友好、低成本、高品质的在线诉讼服务。

  二、向被告统一送达“列表式总传票”,使开庭通知集约化

  针对专利行政案件的被告均为国家知识产权局这一特点,北京知产法院开创性采用了“列表式总传票”的方式,通过共享信息文档,每周固定时间统一向被告送达下一周全部专利行政案件的开庭信息。该举措一改过去逐案需向每方当事人寄送传票的开庭通知方式,不但节省了书记员寄送传票的时间和司法专邮的费用,也满足了线上开庭准备工作的需要,大幅提高了线上审理的效率。

  三、通过向行政机关“问路”,破解第三人送达难题

  为解决专利无效行政案件中第三人送达难的顽疾,经协商,国家知识产权局专门为北京知产法院提供了查询电话,案件承办团队可以直接查询该案第三人在行政程序中预留的代理人信息及联系方式,进而获取其有效的送达地址。该举措有效提升了向第三人送达的“妥投率”,进一步提高了专利无效行政案件的审理效率。

  四、线上开庭系统不断优化,提升技术事实查明效果

  为审理好各类技术类案件,北京法院“云法庭”系统按知产法院的特殊需求增设了“技术调查官”端口, 技术调查官可以通过该端口直接参与线上庭审。经过不断优化,“云法庭” 系统还陆续增加了文档展示、共享桌面等新功能,当事人可以上传展示PPT、图片和视频并通过共享桌面的方式向合议庭讲解技术问题、陈述诉讼主张, 实现了比现场开庭更清晰、便捷的审理效果。

  五、进一步拓展电子送达范围,实现裁判文书电子送达

  参照最高人民法院《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实施办法》和《关于知识产权法庭若干问题的规定》中的相关规定,经报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许可,北京知产法院作为全国人大常委会依法授权的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法院和专利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一审法院,可以采取电子送达的方式送达此类案件的裁判文书。此项举措既方便了各方当事人,也确保了线上审理流程的完整性。

  随着国内新冠疫情防控形势向好发展,北京知产法院将不断巩固和深化专利行政案件线上审理机制,进一步加强与国家知识产权局、最高人民法院知识产权法庭在信息化审判方面的交流与合作,打造线上线下互为补充、互为支撑的线上线下审判常态化并行格局,并以此为契机,不断提升知产法院审判体系和审判能力的现代化水平, 为更好地满足人民群众司法需求,创新驱动发展战略的实施和北京“四个中心”建设提供更为优质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西城法院“三个中心”

  强化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

  西城法院位于首都功能核心区,2018 年、2019 年连续两年案件总量超过8 万件。在深入研究群众需要和司法规律的基础上,西城法院建成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集约送达中心、电子卷宗生成中心,强化审判辅助事务的集约化管理,进一步提升诉讼服务水平和审执工作质效。

  一是依托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为群众提供优质便捷的诉讼服务。成立全国首家多元解纷诉调对接中心,设有5 类诉讼服务窗口、8 个功能区,提供涵盖诉讼指引、便民服务、诉讼辅助、纠纷解决等六大类功能,为当事人提供一站通办、一网通办、一号通办、一次通办的诉讼服务。当事人可以使用诉讼服务一体机、诉讼风险评估智能终端,获取自助查询、网上立案、跨域立案、诉状生成、风险评估等多项智能化服务, 实现让信息多跑路、群众少跑腿。增设快速执行窗口,探索执行案件的繁简分流。

  二是设立集约送达中心,高效规范解决“送达难”问题。集约送达中心承接全院民商事、行政、执行案件送达工作,使审判执行团队从送达事务性工作中解脱出来。审判团队在办案系统点击“一键发送”,送达任务线上流转, 对送达进度进行实时追踪、有效监督。建立“主动+ 被动”两种送达模式,为主动送达提供排期服务,最大限度压缩案件流转时长。对各送达方式进行统一规范,细化流转节点和标准,合理确定最长送达用时,保证每个环节相互检验、递进实施。2020 年6 月1 日启动至10 月31 日, 完成47086 件案件的送达工作,案件平均送达天数从12 天降为4.95 天,司法专邮妥投率从45% 大幅提升到80% 左右,电子送达覆盖率28.41%,民商事案件电子送达裁判文书比43.16%。

  三是建成电子卷宗生成中心,探索电子档案一键生成。启用电子卷宗生成中心,承担所有诉讼材料集中收转、扫描、加工、保管、借阅、整理等工作。在诉讼服务大厅设立电子卷宗工作站,对于当事人提交纸质材料即刻进行扫描和同步生成工作。通过立案阶段集中扫描、案件报结前随时扫描、案件报结后质检归档,切实减少纸质案卷流转,推动网上办案加速应用。审判团队确认案件生效后,经查电子卷宗完整的,一键生成电子档案,纸质卷宗交付外包团队进行整卷工作,节约扫描成本的同时提高了工作效率。截至10 月31 日,电子卷宗扫描率和生成率达到100%,电子卷宗扫描情况位于全市基层法院前列。同步生成电子卷宗,为院庭长或者审判管理部门、案件质量评查部门依法履行职责提供了便利条件。

  依托“三个中心”对审判辅助事务集约化管理,确保审判团队轻装上阵,有力推动审判质效不断提升,更好地满足了新时代的群众需求。2020 年西城法院被评为全国法院“一站式多元解纷和诉讼服务体系建设” 先进单位,先后在最高法院“全国两会法院工作报告解读”直播访谈和全国高级法院院长会上向全国推介改革经验。

  朝阳法院“四阶段递进工作法”

  推动物业纠纷诉源治理取得成效

  2019 年以来,朝阳法院认真贯彻落实北京市高院关于推进矛盾纠纷诉源治理的工作要求,在持续多发、人民群众反映强烈的物业纠纷领域,针对矛盾纠纷在未发、萌芽、诉前、诉内不同发展阶段的规律特点,探索建立“基层共建、逐层分流、诉前调解、裁判示范”四段式工作法,努力让物业纠纷“化于未发、消于萌芽、止与诉前、终于诉内”,形成从源头到末梢的完整治理链条,取得了初步成效。2019 年以来,朝阳区物业供暖纠纷逐年增长、长期处于高位的势头得到明显遏制,2019 年朝阳法院受理的物业案件数量同比下降30.4%,2020 年1-9 月份同比下降72%。同时,朝阳区各大物业公司拖欠物业费清缴率普遍明显提高,人民群众对物业服务的获得感、幸福感、满意度也大幅提升。

  一是加强基层共建,打造“物业纠纷源头治理示范小区”,让纠纷化于未发。指派负责集中受理物业供暖纠纷的酒仙桥法庭党支部与麦子店街道枣营北里社区物业服务联盟党支部达成共建意向, 联手打造“物业纠纷源头治理示范小区”。自2019 年8 月启动共建以来,拥有13 个居民小区、16 家物业公司、一万余名居民的枣营北里社区始终保持物业纠纷零发案,12345 物业纠纷投诉案件下降了70%,成为群众满意度高、和谐宜居的示范社区。

  二是加强逐层分流,推动构建诉讼外物业纠纷递进式化解链条, 让纠纷消于萌芽。对于已经形成但尚未成诉的物业纠纷,与区房管局一道,探索构建诉讼程序之外的物业纠纷化解链条。目前已在首开、万科两大物业公司正式启动试点。试点两个月以来,共上链2068 份物业合同,线上发送督促函257 份,第三方调解分流平台受理纠纷110 件,121 名业主经督促或调解后主动结清欠交的物业费。

  三是加强诉前调解,构建物业纠纷多元化解工作机制,让纠纷止于诉前。对于已经起诉到法院的物业纠纷,在诉讼前端设计了“审前督促”“诉前调解”两个前置程序。通过发送法治宣传短信释明权利义务和诉讼风险,两年来共督促3800 余名当事人主动与物业公司达成和解。打造“1+4”的诉前调解模式,加大纠纷调解力度。2019 年朝阳法院物业纠纷调解率上升21.2 个百分点。

  四是加强裁判示范,形成典型案件指引工作机制,让纠纷终于诉内。对于未能调解解决的纠纷快速导入诉讼程序,通过定期发布《示范性裁判手册》、编制《法官眼中的物业纠纷》普法动画视频等举措,为人民群众提供“量身定做”的裁判示范指引, 努力实现“审理一案、解决一片”的办案效果。审结北京首例援引《北京市物业管理条例》作出判决的业主共有权纠纷案,为条例后续施行提供了有益的司法经验。

  海淀法院打通电子卷宗全流程应用通道

  全面推进无纸化办公办案

  海淀法院在电子卷宗“一键归档”全国试点基础上,以电子卷宗为案件审理工作核心载体,通过源头提高电子材料生成率、中端强化电子卷宗使用率、末端拓宽电子卷宗适用率,打造集电子卷宗随案生成、信息回填、无纸化庭审、文书自动生成、一键归档、一键上诉等多个应用于一体的审判全流程工作场景,全面推进无纸化办公办案,优化办案办公模式,提升司法为民水平。

  一、 嵌入三类重要文书模板,拓宽电子材料生成途径。

  在审判系统文书服务模块,自主研发、嵌入三类模板, 进一步减少纸质文书生成数量。嵌入刑事案件送达回证,送达回证在线生成,直接导入电子卷宗系统,目前实现各类案件线上送达工作全覆盖;嵌入知识产权上诉移送函,极大提高上诉卷宗移转效率;嵌入执行诉讼保全移送表等系列表单, 变定时大批量移送为时时移转反馈,极大提高执行立案效率。

  二、开发证据材料命名标识功能,贴合法官阅卷庭审习惯

  在电子卷宗系统中研发证据自动编目功能,法官可修改命名、标识内容。同时,当事人在线确认的庭审笔录、证据材料等内容可以全部自动回传至电子卷宗系统,为电子卷宗一键上诉、一键归档奠定基础。截至10 月底,海淀法院线上开庭、谈话、调解35345 件,居全市法院前列。

  三、深化要素式文书生成系统功能,丰富电子卷宗应用维度

  依托审判系统的信息回填、裁判文书自动生成功能,从庭审电子记录中提取要素式文书所需素材,实现类型化文书自动生成,全面提高一庭审结率和当庭宣判率。同时,自主完善电子签章功能,高效处理对外查阅诉讼文书需求。

  四、推动搭建“一键上诉”系统,形成基层法院实体卷宗跨院移转经验

  与北京知识产权法院协作,在全市传统基层法院中率先实现知识产权案件“一键上诉”,加快上诉案卷移转速度,减省上诉移转手续、时间,助推诉讼流程再造。

  五、自主上线“一键归档”,打通电子卷宗深度应用“最后一公里”

  “一键归档” 系统可对电子卷宗自动编页,自动生成电子档案目录、封皮及备考表等。经一键归档直接转换格式形成电子档案,完成归档工作。截至10 月底,海淀法院已通过“一键归档” 形式归档5061 件卷宗。归档后,当事人可通过互联网电子诉讼平台和审判信息网查阅电子诉讼档案。

  丰台法院创新

  “人力资源系数”审判管理工作法

  推动审判团队建设优化升级

  丰台法院扭住人员分类管理改革核心,强化审判团队办案“主单元”作用,围绕团队司法责任落实、内动力耦合、协作力提升,创新“人力资源系数”工作法,把人力要素、结案效能、审判业绩等具化到数据上,切实为群众提供更优质高效的司法服务。今年1-10 月,经受住新发地疫情最严峻考验,收案居全市法院第四,结案率居一类法院第一。

  一是以“ 人力资源系数”为牵引,明确各类人员最低工作量, 推动人员分类管理数据化。将人员分类管理纳入指标化、数据化审判管理体系,因人定系数、因系数定案件。科学厘定“人力资源系数”。在广泛调研和审判实践反复检验基础上,充分研判收结案趋势、人员类别、前后端配比等关键要素,根据岗位职责、任务分工,对不同类别人员设定不同系数,目前,对法官、法官助理、书记员、调解员,分别赋予系数1、0.6、0.4(速裁书记员0.2)和0.1,组合形成不同团队系数,配比不同结案任务。精准分解系数任务。以每业务口当月需结案总量作为总基数,配比口内总人力资源系数量,得出每人力资源系数应结案量,由此核定每团队总系数对应的最低工作量,让人人身上有指标、有任务,职责清晰可视。

  二是以“单位人力资源系数结案量”为路径,精准反映各类人员结案效能,推动审判团队考核类别化。以团队为考核单元,区分各类人员差异性,可视化体现“业绩单”,为干警履职评价、晋级晋升提供客观依据。创新“单位人力资源系数结案工作量”考核法。改变法官人均、全员人均的传统考核方式,以考核周期内团队实际结案总量为基础,配比该团队系数总和, 得出该团队每人力资源系数平均结案量,在业务口内排名考核,排名越靠前、结案效能越高、业绩得分越高。该业绩得分既是团队成绩,也是团队各成员业绩,实现团队成员有机捆绑, 促进一体作战。创新法官助理单独考核制度。以单位人力资源系数结案效能为主要依据,以庭长综合评价为辅助参考,建立法官助理业绩档案,为其入额遴选提供支撑, 把团队打造成法官后备力量的“蓄水池”。

  三是以“人力资源系数管理调度”为靶向, 构建团队良性运行新模式,推动审判监督管理动态化。强化团队收案调控和人员常态化交流, 打通团队监督“微循环”,解决团队忙闲不均、业务单一、廉政风险等问题。建立收案调控指导机制。数量上,根据团队系数确定收案量指导比例,收案不均、新收旧存比例不协调时, 以大体量案件“削峰填谷”,一定期间内缓收或加收,保证各团队系数与收案体量匹配,奠定公平的结案效能比拼基础。案由上,坚持团队建设“一专多能”原则,保留一定业务优势,其余案由全部打通、随机分案,避免长期审理类案引发廉政风险。动态化调整团队配比。根据人力资源结案效能排名,突出“强强联合”导向,允许团队搭配互选,确保优势资源配备到高质效团队。实时更新团队系数模型。建立“随岗调控”机制,遇人员变动即时调整团队系数,重新核算团队收案和结案量,保障团队在动态调整下平稳发展。

  北京互联网法院发起“e 版权”诉源体系

  探索互联网诉源治理新格局

  针对实践中图片类著作权案件中诸多问题,北京互联网法院于2020 年7 月联合市版权局发起“规范图片版权市场 共促产业健康发展”倡议并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签署战略合作协议,发起建成“e 版权”诉源共治体系。

  该体系致力构建“尊重权利、交易有序、公开透明”的图片版权新格局,发挥权属认定标准功能,制定涉网图片类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明确版权权属认定标准和裁判规则,并前置于北京版权保护中心建设的“数字版权证书系统”中;发挥流转轨迹固化功能,行政“版权链”与司法“天平链”可实现跨链,从最原始的权利取得即开始上链,实现版权登记证书、授权证书、版权声明、交易合同、电子存证等方面数据的跨链校验,清晰版权流转轨迹,解决版权登记及流转痕迹问题;发挥交易市场公示功能,联合市版权局共同推动构建一个专门的集约化线上图片交易市场,由区块链、数字版权证书等版权产业新型基础设施支撑,将有利于进一步推动版权公示交易机制的变革;发挥侵权行为追溯功能,注重诉讼衔接,对于进入诉讼程序中的图片著作权纠纷,“天平链”可实现作品完成即上链、侵权即取证、诉讼即认证、认证结果直推法官的“一站式”认证流程。

  以“e 版权”诉源共治体系为切入口,不断拓展类型化案件诉源治理的广度和深度,探索出党委领导、府院联动、规则引领、多方参与、科技支撑的诉源治理模式,构建起分层递进、衔接配套的纠纷解决体系,将应用拓展至涉网音乐版权、互联网金融、网络购物等纠纷。今年1 月到11 月,在网上立案工作基本未受疫情影响的情况下,收案同比下降13.8%,初步实现案件降存量、减增量的治理目标。一是从图片版权拓展到涉网音乐版权等其他领域,积极推进涉网音乐、文字、视频作品类著作权纠纷的源头化解;二是从著作权案件拓展到其他类型化案件。联合市金融局、电子商会、调解组织、金融机构、小贷公司等相关主体, 研讨涉网金融、小额借款诉前化解纠纷方案,在疫情期间,推进利用延长还款期、续贷、减息等方式作为诉前化解金融纠纷的主要手段,助力做好“六稳”工作、落实“六保”任务;推动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电商平台间的数据对接,共享民事诉讼、行政投诉、平台交易等数据,研判预防电商领域问题,建立“职业索赔人”关系图谱,压缩牟利空间,同时对制售不合格商品进行联合打击。今年以来,网络购物案件同比下降56.65%,协同治理效果明显。

  延庆法院为冬奥会筹办举办

  提供精准司法服务保障

  延庆法院积极总结服务世园会司法保障工作经验,出台《北京市延庆区人民法院关于为冬奥会筹办举办提供司法服务和保障的实施意见》,为冬奥会提供有力的司法服务和保障。

  一、组织保障挺在前,积极为冬奥会筹备提供司法助力

  成立服务保障冬奥会工作领导小组,在冬奥会筹办期间建立每季度例会制度, 就涉冬奥会筹办的相关政策、会议精神、工作部署、审判执行、司法服务保障情况等各类信息进行汇总,由领导小组办公室撰写动态信息,并统一登记、建立台账,准确掌握数据及相关情况;建立周例会制度,及时排查风险,妥善化解纠纷。充分发挥党建红色引擎作用,从各部门挑选政治素养高,工作能力强的党员干警组建“服务世园 保障冬奥”临时党支部,强化引领,树起服务保障冬奥会的一面旗帜。

  二、立足审判不动摇,妥善化解涉冬奥会各类纠纷

  开通涉冬奥会案件立案诉服绿色通道, 构建立案诉服一体化服务,案件实行归口审理, 实现“专案专审”,便于统一类案裁判尺度, 集中高效妥善化解涉冬奥会各类纠纷,确保案件审理法律效果、社会效果的统一。建立工作台账,做到底数清、情况明,及时制定工作方案和突发情况的应急处置预案,确保公正高效审慎稳妥处理。以做好矛盾纠纷的诉前化解工作为首要纠纷解决途径,运用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积极引导当事人通过非诉方式解决纠纷;加大对涉冬奥会案件潜在风险点的研判力度,做到“日排查、周评估、月化解”, 对可能产生的不稳定因素,提前做好应对,妥善化解加强监督管理,确保各项举措落实落地落细,由纪检监察部门全程跟踪涉冬奥会案件办理处置工作,监督检查相关部门贯彻落实情况。

  三、加强沟通促协作,联合织密冬奥会服务保障网

  主动加强与政府职能部门、行政执法机关、信访部门等相关单位的沟通联络,在区委政法委的组织协调下, 建立联席会议机制,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形成矛盾化解合力,并通过联席会议及时了解各单位对司法工作的需求,确保提供精准的司法服务;建立“源头预防为先,非诉机制挺前,法院裁判终局”的诉源治理格局,坚持在党委的领导下, 有效发挥党委总览全局、协调各方的核心优势,充分借助行业协会、人民调解组织、“延庆乡亲”等力量,形成诉源治理合力,最大限度预防和减少纠纷的产生;及时向冬奥会延庆赛区筹备组报送涉冬奥会相关典型案例,并就相关风险防范进行信息互通互联。

  优秀案例

  一中院实行“离婚证明书”机制

  推进司法为民“多一公里”

  一中院深入贯彻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理念,构建推行“离婚证明书”开具机制,在离婚诉讼完结后为涉案当事人提供因裁判文书生效而解除婚姻关系的证明文件,从“小切口” 出发,将法院便民利民的举措做细做实,全面保障当事人权益,让司法温度真切可感,司法为民切实可见。

  三个“不被知晓”全面保障个人隐私。因离婚生效裁判文书对离婚原因、过错方认定、财产状况及分割方式、子女抚养、个人疾病等隐私情节描述相对详细,而当事人在办理银行贷款、户口迁移、档案变更、出国签证、子女留学等手续时一般要求提供解除婚姻关系的证明原件,且民政部门对诉讼离婚不再另行发放《离婚证》,造成当事人在离婚后的工作生活面临诸多困扰。一中院切实回应人民群众司法需求,积极应对诉讼终结产生的现实困境,为涉案当事人开具《离婚证明书》,其上仅列明身份信息、裁判文书案号、生效时间等必要证明内容,不涉及离婚案件的具体事实。有效解决了离婚过错事实涉及隐私不宜让案外人知晓、财产分割信息详尽不便让案外人知晓、感情破裂离婚事由不适让未成年人知晓的现实困境。

  避免“二次伤害”促进家国和谐稳定。家庭是社会的细胞,小家的维系与解体影响着社会的和谐稳定。据统计数据显示,我国离婚率连续十几年递增,受离婚纠纷困扰的人群体量庞大。一中院开具的《离婚证明书》,不记载当事人起诉答辩的争议细节,不记载子女抚养和财产分割的诉讼过程,不记载当事人的情感纠葛和个人隐私, 保护、尊重当事人的情绪与尊严,避免当事人在使用离婚判决书时造成“二次伤害”, 促使双方离婚后真正实现“一别两宽,各自安好”,便于当事人在离婚之后重塑家庭,促进社会和谐安宁。

  实现“足不出户” 掌上操作便捷申领。“离婚证明书” 开具机制依托智慧法院信息化手段,当事人可通过一中院官方微信公众号“诉讼服务- 诉讼模板- 文书直达”板块,一键下载申请模板。法院自接到当事人申请至审核通过发放平均用时仅3 天,并采取司法专邮形式对离婚证明书进行送达,不再另行收取费用,让当事人“足不出户,证明直达”。

  “离婚证明书”开具机制推动实现了三个提升。一是经验可复制,提升司法能力。经过反复实践,一中院“离婚证明书”开具模式已形成一套规范有序、智能高效、系统成熟的长效运行机制,可在全市法院适用。二是推广全平台,提升宣传实效。人民法院网、澎湃网、光明网、《中国妇女报》等多家主流媒体对该机制进行重点推介,《法治日报》内参刊物《法治参考》撰文对该机制进行深入报道,各大平台推介文章阅读量突破百万,转发率超过70%。三是制度见成效,提升群众体验。一中院自2020 年4 月24 日发出首份《离婚证明书》以来,至今发放近百份,时间跨度涵盖2007 年至今的生效裁判。法院延职能“多一公里”,人民获得感“升几度温”,一中院将在下一步司法实践中对该机制予以持续优化,让人民群众满意度不断升级加码。

  二中院推行“类案回应机制”

  促进法律适用统一庭审模式

  建立类案及关联案件强制检索机制,是完善统一法律适用机制的必然需求,也是健全以司法责任制为核心的审判权力运行体系的重要内容。实践中,专业律师群体和部分当事人依托于各类大数据检索系统对类案检索应用越来越广泛,向法院提交类案检索报告也成为某些类型化案件的“标配”。但对类案检索结果缺乏有效的回应机制,导致部分法官的“隐形适用”或“视而不见”,一定程度上削弱了类案检索制度的实践价值。

  近年来二中院在建立完善的类案和关联案件强制检索机制的基础上,积极探索对当事人提交类案检索报告的强制回应制度,形成类案检索机制的工作“闭环”,有效发挥了类案检索制度在促进法律职业共同体建设、促进法律适用统一方面的价值作用。自2020 年1 月推广试行以来,二中院试点庭室对当事人提交类案检索报告的71 件案件分别在不同环节予以回应,其中25 件在庭审辩论,32 件在合议讨论,14 件在裁判说理环节加以论证,实现百分百回应。类案回应,展现了法官办案模式的新转变,提高了裁判可接受性,截止2020 年11 月,二中院适用类案回应的案件申诉投诉率为0,成效显著。

  一是主动出击, 规范类案回应机制。通过制作“一个模板、两个规范”,统一当事人提交类案材料的格式和内容要求,统一裁判文书说理部分关于类案回应的内容和形式,将类案回应确定为法官的职责之一,充分保障当事人的诉讼权利。

  二是精细识别,推动类案检索报告运用“三步走”。根据功能区分为三类:作为证据使用、作为个案审理的裁判参考、作为提炼新类型案件裁判规则来源。规范当事人检索类案方式,转变法官办案理念、办案模式, 以稳定、统一的裁判规则引导市场主体规范经营行为。

  三是正面回应, 建立“四梯次”模式。庭前阶段重引导释明, 庭审过程重辨析查明, 案件评议重讨论说明, 文书说理重精确阐明。试点工作开展以来,该院多次收到当事人的书面感谢和认可。

  目前,北京二中院建立类案回应机制远期目标有三个方向:一是统筹管理类案回应工作,健全完善配套工作举措。二是整理类案适用规则、说理观点入库,建立健全重点案件评查机制。三是完善院庭长监督管理机制,督促法官提高回应意识,规范类案检索、识别、参照适用。

  大数据时代既是机遇也是挑战。北京二中院将按照司法责任制的要求,以分阶段、分层次、全流程、系统性类案回应理念为指引,构建新格局,探索新路径,转变法官办案模式,提高裁判可接受性,提升群众法治观念,完善法律职业共同体作用发挥, 让类案检索成为推动法律统一适用的新动力。

  东城法院丰富完善“和立方”工作机制

  打造疫情期间诉源治理新模式

  北京市东城区人民法院结合疫情期间工作特点,丰富完善“和解、和谐、和睦”谓之“和”、多方参与调解成“立方”的“和立方”工作品牌,拓展线上服务, 着力云端解纷,有力预防和化解了大量矛盾纠纷,进一步完善了诉源治理常态化工作机制。

  一、率先开通诉前调解专线, 让群众解纷更便利

  面对疫情,2 月份开通全市法院首部诉前调解工作专线,开辟矛盾纠纷化解的线上新阵地, 实现未诉纠纷线索的“一站通办”。专线运行以来, 共接热线393 通, 完成全市法院首例在线“诉前调解+ 司法确认”案件,登记未起诉纠纷线索57 起,其中2 起群体性纠纷和37 件简案已通过线上调解方式解决实现了未诉纠纷的在线先调、未诉案件在线先办。《人民法院报》两次进行深入报道,相关经验信息得到了市高院寇昉院长的批示肯定。

  二、与各方调解力量线上联动,让解纷渠道更畅通

  针对类型化纠纷, 建立畅通与区人保局、各街道社区、区交通支队、保险行业协会、交通事故调委会的线上解纷会商机制,通过“线上调解+ 云端确认”努力实现非常时期“一站式”“零接触”的纠纷化解效果。今年以来,共化解劳动争议203 起, 涉案总金额403 万余元,推进18 起物业服务合同纠纷、13 起房屋租赁合同纠纷、3 起相邻关系纠纷、2 起离婚纠纷、15 起交通事故案件化解。

  三、丰富完善“司法电子地图”, 让源头预警更智能

  充分利用已开发的“司法电子地图”大数据这一“雷达预警系统”,迅速锁定高发矛盾区域,定期对比分析案发数据,帮助行政机关、街道社区、行业组织及时研判社会矛盾发展态势,选择最适宜解决矛盾的前沿阵地建立临时性的特色诉调对接工作站,实现“精治、共治、法治”的社会治理新格局。

  四、对接社会各方需求快速反应,让应对危机更有力

  依托“和立方”诉源治理机制,加强“三个对接”,为社会提供及时的司法服务保障, 在源头预防和化解纠纷。

  一是对接企业需求。2 月份及时召开全市法院首场线上新闻发布会,发布《企业应对疫情法律实务指南》,联合区司法局、簋街管委会、区工商联,开展线上普法讲座,建立微信群解答企业法律问题,帮助企业预防和依法解决矛盾纠纷。

  二是对接社区需求。利用干警下沉社区参与防疫的契机,通过在社区设立法律问题咨询调解站、制作海报和展版、编写《防疫工作法律问答( 英文版)》, 助力社区提高依法防控能力。

  三是对接政府需求。为区政府出台《东城区人民政府组织实施房屋征收拆迁强制执行工作规程》提供法律支持,积极回应政府机关遇到的望坛棚户区改造等重点项目的法律难题。

  门头沟法院通过“三维五向”工作机制

  织密案件管理网取得实效

  门头沟法院把重大风险防控作为人民法院的重点工作和审判管理的重要内容来抓,去年以来建立起“三维五向”案件管理机制,以“院级纵向监管- 庭级横向联动- 内外双向沟通”的“三维” 管理格局,以防范社会风险、服务发展大局、提高办案质效、增强司法能力、筑牢防范司法腐败防线的五个目标导向,织密案件管理网。

  一、加强院级纵向监控,建立统抓统管机制

  制定《案件处置领导小组工作办法》, 成立(事)件处置工作领导小组。定期召开立审执协调会,专题研讨新型疑难复杂问题。制定《关于院长、庭长全面规范履行审判监督管理职责的规定(试行)》,启用《关于院长、庭长全面规范履行审判监督管理职责的清单》,加强对案件的监督管理。建立案件“三级四类”管理台账机制,截至2020 年11 月中旬,共完成31 次台账更新, 对482 件(包含串案)案件登记在册。开展审判质量与诉讼程序专项评查,做到风险提示与质量把关“双同步”。

  二、加强庭级横向联动,实现立审执互联互通

  将案件的范围细化至“十种情形”, 做好立审执风险甄别工作。建立群体性纠纷主动识别机制,立案之初即检索、查询类似情况数量、潜在的社会影响等。以《案(事)件登记表》为载体,实现信息在立审执各阶段无障碍动态流转。从去年8 月中旬启用至今年11 月中旬,已完成案件信息登记流转200 余次。建立类案检索机制,要求承办法官将案件提交法官会议研究之前,必须检索类似案例、论文等。

  三、加强内外双向沟通,实现多方联合发力

  适时编发《案件审判通讯》,及时向区委区政府汇报。定期撰写《扫黑除恶专项斗争工作简报》,精细化研判涉黑涉恶案件。建立案件诉前调解机制,依托地方党委,联合属地政府,借力属地村两委,积极做好案件化解工作。

  经实践检验, 门头沟法院“三维五向” 案件管理机制取得了良好效果。一是及时防范社会风险。积极发送司法建议,有效填补社会监管漏洞。比如, 针对借贷审核机制提出司法建议,对今后防范重大金融风险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二是有力服务辖区发展大局。区委主要领导充分肯定了门头沟法院审理某木屋别墅案件的示范效应,对其在推动辖区“基本无违建区”创建工作中发挥的司法保障职能给予了高度认可。三是有效提高办案质效。当事人提起上诉的291 件案件均无发改定错情况, 所有裁判结果均得到二审法院的维持,所有群体性纠纷均得以妥善稳定化解。四是全面增强队伍司法能力。各部门自发主动开展涉疫情案件风险研判工作,利用新媒体矩阵召开线上新闻发布会,今年以来,已妥善审理涉疫情诈骗罪、因疫情导致合同无法继续履行的房屋租赁合同纠纷等案件,彰显了法官的风险预判与大局服务能力。五是牢固筑立防范司法腐败防线。去年以来无针对门头沟法院审判纪律作风提出的信访举报件,纪检监察工作中未发现审判人员违法违纪行为,全院呈现出风清气正的良好风貌。

  房山法院深化“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

  促进保障非诉调解工作

  房山法院深入开展民事诉讼程序繁简分流改革试点工作,不断优化司法确认程序,完善诉非衔接机制,“以多元调解为基础、以司法确认为保障、以‘一站式’为核心、以便民利民为宗旨”, 与房山区矛盾纠纷多元调解中心共同建立“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机制,力争“矛盾不升级、不上交, 纠纷就地吸附化解”。自2017 年7 月该机制运行以来,对社会调解组织制作的3145 件调解协议进行了司法确认,带动上万件矛盾纠纷在诉讼渠道外化解。

  一是坚持党委领导,主动融入社会治理现代化大局。推动出台全市首个区委牵头制定的诉源治理规范性文件《房山区关于完善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 深入开展诉源治理工作的意见》,将万人成诉率等指标纳入平安房山建设考核。联合区司法局、区人民调解协会出台《关于全面推广“一站式”司法确认机制三年行动规划》《“一站式” 司法确认工作规则》等制度规范,保障“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规范运行。高标准推进诉调对接中心建设,全面引进辖区多元解纷力量,构建分层递进、繁简结合、衔接配套的一站式多元解纷新格局。

  二是加强“ 一站式”运行,构建紧密对接型司法确认工作模式。强化调解程序和司法确认程序紧密对接, 通过法官全程指导、司法审查预先进行,实现各环节一体化联动。打造“在线调解+ 司法确认”解纷云平台,研发“智慧调解”APP,自2019 年5 月上线运行以来,开展咨询指导1800 余人次,司法确认1400 余件,获“2019 年互联网+ 政务服务创新应用APP”称号。

  三是加强“ 三项建设”,培育壮大基层调解力量。加强规范化建设,开展上百场调解技能培训,覆盖全区27 个司法所和各级调解组织,法官下沉指导、调解员驻庭轮训,编发《调解工作指导手册》。加强专业化建设,建立特邀调解名册,纳入34 个特邀调解组织、89 名特邀调解员,提升调解队伍专业化水平。加强公信力建设,强化诉讼与非诉调解有机衔接,保障调解协议全面履行。

  四是建立“ 三项机制”,统筹诉外解纷资源。运用疫情期间纠纷多元化解机制,使用无接触方式指导调解和司法确认;创新落实行政调解协议司法确认机制,与区司法局、区市场监督管理局共同出台《关于消费领域纠纷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工作规则》, 完成全国首例行政调解协议“一站式”司法确认;建立群体性纠纷导回调处工作机制, 制定《房山法院群体性纠纷导回调处工作规则》,将5 人以上纠纷导回属地化解,法院予以司法确认。疫情期间成功导回化解一批因疫情引发的教育服务合同纠纷,与区检察院及辖区派出所、党群工作站联动调处群体性纠纷200 余件。

  通州法院“四个强化”

  构建小额诉讼程序引导机制

  为充分发挥小额诉讼程序制度优势,有效满足当事人高效便捷的解纷需求,通州法院以“四个强化”构建小额诉讼程序引导机制,推动小额诉讼程序适用取得实效。截至11 月26 日,适用小额诉讼程序审理案件7636 件,适用率20.9%,位居全市法院第一,程序适用效果良好。

  一、强化源头引导:树立全民适用意识,前移合意选择适用

  一是借力多媒体渠道, 向社会广泛宣传,让群众普遍了解小额诉讼程序高效便捷的优势,树立全民适用意识。今年以来,新华社、北京电视台等多家媒体报道我院速裁法官批量“云审结”小额诉讼程序案件,宣传效果良好;二是借力诉调对接平台,找准小额诉讼程序适用的高频领域,开展重点领域合意适用引导。推动借贷、保险、物业、供暖等领域将合意适用小额诉讼程序以条款的形式固定到合同中,为后续适用奠定基础。

  二、强化全流程引导:创新“二分引导法”,提升程序适用率

  一是案件受理阶段分类标记,确保适用入口“扩大化”。对符合法定适用的全面标记,确保应用无遗漏;对符合约定适用的提示标记,确保能用则用;对不同意适用的警示标记,提醒法官再次引导,确保可用尽用。二是调裁阶段分层引导,确保引导方式“精细化”。调解阶段,由调解员“点对点”送达提示函,告知程序适用优势。速裁阶段,由法官助理电话“线对线”答疑,消除适用疑虑。庭审前,由法官“面对面”强化,促成达成适用合意。今年以来,通州法院分类标记小额诉讼7834 件,送达提示函5521 件,电话引导4213 件,促成适用7636 件。

  三、强化效果示范引导:以实体程序示范为抓手,激发适用热情

  一是强化实体示范带动。就类型化小额案件,选取典型案例示范裁判,明晰事实认定和法律适用的裁判标准,让当事人对诉讼结果有合理预期,辐射带动同类案件批量适用。今年以来,共示范带动适用2342 件。二是强化程序示范引领。对送达、保全等耗时程序诉前集约管理,为案件快审速裁奠定基础。全面推行要素式审判和简式文书,将裁判文书自动生成、在线庭审、电子送达等便捷的功能融入速裁快审,力争“一庭审结、当庭宣判”。截至11 月26 日,小额程序审结案件平均用时仅15.8 天,程序效能显著。

  四、强化保障引导:畅通权益兑现路径,消除适用顾虑

  一是构建“双复核”保障机制。组建复核团队,启动程序异议复核和裁判结果复核工作,程序异议复核成立的转换程序,裁判结果复核确有错误的给予再审绿色通道,消除当事人适用顾虑。二是畅通执行绿色通道。缩短被告自动履行期至5 日,且文书送达时同步确认案件生效,当事人可快速申请强制执行。三是构建督导考核机制。将程序适用纳入庭室和团队的目标责任制考核。建立查否正名机制,当事人无正当理由对程序适用提出申诉信访的,不计入法官业绩考核,并予以正名。通州法院推行小额诉讼程序以来,无一申请再审、信访事件。

  大兴法院引领四方联动

  打造道交案件云上解纷新模式

  为深入贯彻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讼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和“深化诉讼制度改革,推进案件繁简分流、轻重分离、快慢分道”的重要指示,落实最高人民法院推进“一站式多元解纷和现代化诉讼服务体系建设”的工作部署,大兴法院联合公安部门、司法行政部门和保险机构,针对道路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以下简称道交纠纷),建立网络化、集约化、便捷化联动机制,实现一站调处、一网通办、一庭专办、一体发力,取得良好效果。2020 年1-11 月,97.2% 的道交纠纷导入诉前调解程序,95.7% 适用小额及速裁程序审理,95.6% 的案件实行网上调解或网上开庭,审理周期同比缩短29.9%。主要做法有:

  一、一站调处:四方联动推动诉源治理新成效

  大兴法院将诉源治理工作融入社会矛盾纠纷预防化解体系,一是加强与行政主管部门的合作。与区公安分局共同制定《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一站式调解+ 司法确认”工作机制实施方案》,在区公安分局事故处理中队设立“大兴区道交纠纷一站式调处工作室”,由法院派驻道路交通事故纠纷专业化调解速裁团队,与办案民警对接现场开展联动调解与司法确认工作。二是加强与调解组织的合作。与区司法局合作完善特邀调解机制,将常驻法院特邀调解员由14 人增加到45 人,并安排9 名调解员专职开展涉交通事故案件的调处工作,联合制定《大兴区推进人民调解和司法确认工作办法(试行)》,对调解确认工作流程特别是道交纠纷调解确认流程予以规范明确。三是加强与保险机构的合作。邀请本市11 家主要保险公司座谈交流,建立道交纠纷直赔解纷联动机制,保险事故事实清晰、责任明确且原告诉讼请求不超过保险责任限额的案件,可在征询被保险人或事故责任人意见后,直接在保险公司和受害人之间开展送达、调解、司法确认和赔付工作。在一站式调处工作站,通过四方联动, 对事故双方就地开展调解工作。对于赔偿标的不高、争议不大的案件,调解成功后, 促进即时履行;对于需要分期履行的案件,双方当事人达成调解协议后申请司法确认的,即时给予确认,赋予强制执行效力;对于案情复杂、争议较大,调解确有困难的案件,当事人提起立案申请的,就地审查受理。在上述工作机制推动下,2020 年1-11 月道交纠纷成诉案件同比下降35.55%,调解成功案件占比提高5 个百分点。

  二、一网通办:云上解纷体现司法为民新境界

  疫情期间,大兴法院依托北京移动微法院和“分调裁审”一体化系统等网络平台, 充分利用网上立案、网络调解、在线确认、云庭审和电子送达等功能,推行“云上解纷”工作模式。一是优化在线调解流程。根据直赔解纷联动机制的要求,收到事故受害人在线提交的调解申请并审核通过后,特邀调解员通过电子方式将相关材料送达事故责任人所投保保险公司的指定邮箱。保险公司收到电子版起诉材料后,经审查材料齐全的, 5 个工作日内反馈理赔意见;经审查材料不齐全的,3 个工作日内通知原告补充材料。特邀调解员收到理赔意见后2 个工作日内反馈给原告,双方差距不大的即时开展网络调解。二是强化在线司法确认功能。双方达成和解协议并申请司法确认的,特邀调解员指导进行在线申请,调解法官制作司法确认裁定并以电子送达方式送达双方。经调解双方无法达成协议的,即时转入速裁程序,由法官安排云庭审。三是推动快速理赔。保险公司收到司法确认裁定后5 个工作日内将赔偿款汇至调解协议中确定的原告收款账户内完成理赔。双方未达成协议的,判决书中亦会记载原告收款账户,方便保险公司及时汇款。当事人双方在一站式调处工作室达成协议的,调解员可现场指导双方在线申请司法确认。“云上解纷”,依托于“四方联动”机制,将调解、诉讼、理赔全过程移至网络,打破了时空限制,改变了运行模式,降低了调处成本,实现了多方共赢。2020 年1-11 月,道交纠纷案件网上办案基本实现全覆盖, 结案周期同比缩短近30%。

  三、一庭专办:精细管理开创集约高效新局面

  2020 年年初起,大兴法院将辖区内的所有道交纠纷案件集中于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审理,将该庭的速裁审判优势与专业化审判优势结合起来,道交纠纷案件自此驶入“多元调解+ 速裁”的快车道。一是进一步发挥集约优势。庭内实行二次集约,由4 个员额法官组成大合议庭,由一名副庭长担任组长,统筹推进专业化审判。实行集中立案。在立案大厅设立立案审查绿色通道,对交通事故损害赔偿纠纷案件实行专口专人审查,重点审核当事人提供的车辆登记信息和车辆保险信息是否准确、提交的证据与诉讼请求是否相对应,指导当事人及时补正,为后期调解、速裁奠定基础。二是推进规范化建设。以民事诉讼繁简分流改革试点为契机,制定繁简分流实施细则,大力推进司法确认、小额程序、网络庭审、电子送达等工作。制定《道交纠纷案件赔偿标准及证据形式指引》,制作表格式公式化判决书及格式化开庭、谈话笔录十余份, 定期召开法官会议,统一裁判思路,提高办案效率。做出表格式判决十余篇,在提高审判效率的同时也得到了当事人的认可,认为表格式判决更加简洁明了,双方的权利义务更加明确。三是加强对外联络。立案庭(诉讼服务中心)作为“四方联动”的主责部门, 推动制定了各类合作协议和工作规范,开展 “京法巡回讲堂”、“小兴知法”等各种形式的普法宣传十余次,现场受众高达千余人次,网络受众数万人。通过类案裁判、调研总结等方式传播法治理念。2020 年1-11 月,诉前调解成功道交案件司法确认案件160 余件,是2017 年至2019 年三年司法确认案件数的8 倍,诉讼标的10 万元以下案件小额程序使用率近70%,电子送达覆盖率近90%,审判周期同比缩短近30%。

  四、一体发力:机制创新助推团结协作新阶段

  大兴法院不断创新工作机制,促进各方主体、各个解纷环节的一体推进。一是实行前后衔接的信息采集制度。在现场执法环节,除事故认定书记载的信息外,办案民警根据后期立案调解审判的需要,进一步采集更为详细的车辆所有人信息、驾驶人信息、保险信息,并确定送达地址。在调解和立案环节,根据民警采集的信息确定当事人主体资格,并采集权利人收款账号信息,为后期责任人自动理赔创造条件。在审判阶段,将权利人收款账号信息写入裁判文书,并全面释明拒不履行的法律后果,促进自动履行率的提升。二是完善标准统一的调解机制。以制定出台《道交纠纷案件赔偿标准及证据形式指引》为基础,加大对各级各类调解人员的业务培训,统一调解口径, 提升调解效率。三是建设畅通有序的沟通联络体系。强化规范建设和日常化沟通机制, 重点做好具体办案人员的在操方面的沟通衔接。以工作室为依托、信息系统为纽带、流程监控为抓手,打造无缝衔接的工作机制。2020 年1-11 月,召开公安局、司法局、保险机构参加的座谈会5 次,开展调解业务培训8 次。

  顺义法院开启“翼”处置模式

  利用信息化手段大幅提升

  异地财产处置工作效能

  顺义法院与淘宝(中国)软件有限公司共同研发异地财产处置线上专用单元,有效整合淘宝网旗下遍布全国的司法辅助机构,协助法院办理异地财产处置工作中的辅助性事务,自2020 年5 月该模式运行以来,累计委托事项46 件,涉及海南、宁夏等18 个不同省份的48 套房产,其中43 项委托事项已办理完毕,平均办理时间不足3 天,使异地财产处置时间缩短2/3。

  一是完善标准化委托事项体系。出台《异地司法辅助机构工作职责及要求》, 将异地财产处置工作中的辅助性事务归纳为6 个部分、25 项标准化工作内容,明确各项工作内容的相关要求、法律规定、办理时限。制作《异地财产处置辅助性事务工作全流程指引》,列明委托事项的一般办理方法、常见问题以及处理方案,在大幅提升司法辅助机构工作效能的同时,也为法院、淘宝平台对司法辅助机构开展量化考评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是畅通财产信息内部流转渠道。在执行指挥中心下设财产处置团队,集中办理全院的异地财产处置工作。出台《异地财产“翼处置”内部流转工作规范》,明确执行实施团队和财产处置团队各自的工作任务。依托网上办公系统,制作顺义区人民法院异地财产“翼处置” 案件移送表,执行实施团队只需将相关信息财产导入该表,勾选委托事项,财产处置团队即可收到信息,汇总全院相关需求,集约化开展工作,实现多个案件同时办理。

  三是研发异地财产处置线上专用单元。该院与淘宝网共同研发异地财产“翼处置”线上专用单元,设置法院发包、淘宝分包、司法辅助机构接包和法院验收四个模块。发包模块, 即法院提出辅助事务及相关要求,并将这些信息上传到淘宝网。分包模块会根据法院委托事项和相关要求,利用大数据分析淘宝旗下司法辅助机构的资金、人员、主要经营范围、办理司法辅助事务业绩等要素,从中挑选最合适的司法辅助机构。在司法辅助机构接包后,法院委托事项、相关要求,淘宝网选定司法辅助机构的名称、资质信息, 财产所在地司法辅助机构的办理进度、办理结果等信息均可在平台实现流转,办理过程中出现的问题也可以随时通过系统进行交流。验收模块由法院会司法辅助机构完成委托事项的情况进行验收。

  四是建设全方位监管体系。与淘宝网、司法辅助机构共同签订合作框架协议,整合淘宝旗下遍布全国的司法辅助机构网络,为司法辅助机构设置准入门槛,确保司法辅助机构具备相应资质、资金充足、人员齐备、熟悉当地情况、了解法院工作模式和相关法律规定。依托异地财产处置线上专用单元,利用信息化技术,搭建可视化监管平台。财产所在地司法辅助机构确定办理人员并开始工作后,异地财产处置专用单元将实时显示办理人员的位置信息,确保司法辅助机构按照法院委托的时间、地点等要求办理相关事务,实现了委托事项监督管理自动触发、全程留痕、实时查询、有效追溯。

  怀柔法院汤河口法庭构建巡回审判2.0 版 服务保障乡村振兴

  汤河口法庭贯彻落实“服务保障乡村振兴战略”工作要求,在2019 年《怀柔法院加强巡回审判的实施方案》基础上,进一步探索出适应乡村法庭的“集约式”巡回审判模式,推动“巡回审判+ 吹哨报到”、“巡回审判+ 诉源治理”、“巡回审判+ 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有效开展。2020 年以来, 法庭克服疫情影响坚持开展巡回审判50 多次,创新探索满足群众需求、政府需要、工作需用、集约高效的巡回审判工作新模式。

  一是围绕重点,建立“巡回审判+ 诉源治理”工作模式,大力推进源头化解工作。抓住辖区五个乡镇普遍开展山区泥石流和地质灾害易发区搬迁建设工程这个“重点”, 紧密联系办案中发现的政策不统一、标准不一致、执行不到位等关键环节,主动对接乡镇党委政府,选择具有代表性的建设工程合同纠纷、搬迁安置合同纠纷、排除妨碍纠纷等典型案件在纠纷多发区域、矛盾潜在区域开展巡回审判工作,引导案件当事人批量化、简易化、实质性解决、搁置争议和缓解矛盾。2020 年以来,法庭围绕新农村建设帮助辖区乡镇党委政府和基层组织分析研判问题,成功促成100 余户农户与施工方和村委会达成一致意见,因新农村建设引发的诉讼案件同比下降50% 以上。

  二是把握痛点, 建立“巡回审判+ 吹哨报到”工作模式,精准推进纠纷化解工作。法庭负责五个乡镇的民事案件处理,每个乡镇都有群众反映突出、党委政府亟待寻求司法支持的“痛点”。在乡镇党委“吹哨”的基础上,法庭针对“痛点”纠纷及处理需求,为每一个乡镇定制巡回审判方案,精准开展“报到”工作,通过“三定”工作模式有效助力矛盾纠纷化解和促进法治乡村建设。一是定制服务回应“群众需求+ 社会治理需求”, 精准对接党委政府“吹哨报到”工作,开展“定制式”巡回审判。二是定向推广向特定区域、承担特定职能的特定主体进行普法宣教,在开展巡回审判时提前联系相关部门组织特定主体收看。三是定期推送巡回审判的案件信息,依托线上审判、中国庭审直播网等平台方便有需求的群众和部门自主收看。如某镇因政策性养殖遗留的大棚腾退和拆迁系列纠纷,法庭通过组织相关人员观看典型案件的巡回审判,利用庭审和庭后普法为有效化解矛盾打好基础。

  三是关注特点, 建立“巡回审判+ 法治乡村建设”工作模式, 努力推动乡村法治化工作。法庭主动关注不同群体的法治意识和特点,不断升级套餐、提升附加功能,建立起覆盖村民、村级组织、乡镇政府的巡回审判覆盖体系。针对山区村民在诉讼中知识和思维上的不足,法庭在巡回审判开庭前后均开展集中性答疑,庭审中有意识地加强群众对法律权利义务的认知。针对村级组织开展村级事务时涉及的工程、实施的措施,法庭对其进行法律风险评估, 提供法律意见和化解基层社会矛盾的建议。针对部分基层工作人员法律能力不足等现状,法庭通过邀请其参与巡回审判、参加联席会议、组织座谈讲座等方式开展法治培训。如针对部分乡镇民调组织薄弱问题,法庭分批次组织邀请辖区民调员参加巡回审判工作,集中进行相关纠纷的化解培训,有效提高民调组织工作水平。

  平谷法院“一平台三网格五机制”

  深入推进诉源治理工作

  为进一步贯彻落实习近平总书记“把非诉纠纷解决机制挺在前面,从源头上减少诉讼增量”的重要指示精神, 平谷法院着力打造“一平台三网格五机制”诉源治理工作格局,充分发挥司法职能作用。自开展此项工作以来,新收案件数增幅从前十年年均16.3% 降低至2019 年的4.29%,诉源治理工作成效显著。

  一是开通“平法e 联”网上平台,提供高效便捷法律服务。充分运用信息化手段, 自主研发“平法e 联”网上法律服务系统,通过提供在线讲法、乡镇对接等20 余项服务便利群众、服务百姓,横向联络区内三级“说事评理议事普法中心”远程指导, 纵向畅通法院与人民群众、社区乡村对接渠道,高效进行协调联动。截至2020 年11 月, 通过“平法e 联”在线调解案件386 件,开展线上法律咨询2721 次,为3000 余名群众提供线上司法服务,受到辖区群众广泛好评。

  二是织密“ 三张法律服务网”,深入开展“送法进百村”活动。为强化矛盾纠纷预防机制,深度融入基层社会治理, 设立18 个法官工作站、69 个法官联系点、15 个法律服务点, 将全院62 名员额法官与辖区77 个村镇、社区挂钩对接联络,构筑覆盖全辖区182 个调解网格,实现“送法进百村”,同时依托“法治宣传教育实践基地”,向辖区乡镇精准投放“司法宣传服务包”。截止2020 年11 月, 已挂牌对接91 家单位,与相关单位签订法律服务协议105 次,浸入式走访各机关单位和乡镇65 余次, 开展普法宣传活动92 次,为 900 余人次提供法律咨询服务。

  三是融合“五项特色工作机制”,充分释放司法效能。一是深入推进“多元调解+ 速裁”工作。大力推进一站式解纷机制、一站式诉讼服务中心建设,配齐硬件设施, 配强速裁队伍,多元调解和速裁工作成效位居全市前列。二是深入开展“ 百案巡回审判” 活动。积极回应辖区群众司法需求,2019 年深入辖区59 个自然村,进门入户开展巡回审判150 余件,85% 以上的案件一次性完成送达、勘查、调解开庭三项工作,13% 的案件现场宣判,实现案件审理的最佳效果。三是深入实施人民法庭“五个一”工程。要求人民法庭在辖区必须开展走访、调研、结对共建、普法宣传、巡回审判等五项活动。2019 年走访辖区全部乡镇,与13 个基层党支部结对共建,撰写5 万余字调研报告, 发出18 篇司法建议,开展50 余次普法宣传,开展巡回审判117 次。四是深入推进在审判中践行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工作。出台《关于进一步聚焦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工作意见》,成立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审判示范团队,深入社区开展宣讲活动50 余次,制作发放普法案例集3 万余册,录制普法视频237 期,通过与辖区单位合作助力区域诚信体系建设,树立公众法治信仰,提升辖区法治水平。五是深入结合“下沉式党建”工作机制。积极响应“街乡吹哨,部门报到”号召及12345 群众热线服务工作需求,通过与基层党支部签订《支部共建协议》,在党建平台上与对接单位充分合作, 深度融入基层治理,保障区域发展大局。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郜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