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1年专题 > 第五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 专家故事

孙吉旭:初心如磐 使命必达

本站发表时间:[2021-03-23] 来源:京法网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

  从15岁少年的半工半读

  到半百之年的赴港读博

  从减轻家庭负担的“搬砖”少年

  到执笔断案的威严法官

  从工地到大学校园再到法院

  从工服到学士服、硕士服再到法袍

  一路汗水,一路风尘

  一路奋斗,一路收获

  如今的他

  依然秉持

  始终如一的法治信仰

  坚如磐石的为民初心

  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

  步履不息的锤炼钻研

  他就是

  第五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孙吉旭

  1997年,孙吉旭进入怀柔法院,从民庭的书记员做起,成长为人民法官,先后担任研究室主任、汤河口法庭庭长、雁栖法庭庭长,如今成为怀柔法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三级高级法官。

  抽丝剥茧 巧断家长里短

  怀柔法院所受理的案件大多涉农,辖区的村规民约、方言俚语、村情乡情、生活习惯,孙吉旭把它们当做工作“必修课”。在他看来,当法律条文遇到一个个鲜活的案例,一板一眼地讲法律是行不通的。断案的艺术,就是把肚子里的“墨水”套上案里案外的“蛛丝马迹”,找出事实和道理,用“理”化解东家西家恩怨。

  曹大爷家的柴垛被相邻田地蔓延而来的一场火烧成灰烬,一气之下将田地使用人韩先生诉至怀柔法院。韩先生矢口否认火是因其而起,声称其当日将未点着的打火机扔在地上就走了。孙吉旭一一查看证据材料,发现照片上庄稼被燃烧的痕迹以打火机为中心呈圆环状扩散,断定起火点为打火机无疑。听此推断后,韩先生不再坚持一分不赔,转而讨论起柴垛价值。

  “散柴体积大重量轻,你说的6400块钱就是漫天要价”“我家里6间房拆下来的木料都堆放在柴垛里,不止是散柴,8万斤的重量完全合理”,双方就曹大爷的实际损失争执不下。孙吉旭走访现场,发现根据遗留灰烬不难算出柴垛体积,重量的认定对他来说,也不是难事。

  “咱农村建房常用的木料都是杨木柳木,这么算下来,一个大柁300斤,一个檀子80斤,没问题吧?”孙吉旭逐一梳理,曹大爷点头认同。根据农村建房习惯,柁、檀数量固定,依照6间房计算,木材总重量约为6600斤。总体积减去估算出的木材体积,散柴总量约为1200斤。两相加后,曹大爷的损失约为1500元。孙吉旭依此向双方释法明理,最终,曹大爷与韩先生达成调解协议。

  “些小吾曹州县吏,一枝一叶总关情。”在孙吉旭眼里,家长里短无小事,事事涉民生,工作中的成就感,来源于用心审理好每一件“纠葛小事”。

  敢闯敢拼 剑指“骨头”案

  与民事审判中的温和不同,在执行工作中,孙吉旭换了副凌厉的面孔。每一件执结案件的背后,是一次次的线上线下调查,一场场的约谈,一个个的“斗智斗勇”。他参与的“骨头”案,说起来“赫赫有名”。

  董先生等申请执行刘女士返还欠款纠纷两案中,被执行人刘女士拒不履行生效判决、不申报财产,以转移财产、隐匿行踪等方式逃避履行。作为主管执行局工作的副院长,孙吉旭指导执行法官依照申请人提供的财产线索按图索骥,周末以游客身份进入涉案农家院,查证刘女士为实际控制人。鉴于刘女士不面谈、不申报财产、不配合执行的态度,怀柔法院将其限制高消费并纳入失信被执行人名单,决定采取强制执行行动。孙吉旭策划制定执行方案、直播方案,确保强制执行行动万无一失,力争全方位、立体式、多角度展现法院执行工作的难点、探索和成效。

  “执行行动现在开始”,强制执行当日,坐镇指挥中心的孙吉旭下达命令,指挥现场执行事宜。农家院中,一直不露面的刘女士意外出现,声称无财产可供履行。但刘女士的户籍信息、此前执行干警乔装获取的订餐聊天记录、收款截图及现场与农家院工作人员的核查情况,均证实刘女士的实际控制人身份,工作人员提供的营业收入记录也充分证明刘女士的营业收益颇丰。孙吉旭指挥执行法官下发搜查令,进行现场搜查、查封,并在工作人员指引下查封刘女士第二经营场所。一系列证据表明,刘女士实际上具有履行能力却拒不履行。合议庭认定其行为已涉嫌刑事犯罪,将相关线索移送公安机关。在强大的执行威慑力下,刘女士当日缴纳全部案款,两案件执行完毕。

  此案参与最高人民法院、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联合举办的“决胜执行难”全媒体直播活动,一个半小时的全程直播,1200万网友在线观看,广受好评,为决胜“基本解决执行难”营造了良好的法治环境和社会舆论氛围。

  孙吉旭所经历的“执行风雨”,除了刘女士这样的“温和派”,还有巩女士占据房屋拒不腾退且暴力对抗、马某纠集人员与车辆在暴雨中阻碍执行的“正面对抗派”,面对这些状况,主动担当、走访疏导、周密预案、现场指挥、机动应对、善意文明成了孙吉旭的“制胜法宝”。

  守正创新 奏响为民强音

  “事不凝滞,理贵变通”,在审判执行工作中,孙吉旭做事灵活不拘泥,始终注重根据事物的发展变化,采取相应的创新变通方法。2020年风靡全国的“云审判”被各界称赞,然而,早在2011年,他就已推动一起离婚案件“QQ远程庭审”。

  在汤河口法庭任庭长期间,为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司法需求,孙吉旭结合法庭管辖范围内交通不便、群众诉讼能力相对较低的实际情况,探索出“线面通”工作机制。在法庭设立一条服务专线安排专人随时答疑、在辖区乡镇各设立一个法律服务点组织法官定期下访、法官根据案件情况不定期开展巡回审判,实现“法律热线心连心”“法律服务面对面”“巡回审判村村通”,更好地将矛盾化解在第一线。

  调至雁栖法庭任庭长后,孙吉旭深入调研,结合雁栖法庭管辖范围内依山傍水、景区众多的特质,在渤海镇设立固定巡回审判点,命名为“司法诊所”,解答疑问、巡回审判。在这种模式下,法官定点“坐诊”、不定期下乡“巡诊”、及时跟进“回诊”、主动到景区“急诊”、类型化案件“专诊”,为矛盾纠纷“把脉开方”,让司法更具温度,让服务基层社会治理更加到位。

  分管执行后,他在“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中,推动建立辖区综合治理执行难工作模式,组织“年底决战六十天”“执行飓风行动”、涉民生案件“执行破冰行动”“百日执行风暴”等数次大型专项行动,开展规范执行“四合一”活动,促进执行联动、提升执行强制力、强化执行规范。在他领导下,怀柔法院“基本解决执行难”工作取得显著成效,四项核心指标全部达到第三方考核要求。

  一次次因地制宜,一场场突破创新,“合不合适、应不应当、需不需要”是他的行事标准。只要利于群众诉讼、利于质效提升,他都愿意探索尝试。

  格物致知 走专家型法官之路

  24年前,心怀法治梦想的他,斗志昂扬地踏入怀柔法院大门。从一名书记员做起,一步一个脚印地走过来,他的工作角色先后转变为助理审判员、审判员、主任、庭长、员额法官、副院长,变化的是称谓,不变的是他身上一贯的格物致知精神。

  “我们一起在汤河口法庭工作的时候,他总是一大早就站在院子里对着大山背英语单词、钻研法条”,曾经的“战友”评价道。

  入职5年,为系统提升理论素养,他考入对外经济贸易大学,在职攻读硕士学位。

  入职20年,汹涌的知识危机再一次扑面而来,他考入香港城市大学,攻读博士学位,将实务融合理论潜心研究。

  他从个案出发,寻找类型化案件的裁判规则。他参与的最高人民法院调研课题《执行不能案件的认定及退出机制研究》被评审验收为优秀,参与撰写的涉院庭长审判监督管理权、拆迁利益分配等调研文章分别荣获北京法院优秀调研成果二、三等奖,相关成果转化文章在人民司法、人民法院报、北京审判等平台刊发。

  他有随时随地收集、整理、分享前沿理论、实务文章的习惯,对法律问题充满研究热情,每年零零碎碎撰写学习笔记5万余字,在执行不能、个人财产登记、个人信用体系等领域深入钻研。当一个问题在查阅书籍、论文后未找到认同的答案时,干警们成了他交流切磋的对象。此前,他还专门组织过青年干警读书交流活动。“上次孙院长跟我们讨论‘可供执行财产’的认定、限制高消费的规制问题,我们争论得面红耳赤,他总是在给我们‘挖坑’”“孙院长思维太活跃了,有时候都跟不上他的节奏”,青年干警无奈笑称。

  24年的开拓历程,让他在专业上日益成熟。工作之余,他担任副主编与他人合作出版《合同纠纷案例》《危害公共安全、妨害社会管理秩序犯罪案例》《村民自治》等多部书籍,独自撰写35万余字。一方面是为成果转化,另一方面亦是检视提升。

  法律是他从小的梦想,神圣而庄严的天平,唇枪舌战的法庭辩论,明断是非的睿智法官,手举法槌、定分止争、惩恶扬善。即使在貌似“华丽转身”的今天,亦从未驻足不前,依然是不忘初心、阔步前进。

  “工作了这么多年,越干越觉得自己不会的太多,需要学习的太多”,孙吉旭当前格物致知的,是司法实践中的一件件新问题,是人民群众的一项项新要求,是前沿理论中的一个个新渴求。出走半生,他还是那个拼搏少年。雄关漫道真如铁,而今迈步从头越,坚守司法初心、坚决履职尽责,他一直在路上。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