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1年专题 > 第五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 > 专家故事

杨德嘉:知海无涯,勤思笃行

本站发表时间:[2021-03-24] 来源:京法网事微信公众号 作者:

 

  2020年4月,本已是春暖花开的时令。但在新冠肺炎疫情阴影的笼罩下,对部分企业来说寒冬尚未过去。就在这时,海淀法院的一场“云听证”却预示着,春天已经不远……

  钻·研——创新保护的弄潮儿

 

  “不能因疫情影响企业维权,这时候司法更要有态度、有温度,听证会线上召开,及时推进!”杨德嘉看着刚收到的行为保全申请书说道。这是一份曾经撤回、又被重新提交的保全申请。

  原来,申请人是甲浏览器运营商,而被申请人是乙杀毒软件的运营商。申请人发现,当用户选择使用甲杀毒软件的主页锁定功能后,乙浏览器主页即被锁定为某网址大全,且用户无法在浏览器中修改主页。这可能导致申请人的用户转投其他浏览器产品,使申请人遭受重大经济损失。此前,由于被申请人曾承诺立即停止被诉行为,申请人随后撤回了保全申请。但不久后申请人发现类似的行为仍在以隐蔽的方式继续实施,不得不二次提出申请。

  由于疫情防控需要,彼时并不具备线下开庭的条件,而对行为保全申请的线上听证,却还没有先例可循。困难面前,杨德嘉没有退缩。“云法庭创新了审判新形式,更是未来司法的大趋势,我们可以和当事人一起摸索前进!”杨德嘉带着他的团队,从指导当事人使用“云法庭”系统开始,进行设备调试和连线,对突发情况作出预案,并为此专门梳理总结出一套“云听证”的专属法庭纪律和听证程序。

 

  4月16日,这场“云听证”如期召开,虽然没有当事人的法庭看起来有些空荡,但整个听证会有条不紊、一气呵成。合议庭全面归纳争议焦点,并对专业技术问题进行重点查明,最终当庭作出了要求“停止妨碍浏览器用户换主页”的诉讼禁令。

  这次行为保全发挥了行为措施高效、快捷制止侵权行为和保护权利人合法权益的积极作用,及时制止了网络不正当竞争行为。在长达近15000字的裁定书中,以杨德嘉为审判长的合议庭对如何理解最高法院行为保全规定中有关难以弥补的损害、情况紧急等问题逐一论述,立刻引发互联网行业广泛关注。而后,在北京法院百案云庭专项业务技能比赛中,这场云庭审也从全市近2000个参赛作品中脱颖而出,获评北京法院“模范云庭”金奖。

 

  这样令人骄傲的成绩,在杨德嘉看来却有些“云淡风轻”——他早已是众多首例案件的审理者。担当与精进,让这位基层法官作出的裁判,频频称“首”作“例”。

  他承办的全国首例涉智能产品语音指令的不正当竞争案,对人工智能产品市场中恶意混淆和误导公众的行为进行了有效规制;首例网盘服务商怠于采取屏蔽措施被判侵权案,宣告网络存储空间不是热播剧集扩散的“法外之地”;首例“竞价排名”不正当竞争案,对含有通用名称的关键词在竞价排名中以何种方式被使用将会导致什么样的法律后果,作出了精细的分析和清晰的界定;担任审判长作出的北京市首例数据抓取禁令,有效遏制了短视频平台间以不正当手段进行的内容和流量争夺。

  成绩背后,是孜孜不倦的钻研。“我赶上了知识产权飞速发展的时代,知产审判从‘阳春白雪’逐渐走进大众视野,知产案件数量经历了从一年百十来件到轻松破万的增长过程,案件类型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身为知产人,要迅速适应变化,以奔跑的姿态,主动迎接挑战。”杨德嘉深知,为行业发展提供规则指引需要司法站上更高海拔,作为知识产权法官,创新保护也需要锐意创新。

  面对疾风,杨德嘉的脚步从未停下过。英语“专八”水平让他轻松阅读域外文献,站在前沿高处;十余年的知识产权审判经验让他深研审判业务,斩获奖项无数;司法与新闻工作的复合经历,让他以更广阔开放的视野把脉知产动态,深耕知产沃土。一份份校准着科技应用前沿的判决,在杨德嘉的笔下缓缓书写着。

  在这个创新和发展起伏变幻的时代,这位优秀法官决定勇敢地迎接浪潮,然后“钻”下去。

  知·行——勤学笃行的实践家

 

  如何才能成为一名优秀的知识产权法官?杨德嘉有一套很“简单”的两步法。

  第一步是“3+300入门”。3是指沉心积淀3年,不能急功近利。300是指写出300个判决,而且要涵盖著作权、商标、技术合同、不正当竞争等各种类型。“君子不器”,法官更不能耽逸于舒适区,在杨德嘉看来这才算到摸到了“知”的门槛。

  第二步是“120%-150%进阶”。优秀知产法官的成长,不但需要超常的学习能力和辛勤的付出,更要有发自内心的求索感。杨德嘉要求自己投入120%-150%的精力去钻研知产审判,利用8小时之外的时间去读书、写作、思考,在“行”中得到成长。

  从事知产审判工作十余年来,杨德嘉承办、参审的案件超过4000件,旁人眼中凌乱的案件事实,在他眼中却仿佛有一条只待拾起的主线。杨德嘉认为,“工与学”即是“知与行”,不仅不矛盾,反而相辅相成。“刚参加工作那会儿上班比较远,每天往返近三小时的通勤就是我最好的充电时间,那会儿还专门买了看电子书的设备,碎片化的时间都用来看书、看文献,慢慢就形成习惯了,不觉得辛苦。”即便到现在,杨德嘉的办公桌上也常常放上几本前沿书籍、杂志,以便随时翻阅。

 

  作为一线法官,他曾撰写关于改编权、竞业禁止、知名服务特有名称装潢等众多领域的论文,发表于《中国版权》《审判前沿》等刊物。他曾参加最高法院“互联网不正当竞争新情况”等调研课题,参与撰写北京高院《侵害著作权案件审理指南》等审判规范文件,参与执笔的网络不正当竞争调研报告获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研成果特等奖。

  “知识产权的发展特点决定了我们会不断遇到新问题,探索新规则,发展新思路。”对于杨德嘉而言,能遇到“首例”案件是一件幸运又让人兴奋的事,但其中的辛苦或许只有自己知道。“一份3万字左右的判决背后至少要有30余万字的资料收集和积累,输入和输出的比例差不多是10:1吧。”

  台下十倍的积累付出,支撑起法台上的威严从容;判决中的游刃有余,来自对规则的了然于胸。近年来,他作出的 “全民K歌”案判决书获评全国法院“百篇优秀裁判文书”,与此前的“避风塘”“杰克琼斯”两案判决书分别获得了全国法院知识产权优秀裁判文书一、二、三等奖。

  对杨德嘉而言,作出典范判决并不是提升法官能力的终点,知行合一才能走得更远。

  光·热——薪火相传的引路人

  身处知识产权保护高地,杨德嘉却无意“独占绝巅”,他有一个小目标:要做优秀集体的带头人。作为海淀法院民事审判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负责人,他努力将干警个人的特点融入集体发展,让每一位成员在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中找到归属感、获得感。

  “海淀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庭是一个有着优良传统的集体,涌现了很多模范先锋,而我要做的,就是不断带领大家厚积底蕴,共同将海淀知产的品牌打响,把这块金字招牌发扬光大。”杨德嘉希望自己的庭室在积淀和传承中汲取营养,发展成长。

  在这一理念指引下,杨德嘉带领庭室精心打造特色学习平台“知产知新”,从2017年至今已经举行了62期。通过这一平台,海法知产法官们共对150余个实务问题进行了深入研讨,留下了近20万字的会议记录。这份知产版“知乎”中,既有疑难复杂问题的集中研讨,也有法律法规案例的集中学习,这不仅加速了知识分享的效率,也快速提升了年轻法官和助理的整体业务水平。

  近年来,民事审判五庭(知识产权审判庭)以集体或个人名义完成了网络不正当竞争纠纷案件、涉App应用商店运营商侵权责任、影视作品著作权案件署名问题等3篇调研报告,并在北京高院主持下起草完成了《著作权一审案件审理规范》。作为知识产权保护者,他们在法官生涯中留下自己骄傲的“知识产权”。

  仅在2020年,海淀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庭就收获了北京市模范集体、全国知识产权优秀调研成果特等奖等奖项,多个审判团队被评为北京市法院模范审判团队、北京市法院先进审判团队等称号。海淀法院的知识产权审判集体,绘就一幅峰峦如簇的画卷。

  在杨德嘉看来,“锻造优秀集体”也是他法官职业的一部分。以众人之力汇聚光与热,才能输出“海知经验”,发出“海知声音”,打造与创新发展、知识经济相匹配的海淀知产审判高地。

  这个闪闪发光的集体,也正努力在知识产权案件诉源治理、知识产权保护普法宣传上主动作为,将自己的光和热传递得更远更深。

  2020年,海淀法院在全市率先与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国(中关村)知识产权保护中心签订《知识产权协同保护合作框架协议》,构建了知识产权纠纷联动联治体系。成功化解了大型互联网企业间互诉纠纷,促成了著作权侵权批量案件的集中化解。杨德嘉带领他的团队“边审判,边普法”,他们在北京市知识产权保护中心、中关村软件园等地定期开展巡回审判,在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中华商标协会等高校和行业协会开展专题授课80余次。

  这是一个鼓励创造、保护创新的春天。习近平总书记指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关系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关系高质量发展,关系人民生活幸福,关系国家对外开放大局,关系国家安全。全面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要加强知识产权保护工作顶层设计;要提高知识产权保护工作法治化水平;要强化知识产权全链条保护。

  对杨德嘉而言,知产法官所能见到最美的春景,就是做一位见证知识产权审判完善进步的“画中人”,用自己的智慧和勤谨,为知识和创造守护浓郁绚烂的春天。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高煦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