张雯,女,1968年出生,汉族,中共党员,北京互联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审判委员会委员、审判员,第一届北京市法院司法实务研究专家,第五届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北京大学法学学士,中国人民大学管理学硕士,中国政法大学博士在读。曾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党组副书记、副院长,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张雯同志扎根基层实践多年,经历多岗位锻炼,审理了一批有重大影响力的案件。
以人为本,躬行践履
1990年,张雯从北京大学法律系毕业后,进入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工作,从一名书记员干起,直至法官、庭长、副院长。在担任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前,张雯已先后在北京昌平、丰台两区担任区人民法院院长。30年的基层司法工作历程,始终不变的是她对公平正义的不懈追求和为人民服务的朴素初心。
这么多年来,张雯依然敬畏在法台上敲响法槌的时刻,法官一直是她最尊崇、热爱的职业。工作以来,她审理案件2000余件,包括一大批疑难复杂、新类型以及有重大影响的案件。她成功指导了“人肉搜索”第一案、南航机票超售案等大量疑难复杂、重大敏感案件。曾历时34天指导推动全国法院首例万吨粮食异地执行案顺利执结,被列为“2017年全国十大执行案件”之首,入选“改革开放四十年40个重大司法案例”。审理的“抖音短视频”著作权案,确立了短视频著作权法领域的裁判规则,被评为“2018年知识产权十大热点案件”之首,判决书获得北京法院裁判文书评比一等奖,她本人获评入选2018年中国知识产权领域最具影响力人物。“暗刷流量”服务合同案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发布的“弘扬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十大典型民事案例”并写入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入选人民法院报评选的2019年度全国法院十大民事行政及国家赔偿案例,入选《中国审判》杂志与最高人民法院评选的2019年度十大案例。“超前点播”服务合同案入选2020年全国法院十大商事案例,2020年度十大文娱法事例。
从刚参加工作时深入田间地头办案,到今天成为北京互联网法院的掌舵人,张雯始终坚信,司法的价值需要在实践中践行。她反对机械地适用法律,认为对法律的理解更应该从法理本身和法律的本质出发,“法律条文本身常滞后于不断变化的生活实践,但我们要在深入洞察的基础上,抓住法律的本质。”
指导“人肉搜索”第一案时,面对道德上有“污点”的原告,张雯坚持认为仍应保障其合法权益,该案成为规制网络“人肉搜索”行为的经典案件。审理“抖音短视频”著作权案时,面对只有13秒的短视频,她坚持“一点火花”原则,认为在人人皆可成为创作者的互联网时代,内容独创性与其长短无关,该案奠定了短视频行业飞速发展的重要基础。在审理“暗刷流量”服务合同纠纷案时,她敏锐地察觉到,这不是一个简单的服务合同案,是涉及到互联网经济命脉的流量问题,是涉及到广大互联网用户的根本利益问题,坚决亮明态度,弘扬诚信公平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在审理“超前点播”服务合同案时,面对互联网商业模式创新与用户权益的衡平问题,她认为用户的合法权益无论多么微小都应该受到法律的关注和保护。在审理笔记中她写道:“以人为本,不断让人民群众有幸福感、满足感和安全感,符合互联网行业特点,也是司法的价值所在。”最终,该案判决在不否定商业模式创新的同时,否定了平台利用自身缔约优势侵害用户权益的行为,保护了用户既有权利。
从实求知 行远自迩
丰富的基层工作经验,让张雯形成了在实践中发现问题、扎根实践解决问题的工作习惯。
在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双桥法庭工作期间,面对经济高速发展带来的诉讼爆炸,她超前性地将ODR思路引入,创设了“诉前调解”全新调解工作机制,完成了全国第一个“和解大厅”的建设,获得了指导人民调解模范人民法庭、全国十佳人民法庭、集体一等功等光荣称号。
担任北京市朝阳区人民法院副院长期间,她将上述经验进一步总结,推出了庭外和解三项制度:法官助理庭前调解、特邀调解员参与调解、律师主持和解,以及诉前调解三种机制:立案阶段的诉前调解、诉前财产保全的和解、执行立案前的执行督促,形成了一个涵盖诉前、诉中、诉后的全程调解和解工作体系。
任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期间,打造了北京市昌平区人民法院“一站式”诉讼服务大厅、设立社区法官工作站、建立山区巡回法官、创建了“1+3+1昌法之路”队伍建设模式。
担任北京市丰台区人民法院党组书记、院长期间,聚焦审判格局调整,集中成立速裁庭,9.6%的员额法官审结了全院同期52.4%的民商事案件。分批推开审判团队建设,创举性地实行指导团队等工作运行机制。这一典型做法入选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领导小组印发的《人民法院司法改革案例选编(二)》。
实践出真知。《完善多元化纠纷解决机制的三条基层路径》《社会管理视角下的“大调解”机制构建与法院功能定位——从一个基层法院的相关实践入手》《让基层司法回归基层——司法环境新常态下人民法庭的困境与出路》《关于构建一体化审判管理体系的调研报告》《多元媒体情境下提升司法舆论引导力的策略研究》《基层法院审判团队配置模式与职责定位的调查研究》等论文及调研报告,是她将良好的理论功底与扎实的基层实践紧密结合的真实写照。
2018年7月6日,中央全面深化改革领导小组批准设立北京互联网法院,8月16日,张雯全票当选北京互联网法院院长,庄严宣誓就职。然而,互联网法院是什么?面对这个亟待探索的新鲜领域,她深感使命光荣,责任重大。在法院外墙悬挂国徽的当天,张雯看着国徽缓缓升起,对身边的法官们说:“拼一次吧!”
首先面临的问题就是让诉讼在互联网上运行起来。面对这个全新的领域,她数十次去各地法院调研,与四十多家技术公司对接,为的就是搭建一个真正友好、便捷、实用的电子诉讼平台。经过几十次的论证,北京互联网法院坚定地选择了内外网交互的平台搭建模式,坚持诉讼数据的国有化存储,保证了数据安全和系统集成。这一建设模式后来被最高人民法院推广。北京互联网法院的电子诉讼平台获评2018年政府网站特色栏目,获评中国信息化研究与促进网的“中国创新型政法网站”。
要实现全流程网上诉讼,电子证据的存证、验证也是关键环节。带着这个实际需求,张雯又带领团队开始了对区块链技术的论证学习,最终选择了联盟链方式搭建了自主可控的“天平链”,并成为国家网信办首批备案区块链应用的唯一一个司法区块链。而今,“天平链”已经成为司法区块链的标杆,并不断拓展生态系统和应用场景。“天平链”案例入选北京法院2019年司法改革“微创新”最佳案例,“中国智慧政法十佳典型案例”。
短短的40多天建设期,张雯背着不离身的双肩包,吃着盒饭,睡在建设工地。北京互联网法院从无到有,顺利挂牌成立,她也完成了从传统法院到改革法院的初步转身。
惟新惟进 臻于至善
在北京互联网法院,张雯在一次党课中提出了“北互三问”:党和国家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人民群众需要一个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首善之区建设需要什么样的互联网法院?她希望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干警在工作中能够时刻以这“北互三问”叩问初心,担好时代使命。
张雯深知,网上案件网上审理只是第一个层次的创新,互联网法院的使命绝不止于此,而是为国家网络强国战略实施提供有力司法保障,不断促进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创新是互联网法院的生命,创新的脚步不能停滞。”
创新互联网审判程序规则。2018年,张雯作为课题主持人,带领年轻的北京互联网法院独立中标最高人民法院年度司法研究重大课题《网上审判方式与审理机制研究》。经过一年的实践积累、深入调研,课题涵盖了平台搭建、网上立案、网上调解、网上庭审、电子送达、电子证据、可视化审判管理等,课题顺利获得验收。
2019到2020年,她又带领北京互联网法院中标最高人民法院司法改革重点调研课题《在线诉讼规则研究》,课题成果《“互联网+”背景下电子送达制度的重构——立足互联网法院电子送达的最新实践》一文发表于核心期刊《法律适用》。2020年疫情期间,课题转化成果《北京互联网法院电子诉讼庭审规范》为全国法院在线诉讼提供了经验,被许多兄弟法院借鉴,受到新华社报道。
在办理“超前点播”案的过程中,面对一个消费者起诉,但背后却有成千上万消费者利益的问题,她深感互联网“一对众”模式亟需诉讼机制上的创新,带领团队就互联网公益诉讼机制进行深入研究,撰写的《互联网民事公益诉讼的实证考察与程序设计》获最高人民法院第三届“羊城杯”司法体制综合配套改革征文三等奖,全国法院系统第三十二届学术讨论会二等奖。
创新网络案件实体裁判规则。“互联网案件太新了。”这是张雯常发出的感慨,“如果不是亲身投入到实际的案件当中,很难感受到这个领域高速的创新、迭代,以及其中混杂的各种复杂的侵权与创新的边界问题。”
在搭建北京互联网法院审判权运行的一系列规范过程中,张雯专门提出了建立典型案件培育机制,从制度层面鼓励法官发现好案、办出精品,强化院庭长审判监督职责。在她的带领下,北京互联网法院与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中国人民大学、中国政法大学等十多家北京高校的法学院建立合作共建,吸引了诸多专家进入智库。法官们遇到新类型案件,常常是张雯亲自打电话邀请专家开展研讨。
面对人工智能著作权、个人信息和隐私保护、算法规制、网络黑灰产惩治、网络直播、未成年人打赏等一系列新问题、新案件,张雯总结提炼出“沉入场景、贴近产业、解构模式、跟住技术、涵养与规范并重”的互联网案件裁判理念,北京互联网法院以过硬的案件质量赢得业界的好评。
创新网络空间治理规则。随着互联网审判受到越来越多的当事人了解及认可,北京互联网法院也逐渐迎来了“诉讼爆炸”。除了部分新类型案件外,北京互联网法院的大量案件是类型化案件。
一方面,解决类型化案件要不断强化科技赋能、提升案件效率;另一方面,大数据、人工智能、区块链等技术的应用,也让北京互联网法院在创新治理模式上找到了新的突破口。
“视觉中国国旗照”事件爆发后,图片类著作权案件权属不清、流转不畅、商业维权等问题暴露出来。在与北京市版权局就区块链技术对接工作的接洽中,张雯与法官团队们经过充分地论证,推动北京互联网法院与北京市版权保护中心推出版权领域首个行政-司法协同机制“e版权诉源共治体系”,促进了行政确权与司法裁判标准统一,行政链与司法链数据对接,并共同推进正版图库计划,已经得到了部分互联网企业的响应。这一全新的诉源治理思路亮相服贸会,被称为版权治理的变革型创新,也获评2020年北京法院司法改革“微创新”最佳案例,合作撰写的《智慧诉源:区块链技术在版权保护中的应用研究——以“e版权诉源共治体系”路径设计为例》一文获得2020政法智能化建设智慧法院二等奖。
站在互联网司法治理的全新赛道上,张雯从未停止学习的脚步。“我们希望通过判决,树立规则,促进发展,满足需求。我们希望社会能够尊重裁判树立的规则,人人遵法,人人守法,用共同的自觉,将法律精神浸润至互联网发展的全过程、各方面,推动网络空间治理法治化,让我们能够生活在清朗有序的网络环境中。”
热点解读
更多直击一线
5月13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未成年被告人小丽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