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命的美,不仅在它的绚烂,也在它的平和;生命的动人,不仅在它的激情,也在它的平静。平和中,可见生命的广大;平静中,可见生命的深远。
不是每一位警察的背后,都有惊心动魄的故事。有的警察,一生都在平凡的岗位上默默工作,而那些平凡汇聚起来的,却是最不平凡的景色。
他扎根社区几十年,看见谁,脸上都挂着亲切的笑容,谁家有困难,都第一个想到他,在大家伙心里,他不仅是一名人民警察,还是孤寡老人的儿子、孤困儿童的父亲,是每一位需要他的人民的亲人。
“您好,我叫刘安,平安的安。”遇见谁,他都这样介绍自己。
2021年3月7日上午,北京市公安局丰台分局蒲黄榆派出所社区民警兼任东铁匠营街道蒲黄榆第二社区党委副书记刘安,在社区警务站工作期间突发心脏疾病,经抢救无效因公牺牲。
在送别他的队伍里,除了朝夕相处的战友,还有不少社区居民。对于社区居民来说,刘安就是他们身边的亲人。
噩耗来得是那么突然……他才55岁啊!
小区居民篇
“安子更像是咱自个儿的孩子”
深受父亲影响,刘安从小就爱穿制服。怀揣着守护正义、服务人民的梦想,年仅21岁的他成为了一名人民警察。这一干,就是34年。
上班第一天,小区一位81岁的老人找到刘安,说自己的自行车丢了,刘安找遍了社区也没找到。第二天,他自己掏钱给老人买了辆新车,二人因此结缘。此后,刘安数十年如一日地照顾着老人,人几次提出把房产赠予他,他不要,老人又拿出自己的5枚金戒指,也被刘安婉言谢绝。
由于历史原因,刘安所管辖的社区里有5栋楼没有物业,疫情期间,刘安二话不说,就和社区干部主动承担起了对这些楼房每日两次的消杀工作。在没有电梯的老旧楼房里,刘安每天背着40多斤的消毒药筒进行消杀。有一次,他不慎从楼梯上滚了下去,事后同事才知道,那次意外造成他尾椎骨骨折。
社区民警的首要职责是保护一方平安。为了及时进行安全防范提示,刘安在辖区内安了六个广播喇叭,设立了广播站,取名“平安之声”。还主编了以警情提示为主的首家社区报纸《平安之声报》。后来又建了“平安之声”QQ群、“平安之声”微博、群众微信群,甚至连特殊教育学校的学生,都有了盲文版的防诈骗宣传材料。就这样,蒲黄榆第二社区也因此成了远近闻名的平安社区。
疫情期间,社区里的空巢老人王大妈病了,家里没人,保姆也走了,她连口饭都吃不上。刘安听说了,一连20多天负责给老人送饭。就连自己病了一天,还想着托付别人要准时送饭。说起刘安,大妈哭得老泪纵横,“以后,没有人能像他那样关心我了,在我心里,没人能替代他。”
“这么些年,在我们心里,安子就跟咱自个儿孩子一样,对自己的亲爹亲妈也不过如此。”一位社区老居民说。
奉献篇
他是“警察爸爸”
“就咱们安子,在老人眼里是孩子;在孩子面前,他又像个大人。”
只要孩子有难处,他就会出现。刘安做的好事,就像天空的星星,天天看得见,可就是数不清……
这些年,刘安帮助过的70余位辖区孤寡老人,都把刘安当亲儿子;他无偿资助的18名孤困儿童、10名困难学生,都管他叫“警察爸爸”。30多年来,刘安累计向辖区贫困家庭捐资20余万元。
今年3月1日,刘安辖区内的蒲黄榆一小开学,他牵着孩子手进校园的模样那么亲切自然……
雷锋篇
把群众当亲人,就能成为群众最亲的人
刘安的社区警务工作室墙上挂着一幅雷锋的画像,他曾说,雷锋就是他的偶像。34年扎根社区,刘安也真的成了“活雷锋”。
2002年,刘安组建的社区学雷锋志愿者团队正式成立,辖区家电维修、煤气站工作人员、理发师等各行各业的人都加入了进来。换煤气罐时,有人给扛了;水电出问题,有人上门修理了;老人行动不便,理发师就上门服务了;有老人、残疾人生病,爱心车队就主动接送了。如今,这支队伍已经发展壮大到百余人。
2021年3月5日,是学雷锋服务团队“20岁生日”,刘安发出了最后一条朋友圈,写道“20年的坚持,20年的传承,让雷锋精神永放光明!”
34年来,刘安以一颗火热的心扑在社区警务工作上,全国公安系统二级英模、全国优秀人民警察、全国岗位学雷锋标兵、全国十大正义人物、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北京市公安机关先进个人……他获得殊荣无数,奖状能贴满一面墙,勋章挂满警服。更可贵的是,社区居民们永远记住了——“我叫刘安,平安的安。”在他的心里,一切就为了两个字:平安。
热点解读
更多直击一线
5月13日,北京朝阳法院向未成年被告人小丽的监护人发出“家庭教育指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