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亚丽姐,今天又不回家啊?您在法庭驻扎半个多月了。”“先不回,马上就周末了,再赶赶判决书,到时候再回去。”这位“常驻”法庭的女法官,正是北京房山窦店人民法庭负责人李亚丽。
法官结案如同士兵作战 卷宗承载群众切身利益
李亚丽,2009年毕业于中国政法大学法学院,获法学硕士学位,同年考入房山区法院,先后任职于执行庭、民一庭、长阳人民法庭、窦店人民法庭,于2015年成为第一批员额制审判员。
李亚丽曾获评北京法院模范法官、北京市模范法庭干警、北京法院办案标兵,所带领的团队被评为北京市法院十佳调解速裁团队;荣立个人三等功两次,荣获房山法院优秀工作者、审判业务优秀人才奖等多项荣誉称号。
在来到窦店法庭之前,她在长阳法庭连续担任速裁法官3年。2016年,992件,房山法院第一名,北京市第十五名;2017年,1405件,房山法院第二名;2018年审结3030件,位居房山法院第一名。可以说李亚丽法官是不折不扣的速裁先锋。
2021年5月,因工作需要,李亚丽被调入案多人少矛盾尤为凸显的窦店法庭工作。窦店法庭辖区内农村占比较大,与城镇化水平较高的长阳相比,当事人诉讼能力弱、行为规范性低、案件复杂程度较高。
法官少、案件多、长期未结多,这些难题接踵而来。李亚丽深知法官结案如同士兵作战,不进则退,别无选择。“晚上的法庭没有白天热闹,夜深人静的时候,我的审判思路更清晰,对案件的思考更为全面。”在暑期将孩子安顿在老家之后,她便住在了法庭。
两个月,60天,80次开庭,甚至因身体不适前往医院手术治疗后,她也没有停下审理案件的脚步。通过全组人员的努力,李亚丽所在团队在7月、8月两个月审结案件47件,超额完成院内布置任务的30%以上。
她常对法庭的青年干警说,驻守在法庭对她而言并非一件刻意去做的事,而是当她认识到一个个案件、一本本卷宗所承载的是群众的切身利益,不由自主地便想着快一点、再快一点去审结案件。
“派出法庭一头连着群众,一头连着人民法院,是偏远地区群众解决纠纷的平台,能接触到群众最迫切的需求,能得到对审判职责最接地气的认知,这段经历是宝贵的财富。”李亚丽说。
刨根问底的审判员 在天平上寻找利益平衡点
“裁判就是左一点右一点的衡量,是在天平上寻找利益平衡点,平衡点找到了,实体公正也就实现了。”这是她对自己审判经验的总结。
在一起案件中,因得知双方20年前签订的《售房协议》因违反法律的强制性规定而应属无效,买房的原告一纸诉状将被告诉至法院要求对方赔偿损失。
案情并不复杂,农村宅基地属于农民集体所有,农民住宅用地须经乡(镇)人民政府审核,并由县级人民政府批准。非本村村民不应享有宅基地的使用权,被告一方并非涉案房屋所处村集体成员,况且,已有生效的裁判文书确认双方签订的售房协议无效,按理说,判令作为卖家的被告给予作为买家的原告一定的补偿,基于事实,合法合理。
案件这样就能解决了?凭着审理多起类似案件的经验,李亚丽法官觉得这件案子没那么简单。在一遍又一遍阅读卷宗之后,她发现这起案件中还存在着另一个法律关系。原来,原告卖家其实是一个中间人,他在购买房屋之后,又将房子卖给了另外一方。案件到这里已经可以解决了,原告的诉求并没有相关的权利作为基础。
李法官深知,近年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窦店法庭辖区内此类案件层出不穷,任何一次相关案件的裁判,都是在为今后的类案审判工作打基础。单单判决驳回原告的诉求,并不能化解矛盾,纠纷没有真正解决。归根到底,无论原告、被告还是最后购买房屋的案外人,三方的利益还是没能得到应有的保护。后续一个又一个的诉讼,会给各方带来极大的诉累。
她决心再试一试,再往案件深处挖一挖,希望以更有利于各方权益的方式解决这次案件。她找到原告,“这房子十几年前你已经出卖了?为什么向被告起诉要求赔偿?这房子现在是你所有吗?”“李法官,这房子当时并没有真的卖给别人,是跟我亲戚签了合同,但其实没卖,房子还在我这,不信您可以去问问合同上写的那个人。”
听到此,李亚丽连忙同作为最后房屋购买者的案外人取得联系,得知原告所说属实。“突破口出现了,案件有圆满解决的希望。”
随后,她向原被告双方讲明利害,一方面向被告方释明,原告方购买房屋后居住了20年,其间装修、添付,于情于法,被告方应给予原告一定的补偿。另一方面,向原告方解释他们购买、占有房屋的行为于法无据,应当返还。同时,为充分保障案外人的合法权益,又同他做了正式的谈话,进一步了解到交易的相关情况,获悉不对涉案房屋主张权利确实是案外人的真实意思。
就这样,一次次谈话,讲法明理,都被各方当事人看在眼里。当事人很不解,“李法官,我们这么一个案子,您这么费劲地做工作,到底是为了什么呀?每一件案子都这么做,您能忙得过来吗?”“案子再多,只要需要,我都会这么做。案子解决了,你们各方纠纷真正化解了,我们的工作才是做到位了,才是真正履行了一名法官的职责。”
终于,被告承诺将给予原告部分区位补偿款等作为补偿,原告承诺在收到相应补偿款的当天就将房屋腾退,案外人也做出了不会对涉案房屋主张权利的承诺。
各方的利益都得到充分的保障,可能发生的“连环案”就这样被有效地化解,原告方、被告方,坐在一起握手言和。
抗疫不影响审判 笑言“这点风雨吹不倒我”
2022年4月24日,李亚丽被任命为窦店人民法庭负责人,也正是从这一天起,窦店镇的疫情情况逐渐严峻,窦店人民法庭周边先是出现了中风险地区,随后出现高风险地区,紧接着法庭所在的区域被划为管控区。
同事戏称她不是临危受命,而是受命之后临危,但她却笑着说:“这点风雨吹不倒我。”
面对严峻的形势、新增的责任,她毫不动摇,沉着应对。在她的组织协调下,身处各地、各岗位的窦店人民法庭干警,有的返回疫区值守法庭,有的去社区下沉,有的居家办公线上开庭,各司其职,表现出了强大的责任担当。
从4月底到6月初,在院领导的指导和窦店法庭全体干警的共同努力下,窦店法庭“抗疫不停歇,审判不停摆”,在有力支援疫情阻击战的同时,圆满完成当月的结案任务。
疫情过后,又一道难题摆在了她的面前:疫情较为严重的这一个多月,各审判团队均积累了许多需要实地勘验或需要现场送达的案件,及时将这些案件审结,解决当事人的燃眉之急,成为窦店法庭亟待解决的问题。
“在困难时刻我所感受到的不仅是初任负责人后的局促,更有窦店人民法庭全体人员的战斗力和凝聚力。”她深知,要完成任务绝不是将命令下达之后就可以甩手不管,必须以实际行动激发出法庭干警的积极性,最大限度地发挥法庭各审判团队的能力。一方面,她将任务分解,列出各案件的审结时刻表,按照速裁团队、三人审判团队、四人审判团队布置结案任务,让各团队有的放矢。另一方面,她充分发挥法官会议研究疑难复杂案件的功能性作用,针对老案、难案的疑难问题,搜集好相关案例及法律法规与各审判团队共同学习,研讨分析。
被她迸发出的热情所感染,窦店法庭的干警们凝心聚力,各法官团队轮番外出,现场送达、勘验、开庭一气呵成,判决、调解多措协力,不但超额完成了当月的结案任务,还清理了一批涉鉴定、调证的老案、难案,在经历一个多月的严峻疫情后,2022年上半年窦店法庭案件结受比超过100%,各项看似难以完成的指标,均得以完成。
优秀的集体中的成员总是互相成就,风吹不倒的李亚丽正是激发窦店人民法庭潜力的催化剂。
也许人们会觉得,一次次向难题发出挑战的李亚丽是“不往易处去,偏往难处行”,可这正是她的心之所向,所谓的“难题”,正是她立志要解决的目标。
向着太阳的人,身上也散发出耀眼的光芒,李亚丽就是这样一位向阳而生的追光者。她把每一个案件、每一位当事人的事都当作是自己的事,在工作中向难处行,做有心人。她始终恪守着入职时的誓言,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