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23年专题 > 第十一届北京市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和政法单位 > 政法干警

13年办案超6000件,他是专攻疑难复杂案件的

知产“排头兵”

本站发表时间:[2023-07-28] 来源:北京政法网 作者:王浩雄
  他24岁成为人民法官,仅用五年时间便获评“北京市法院双优法官”。自2010年投身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以来,他承办及参与审理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超过6000件,留下了众多知识产权审判领域里程碑意义的案件。他审理的多起案件入选全国知识产权保护典型案例,他撰写的175条案件审理指南统一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认知分歧。他就是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称号获得者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民三庭副庭长陶钧。
  初入法院,仅两年披上法袍
  2003年7月,大学毕业的陶钧走进原北京市崇文区法院,开始了他的圆梦之旅。刚到法院的时候,看到书本上那些冰冷的法律条文被应用到一件又一件具体案件中,陶钧的心里总有一股说不出的兴奋劲儿。不过,与兴奋“同行”的还有对办案的无从下手。
  当时他为了写好一份有关“代位求偿”的裁判文书一头扎进图书馆,在海量的资料中提取和案子有关的理论知识,不断搜索与此相关的可借鉴案例,甚至为此跑回学校,和老师们探讨思路以及需要注意的地方,还不断和双方当事人沟通,了解他们的诉求,在摸索中寻找裁判文书的正确写法。
  就这样,陶钧白天跟着“师傅”学经验,师傅怎么和当事人交流、问了什么问题……每一个细节他都认真看在眼里、记在心里。晚上回去,他便求知若渴地翻阅各类案例和理论书籍,一心只想让自己进步得快一些、更快一些。
  功夫不负有心人,仅仅两年时间,年轻的陶钧就顺利披上法袍,成为原崇文法院最年轻的法官,从事经济审判工作。两年后他就以年结案917件的惊人数字,打破了全院商事审判的结案纪录,且所办案件无一错案。
坐在审判席上的陶钧(后排中)
  一年900多件案件办下来,虽然累,可陶钧成熟了许多,更重要的是,高效成了他办案的一种习惯。在崇文法院民三庭的7年,陶钧平均每年结案都在200件以上,结案量在庭内始终名列前茅。
  迎难而上,新领域华丽转身
  2010年,陶钧调入北京市高级人民法院从事知识产权案件审判工作。与经济审判相比,两个领域可以说是天壤之别。
  面对陌生的领域,陶钧愿意接受挑战:“一是,服从组织安排;二是,我还年轻,新的挑战能够激发自己学习的动力。”他再次翻出了理论书籍、此前案例,每天不断阅读、思考。凭借着勤奋刻苦、一股子韧劲,他迅速完成了知识领域的跨越,并成长为知识产权审判领域的专家型法官。
  随着移动互联网、AI人工智能、生物医药技术的发展,新技术、新情况、新类型案件不断增多,知识产权审判工作常会面临新挑战。他常告诫自己和身边人:“知识产权审判,很多案子没有老经验可循、没有老办法可用,要有开山辟路、遇水架桥的闯劲,迎难而上、敢于争先的拼劲,在新领域开辟出新天地。”
  面对年均两万件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的一、二审案件,如何公正、高效地解决审理中的疑难问题,成为北京市法院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中的难题。陶钧作为此类案件的调研组组长,组织调研组的其他法官,先后梳理了全国法院的万余份裁判文书,筛选出几百个典型案例,归纳概括成具体裁判规则,最终形成了175条的商标授权确权行政案件审理指南初稿,并经过十余次修改,经北京高级法院审委会讨论通过后正式对外发布,有效地统一了此类案件中诸多问题的认知分歧,也为“类案同判”打下了基础。
  陶钧与同事一起研究案情
  自投身知识产权审判工作以来,陶钧承办及参与审理的各类知识产权案件6000余件,多年来案件审判质效一直位居全庭前列。这些年,他凭借着扎实的专业素养和丰富的审判经验,已经从一位“知产新人”转变成庭内专攻疑难复杂案件的“排头兵”。法官职业生涯的这一次转折,带给陶钧的不仅仅是一个全新的领域,而且是他在审判业务领域中更多的游刃有余和思索开拓。
  创新方法,止争端案结事了
  “法院不仅是维护正义的最后一道防线,也要真正化解纠纷,形成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双赢。”在陶钧看来,法官审案不能简单地一判了之,更重要的是案结事了。
  在审理一起专利合同纠纷时,陶钧发现案件不仅标的高达近3亿元,处理结果更可能会影响上千名职工的生计问题。为此,陶钧打破单一坐堂问案的传统方式,将矛盾化解与案件调解贯穿于审理始终,注重每个环节的司法释明工作。原告法定代表人因刑事犯罪被羁押而导致原告公司无人管理,为彻底化解纠纷,他与合议庭成员一同到监狱内会见了原告,向其详细介绍了本案的审理情况,耐心解答其提出的各种问题。经过全面、细致的调解工作,彻底化解了这起关乎职工就业的知识产权纠纷。
  “我从基层上来,已经习惯于案件上来后通读卷宗,如果案件事实清楚、双方争议不大的,就自己先进行个繁简分流,能简化处理的就简化处理。”可即使是对效率如此“斤斤计较”,陶钧依旧对有些劳神费力的调解工作乐此不疲,“做调解工作需要反复不断地与各方当事人沟通,花费的精力往往大于判决,有时甚至会让人误解。可我自己知道,我追求的不过是,从我手里出去的案件能有一个根本的了结。”
  陶钧不拘泥于固有的审判模式,凭借扎实的法律功底创新工作机制,建立了适用不同案件的“多元引渠”调解法、“利益分析成本释明”调解法、“情感关怀”调解法等全新的调解方式与理念。
  “每次看到当事人从矛盾的对立方走回到理性的谈判中,再到握手言和,心中都有种特别的喜悦。”陶钧说。
  
  在法院工作的这些年里,陶钧获得了诸多荣誉:“全国法院办案标兵”“北京市优秀共产党员”“北京市模范法官”“北京市‘百名法学英才’”“北京市审判业务专家”……今年3月,他又获评北京市第十一届“人民满意的政法干警”。面对这份荣誉,陶钧认为这既是一种信任,更多是一份责任,“日后的工作中,我会更好地发挥首都知产法官的重要作用,在工作中贡献更多力量,它并不是一个终点,而是一个新的人生起点。”


[供稿单位:]   [责任编辑:王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