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8日,张军院长作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全面回顾了过去一年的重点工作,数据详实,案例丰富。作为来自北京法院的全国政协委员,李迎新的体会十分深刻。
李迎新委员谈“最高法工作报告”
今年的最高人民法院工作报告重点突出、特色鲜明、求真务实、亮点纷呈,全面客观总结了过去一年人民法院的工作,科学分析了法院面临的形势任务,对当前工作存在的问题不回避、不含糊,对2024年工作安排思路清、方向明。从报告中可以深切感受到,过去一年是人民法院历史上不平凡的一年,全国各级人民法院紧紧围绕“努力让人民群众在每一个司法案件中感受到公平正义”的目标,聚焦“公正与效率”工作主题,以能动司法为牵引,抓牢提质增效工作主线,做实为大局服务、为人民司法,推动形成了审判理念、机制、体系、管理“四个现代化”的工作布局,各项工作努力跟上、适应了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迈出的坚实步伐。
新时代能动司法理念 在人民法院牢固树立
过去一年,人民法院突出“从政治上看、从法治上办”,把习近平法治思想作为“纲”和“魂”统领塑造现代化审判理念,以“抓前端、治未病”、双赢多赢共赢、案结事了政通人和为主要内容的新时代能动司法理念逐步确立。比如人民法院不仅仅满足于末端的个案审理、就案办案,还通过制定司法解释、发布典型案例、深化用好司法建议等深化履职方式,把“抓前端、治未病”这个更为根本、更为重要的作用发挥出来,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司法制度优势切实转化为服务经济社会发展大局的效能优势。
人民法院以能动司法 护航安全稳定卓有成效
报告中显示,过去一年,人民法院紧扣国家安全、人民安宁,严厉打击敌对势力渗透、破坏、颠覆、分裂活动,常态化开展扫黑除恶斗争,依法惩治重大恶性犯罪和境内外电信网络诈骗犯罪等,推进醉驾、毒品、公共安全等重点领域犯罪治理,办理了一大批有影响的大案要案。比如去年法院审理的“劳荣枝案”“重庆姐弟坠亡案”等案件,充分彰显了人民法院从严惩治犯罪的鲜明态度和坚定决心,有力助推了更高水平的法治中国、平安中国建设。
人民法院以能动司法 服务高质量发展可圈可点
围绕中心、服务大局是法治的重要使命。报告回顾了一年来,人民法院坚持统筹发展和安全,紧扣党中央各项决策部署,自觉将各项工作放到中国式现代化建设进程中来谋划、推进、落实,主动服务创新驱动发展、金融法治建设、民营经济发展壮大等中心工作所做的各项工作。比如为助力民营经济发展壮大,制定司法指导意见,把平等保护原则融入各项司法政策、落实到个案办理。再比如综合运用刑事、民事、行政手段,切实加强知识产权司法保护,鼓励创新、惩治侵权违法,审理的“蜜胺”发明专利及技术秘密侵权案,权利人最终获偿6.58亿元,刷新了国内知识产权案件纪录,为创新创业者营造了更有信心的法治环境。
人民法院以能动履职让司法为民 更加可感可见
便民、利民、为民的情怀始终贯穿报告始终。一年来,人民法院始终牢记人民群众是阅卷人、是感受公平正义的主体,时刻把“人民”二字牢记心间,从坚持“把屁股端端地坐在老百姓的这一面”的根本立场,到“要把老百姓的难事当自己的家事来办”的为民情怀,人民法院以“如我在诉”的意识主动回应人民群众的法治关切和需求,用心办好百姓身边案,用情断好百姓家务事,全方位呵护少年儿童健康成长,久久为功推进解决执行难,制发防治网络暴力、反家暴、“知假买假”、“高额彩礼”等司法解释和典型案例,保障民生福祉,厚植党的执政根基,让人民群众时时感受到了人民司法的暖心、稳心、安心。
人民法院以能动司法促推诉源治理 展现中国司法智慧、司法实践
“抓前端、治未病”“实质性化解矛盾纠纷”成为人民法院开展工作的关键词。一年来,人民法院在积极主动融入国家和社会治理的进程中,把多元解纷的“多元”抓实,把融合善治的“融合”做实,把源头治理的“源头”夯实,坚持办案就是治理,善于从个案、类案中发现问题,及时发出预警,促推国家治理、社会治理现代化。去年人民法院会同全国总工会、全国工商联等13家单位建立“总对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机制,全年各级人民法院成功调解纠纷1199.8万件。可以说,人民法院以能动司法的实际行动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浦江经验”,真正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的“法治建设既要抓末端、治已病,更要抓前端、治未病”落到了实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