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全教育
在暑期来临之际,为进一步提高青少年在暑期生活中的安全防范意识,预防和减少安全事故发生,让同学们度过一个愉快、平安、健康的假期生活,检察官们做出以下安全提示——
防范网络安全风险
随着信息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安全问题已经成为全社会关注的焦点,尤其是青少年如何在虚拟的网络世界里做好自我保护至关重要。
案例
初中生刘某喜欢看演唱会,经常在微博上找“黄牛”购买演唱会门票。某天,她看到杨某给其留言,称自己能买到各类门票,且价格较低,就想着自己也能通过倒卖门票从中赚取差价。刘某给杨某转了3千余元购票款后,杨某迟迟不能提供门票。刘某在报警后才发现,杨某根本就没有购票能力,只是想钻虚拟网络的空子,骗取他人钱款。
检察官提醒
网络是一把双刃剑,同学们在暑假期间应劳逸结合,合理安排娱乐、学习的时间。在上网过程中,对来历不明的电话、短信、链接一律不理、不看、不点,不要理睬网络上故意搭讪的陌生人,不轻信中奖、赚外快等说辞。家长朋友们要加强对孩子的反诈骗教育,要对手机等电子设备严加管理,可以设置青少年模式或相关权限,做到非必要不告知孩子手机银行卡支付密码,不给诈骗分子可乘之机。
防范兼职风险
暑假来临,不少青少年想体验社会生活,打工赚些零花钱。有些违法犯罪分子就利用青少年涉世未深、喜欢新鲜事物的特点,散布虚假招工信息,吸引未成年人进入酒吧、KTV等不允许未成年人进入的场所工作,严重侵害未成年人合法权益。
案例
十六岁的小刘和小周看到某酒吧招聘信息,被信息上宣称的“招聘暑期服务员,底薪一万元,另有提成,工作内容简单没有特殊技能要求,简单培训就能上岗”等内容所吸引,来到酒吧上班,但上班过程中发现所谓的工作内容简单,就是向客人推销酒水或者陪客人喝酒、唱歌以获取提成和小费,后酒吧因违反治安管理活动被公安机关查处。
检察官提醒
暑期打工陷阱多,青少年们需擦亮双眼一定要选择正规企业、正规行业;不要轻信“躺着轻松赚钱”的招工宣传,越是“高薪”越要提高警惕;未成年人禁止进入酒吧、KTV等营业性歌舞娱乐场所,上述场所也不得招用未成年人。如果不小心被诱骗进入上述场所工作,同学们应在保证自己人身安全的前提下,及时离开且报警。
防范个人安全风险
暑假期间,同学们的时间相对充裕和自由,可能有独自外出的情况,出行时一定要保护好个人的人身及财产安全。
案例
初中生小优在乘车时感觉到自己左侧臀部好像被人碰了一下,她觉得可能只是人挤人的巧合。不一会儿她发现一名陌生男子故意往自己身上靠,只好慌乱的跑下车,想找手机给父母打电话求助,但发现手机也不见了,小优借别人的手机给父母打电话求助,在父母的支持下报警,将不法分子绳之以法。
检察官提醒
青少年身体发育逐渐成熟,但自我保护的意识和能力不足。一些不法分子正是利用青少年的懵懂和胆怯心理来侵害青少年的合法权益。因此,青少年在发现自己的合法权益遭受侵害时,一定要及时通过家长或者他人的力量来保护自己。
青少年正处在身体和心理发展的特殊时期,为避免不法分子的侵害,希望同学们能够谨记这份安全提示,提高安全防范的意识,度过一个充实愉快的假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