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以下简称西城区检察院)于中国书店(琉璃厂文化街店)组织召开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专题研讨会,邀请市区两级人大代表、政协委员、专家学者、人民监督员、“益心为公”志愿者以及相关行政机关、属地街道参会,聚焦历史文化的保护传承,就西城区文物及文化遗产保护等问题,共同研讨如何破解老城保护城市更新中涉历史文化街区保护的痛点、堵点,及如何提升历史文化街区的治理水平。西城区检察院党组书记、代检察长张军,北京市检察院第八检察部主任于静参加会议。
西城区检察院第六检察部主任唐海娟汇报西城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公益诉讼检察履职情况。大栅栏、椿树、什刹海、新街口街道领导依次介绍本辖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履职情况。目前,各街区不同程度存在产权复杂文物失管、腾退房屋利用难、文物修缮资金缺乏、法律依据不明晰、停车位供需矛盾、黑三轮屡禁不绝等共性问题,部分街区存在基础设施薄弱、业态低端、科技赋能欠缺等问题。
于静表示,东西城是中轴线世界遗产的核心承载区,两区检察院通过公益诉讼检察履职服务保障北京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取得了较好成果。下一步,检察机关应当重点关注聚焦问题、协同发力、专业支撑、公众参与、科技赋能和推动立法六个方向,做好文物和文化遗产保护工作。
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既要尊重历史,也要关注民生,要在保护中提升群众满意度和获得感。作为检察机关,一是主动向前一步,加强协作配合。在涉及多个行政机关职能交叉、职责不清、界限不明、衔接不畅等方面问题上,以“我管”促“多管”,加强协作配合,形成保护合力。二是严守检察履职边界,尊重行政监管规律。针对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过程中出现的具体问题,对法律分寸的把握、力度的松紧,要多听取行政机关、属地街道、专业人士意见。三是注重街区利用发展,帮助解决实际困难。历史文化街区保护是前提,利用是关键,传承是桥梁,发展是目标。在保护和传承的基础上,要更加注重街区的利用和发展,通过府检联动,进一步化解矛盾、打通堵点,解决群众急难愁盼问题,切实推动西城区老城保护和城市更新。
张军提议,邀请文保领域专家及行政专业人才作为特聘检察官助理,进一步提升办案专业性;同时,西城区检察院加入区名城办,作为成员单位积极参与名城保护专项工作,为历史文化街区保护工作贡献检察力量。
供图/北京市西城区人民检察院 张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