没有高科技的手段
没有大数据的锁定
上世纪八十年代的案件档案中
藏着最“笨”也最韧的破案方式
刚刚看到多年前我们单位办理的一起案件,深感在科技手段不发达的当年,真正困扰前辈们的除了寻找线索的过程,还有嫌疑人们诡谲任性的抵赖伎俩。
当时是八十年代,两名侦查员在9路公交车上发现了一个很可疑的男青年,一直贴着身边乘客意图扒窃。因为车上人多拥挤,侦查员并没有看清他是否得手,所以一直不敢贸然抓捕。直到跟踪其下车之后,看见其有着和其他惯犯一样的翻验赃物的动作,侦查员才确信他一定是个贼。
只不过这贼偷到手的只是一张叠好的报纸,很沮丧地扔掉后便离开了现场。
侦查员继续跟踪这个青年,发现他是某工厂的工人,于是到工厂保卫科了解情况。保卫科同志到厂内寻找该人时,正看到此人从车间溜号往厕所走,行迹很是鬼祟。保卫科同志偷偷跟上去,发现他进了厕所后往便池里扔了一只钱包。看见此情此景,保卫科同志立刻把他拉到办公室接受盘问。
那男青年面对警察表现得坐立不安,回答的话也漏洞百出,并总是下意识地用手捂自己的裤兜。侦查员怀疑里面揣的是刚刚被盗钱包里的钱,便让他把兜里东西掏出来。他果然掏出一把钱,并主动交给对方清点。然而就在侦查员接触过钱之后,他忽然大喊钱是自己的,并少了五十元,一定是警察趁乱私吞了,同时还否认自己去过厕所,是保卫科同事伙同警方诬陷他。
场面一度混乱,最后还是保卫科同志说他们一直在场见证,一定是有误会才把他稳住。两个侦查员没办法,只能让保卫科把对方带离,然后去厕所把便池里那只被他扔掉的钱包打捞上来。
虽然顶着恶臭把钱包清洗干净,但凭借当年的技术手段,并不能在上面提取到任何有价值的生物信息。领导听说此事后还批评了两名侦查员,搞得大家都挺上火,就这么一个泼皮耍赖的惯犯,还耐他不得了?
于是大家就一起查看钱包里仅剩的几张碎纸,发现里面有工业券和几张某医院的三联单。三联单经过水的粪水浸泡,上面只能隐约显现出一个模糊的姓名。侦查员们彻夜对着这个不完整的姓名研究,联想出好几个疑似的名字,然后通过户籍部门翻档案查找,关联出十几位市民。那会儿没有电话和网络,侦查员们只能蹬着自行车挨个登门询问,终于发现其中有个女同志在案发当天丢失了钱包。
经过辨认,女事主确认那个钱包就是自己的,并且形容当日乘车时看到了嫌疑人,从身形描述上和那位男青年相差无几。听到这里大家更笃定那人是个惯偷没跑了。
虽是如此,为了谨慎起见,侦查员们还是没有打草惊蛇,而是一连一个多礼拜起早贪黑继续跟踪那青年,直到他再次在公交车上作案时,将其人脏俱在地抓获。
大快人心。
之前看过的一篇故事《松桃往事》也有这样的记录:二十多年前,杭州的一家六口被灭门。当时负责的警察们为了躲避白天最热的时候,每天天不亮就开始挨家挨户地走访调查,为了对比指纹,他们分为七个组,带着现场指纹照片,分别赶往全国10省的71个县,进行对比调查。锁定的嫌疑人躲进了没有信号和网络,甚至连车也开不进的大山腹地,专案组只能靠着双腿步行,每天都在天将黑时出发,翻越大山蹲守嫌疑人,最终将其抓获。
想到这里我不禁想到之前听到的两句话。一句是个刚出狱没多久的事主说的:“以前那个年代,别说监控了,连路灯都没几个,一到晚上马路都黑乎乎的,想干坏事没胆儿都变有胆儿了!”
还有一句是退休老刑警说的:“你们年轻人就给我记住,技术跟设备再发达,也不能忘了看家本事,最重要的是连人带脑子都得动起来,全动起来,这氛围就有了,就有个警察样儿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