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十几名社区工作者如何管理几千人的大社区?”疫情防控期间,这是多个社区面临的普遍难题。石景山区八角街道通过组建“老街坊健康护卫队”,动员机关干部、社区工作者、在职党员、“老街坊”志愿者等4000余人走上一线,3个月累计摸排近5万户居民、上门服务万余名隔离人员,做到精准防控有温度、稳定有序零感染,交出了一份高分答卷。
同样都是社区门口的红袖标、桌椅板凳测温仪,为什么这里的社区不一样?“打仗亲兄弟、上阵父子兵”的马玉明、马欣父子用实际行动诠释了“老街坊健康护卫队”的第一层要义——“提供有温度的服务”。今年60岁的马玉明已经是八角北路特钢社区志愿服务队的老资历,疫情暴发后也是第一时间报名请战。和别人不同,他在门口值勤从不与别人争执,而是试着以对方的角度思考问题,用温度化解距离。
马玉明既负责任又富有温情的工作方法,不仅仅吸引了远在朝阳居住、东四上班的儿子马欣加入队伍,还和一位80岁的大爷“化敌为友”。原来,特钢社区里面有个社区医院,这位大爷疫情期间第一次来此换药时,因为避让车辆与马玉明争执起来,谁知马玉明非但不生气而是笑着赔礼道歉,给老人留下深刻印象。此后每次见到老人,他都微笑致意,以至于后来老人对马玉明的态度来了个大转弯,现在常拿些茶水、点心支持他社区值勤。马玉明说:“没有谁是铁石心肠,只要用心去感化。”
下沉特钢社区的石景山区统计局副局长孙锴则是用上了专业所长。作为石景山区第一批下沉社区的机关干部,孙锴上任一周就发现了提升防控效率的方法。由于社区登记不够精确、还存在风险,他就利用自身优势,与一同下沉社区的统计局同事冯涛,用一天时间开发出社区登记电子平台,2个月时间累计录入数据6500人次,不仅分析出进出社区看病、打水、探望老人的数据占比,为社区科学防控提供依据,还用电子化手段摸排出2800条住户信息,为接下来社区常态化管理提供了宝贵的精准信息。
在八角北路社区,已经80岁的罗景文则是用坚守诠释着“老街坊”的另一层涵义,这种坚守不仅仅是再过3天罗老就在北门的岗位上雷打不动值勤了整3个月,更是他从非典疫情以来对社区志愿服务的坚持不懈。罗老回忆,“相比17年前非典,今年的抗疫更为持久,却也多了份从容。”如今,社区居民只要看到像罗老一样的“老面孔”,无不为之感动,积极配合防疫工作。
新冠肺炎疫情发生以来,八角街道“老街坊”涌现出了一批引以为豪的好经验、好做法,八角中里社区党委书记李美红2个月以社区为家,获评全国“抗疫巾帼先锋”;孟加拉籍小伙加入八角南里社区值守队……“老街坊健康护卫队”的人员组成更加丰富,提供的服务更加周到。八角街道党工委书记高春玲说,“要把经过疫情检验的先进做法推而广之,转为常态化管理的服务机制,在社区各项建设中把‘老街坊’这张名片擦得更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