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进一步坚持和发展新时代“枫桥经验”,切实加强对残疾人等特殊群体的法律服务,完善涉特殊群体矛盾纠纷多元化解机制,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以下简称海淀法院)坚持“如我在诉”司法服务理念,设身处地打造法律服务,全方位保障特殊群体法律权益,以暖心司法温情守护“特别的你”。
提升服务意识,开展手语交流
为了提升立案阶段对涉特殊群体案件关注度,海淀法院立案庭建立“标记+登记”制度,法官通过现场沟通、查看材料等方式对涉残疾、重大疾病、家庭贫困等特殊案件进行标记,登记特殊群体当事人的特殊需求,并制作提示单随卷宗快速移转,有效提示审判庭,让特殊群体的特殊需求被重视,让特殊群体在诉讼中感受温暖。
为了使特殊群体获得更加专业的法律服务,结合实践中听障人士立案需求。海淀法院立案法官主动参与北京市手语协会常见接待手语培训,实现基础服务用语“交流不开口”无声无障碍服务,用司法温情让听障人士“看见”公平正义的同时也能“听见”公平正义,已帮助多名听障人士顺利完成现场立案。
畅通服务渠道,提升诉讼效能
“我住在外地,行动不便,无法到北京,怎么才能诉讼维权呢?”为解决特殊群体异地诉讼难题,海淀法院畅通线上全流程服务渠道,让特殊群体当事人“足不出门把事办”。
畅通“网上申请+远程邮寄”双立案渠道,依托在线立案平台,针对未成年人、农民工、残疾人等特殊群体,制作“要素式”起诉状、答辩状,帮助当事人远程以“填空”方式,无障碍地在几分钟内完成立案。
畅通“立调执”一体化在线诉讼渠道,依托人民法院在线平台“总对总”诉调对接机制,委派涉特殊群体案件至中国残联、全国总工会等下属专业调解组织开展调解工作。精准匹配特殊群体个性化需求,由法院主导开展调解工作并监督自动履行,由残联工作人员、劳动者维权中心人员等提供专业帮助,使得特殊群体的纠纷能够于法有据、有情有理地得到妥善解决。
设置特殊通道,提供法律援助
“拿不出钱去诉讼怎么办?”面对特殊群体面临的经济困难,海淀法院诉调对接中心专门开设“法律援助窗口”,由法律援助律师、大学生助理轮流值班为特殊群体提供免费法律服务。法律援助律师可免费解答特殊群体的法律问题咨询,并针对性地提供相应专业的法律帮助;老年人、残疾人等部分书写困难、行动不便的特殊群体,则可以来到大学生法律援助窗口,由大学生帮助其准备立案材料、代写法律文书。特殊群体进入法院后,可获得高效率、零成本、全方位的法律帮助,能感受到暖心、舒心和安心的法律保障。
跟踪案件履行,确保执行到位
“案结”更要“事了”,为保障涉特殊群体案件结案后,涉案款项能够及时履行到位,不让特殊群体再次申请执行才能维权,海淀法院建立“跟踪回访+监督履行”机制,由审理法官主动作为,定期电话回访特殊群体案件进展如何,跟踪案件是否已经实际履行。同时,加大对履行主体的释法说理力度,从而督促其积极履行义务、积极承担社会责任,使得特殊群体合法权益充分得到保障,真正实现案结事了,实现法律效果与社会效果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