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专题库 > 2017年专题 > 北京法院少年法庭30年 > 工作亮点

海淀法院创建校园暴力预防机制

本站发表时间:[2016-06-12] 来源:民主与法制时报 作者:袁婷

日前,由北京市海淀区人民法院创建的“2+3+3”校园暴力预防机制在北京市法院系统内得到介绍和推广。该机制或将为正在研讨的家庭教育立法提供司法实践支持。

谈及建立校园暴力预防机制的背景,北京海淀法院未成年人案件审判庭(以下简称未审庭)庭长游涛向记者介绍,北京海淀法院辖区内中小学众多,近年来,司法实践中出现了较多由校园暴力引发的涉及未成年人权益的刑事、民事案件,北京海淀法院希望采取主动,与辖区学校共建一套以预防校园暴力为主的保护机制。

游涛介绍,自上世纪90年代以来,北京海淀法院未审庭已形成与辖区内学校法制共建的传统。近年来,在法官担任“法制校长”的基础上,海淀法院又以“亲职教育”为特色,探索将校园暴力预防工作重点向前延伸。

“亲职教育课堂”是北京海淀法院未审庭近年来的探索。海淀法院未审庭法官张莹说,“亲职教育课堂”就是对家长进行“如何为人父母”的教育。未审庭在长期审判实践中发现,问题少年是问题父母的产物,未成年人犯罪与其家庭监护缺失、父母教育方式不当有密切关系。

据海淀法院刑二庭副庭长、“法官妈妈”尚秀云对100名在押未成年犯的调查问卷显示,未成年犯的家庭成长环境较差,57.9%的少年来自于单亲、继亲或婚姻动荡家庭,其中半数以上少年曾脱离监护单独居住;在家庭教育方式方面,48%的家庭以溺爱、放任为主,23%的家庭以打骂体罚为主。家庭教育是预防、减少未成年人犯罪的第一道防线,为进一步巩固对失足少年的挽救效果,普及家庭监护及教育知识,推动家庭教育立法,海淀法院未审庭开设“亲职教育课堂”,对失足少年父母进行家庭监护责任及教育方法的指导。

2015年,尚秀云法官作为“亲职教育课堂”第一期主讲人,向未成年犯的家长介绍了未成年人的成长规律及有关家庭保护的法律规定,针对当前家庭教育中普遍存在的误区,重点讲解父母应如何培养孩子健全的人格和良好的品性。

经过几期试点,海淀法院拓展了“亲职教育课堂”的形式,采取专家授课、影片观摩、亲子互动、读书会等多种形式推进亲职教育活动。海淀法院还计划将亲职教育的对象进一步扩大至公安机关查处的有严重不良行为或未达刑事责任年龄的触法未成年人、被检察机关不起诉的未成年人、被法院判处非监禁刑的未成年人的监护人。

最高人民法院于2015年1月在上海市召开“全国法院少年法庭三十年座谈会暨第三届少年审判论坛”,会上,北京市高院党组成员、副院长孙力在主题发言中重点推荐了北京海淀法院“四三二一”亲职教育工作模式。

“四三二一”中,一是指法院开展亲职教育进学校、进社区活动,为家长提供预防校园暴力的家庭教育指导。二是指法制校长送法进校园,法院组织包括20名中层干部在内的37名干警担任辖区105所中小学的法制副校长。三是指法院加强与教委、学校沟通、协调,形成工作联动。四是指“请进来,走出去”,法院充分发挥自身优势,采取多种形式进行法制教育。

据游涛介绍,亲职教育工作模式目前进一步发展成“2+3+3”校园暴力预防机制,即以法制校长和亲职教育两项特色工作为抓手,针对学生、家长、老师三类重点群体,采取家庭、学校、法院三位一体的多维度、立体化措施防控校园暴力,建立一套校园暴力预防机制。


[供稿单位:民主与法制时报]   [责任编辑:李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