推介人:于博
于博,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党组成员、政治部主任,曾获评北京市法治宣传教育先进个人,统筹创建的“红蓝双驱 多元共融”服务乡村振兴党建品牌,荣获北京市检察机关党建与业务深度融合优秀典型案例、北京市检察机关文化品牌选树二等奖、通州区2022年度党建创新项目等多项荣誉,被《检察日报》等媒体报道。今天,于博作为品牌创建者、参与者,向读者推介“红蓝双驱 多元共融”检察服务乡村振兴党建品牌。
推介机制:“红蓝双驱 多元共融”服务乡村振兴党建品牌
“红蓝双驱 多元共融”检察服务乡村振兴党建品牌,以党建引领为“核心”,用“党建红”铺就品牌底色,以“检察蓝”履职增添亮色,红蓝交织、共同聚力。全院11个党支部与11个乡镇党委点对点共建,紧扣建设平安乡村、美丽乡村和推进产业发展三个关键点,以“检察+N”延展检察履职半径,充分发挥“司法+行政”协作效能,共绘基层治理同心圆,助力副中心乡村振兴。
以法治之力擦亮副中心乡村幸福底色
“你长能耐了是吧,还到法院告我,我看你还是欠收拾!”
“我看你是翅膀硬了是吧,你不知道房子是给妈养老的吗?妈还在呢,哪轮得上你啊……”
“怎么着,现在还想打我?你再敢打我试试!”
这剑拔弩张的一幕,发生在通州区某村的赵龙(化名)与赵虎(化名)兄弟俩之间。
本是血浓于水的亲情,为何闹得要大打出手?原来,兄弟俩因为房产纠纷问题反目,发生口角并引发肢体冲突,赵龙一怒之下将弟弟打伤。经鉴定,赵虎身体所受损伤程度为轻伤二级。后公安机关以赵虎涉嫌故意伤害罪移送通州区检察院审查起诉,一时间村里传得沸沸扬扬。
时值我院优秀共产党员、资深检察官老李担任该村“乡村振兴法治指导员”,听闻这事后,他决定要为兄弟俩的矛盾化解做点什么。
他分别向院党组和属地乡镇党委汇报相关情况,争取支持。同时,依托本人所在党支部与该村村委会“结对子”关系,多次组织支部检察官与村委会干部、志愿者召开联席会,会商矛盾化解策略,组成由检察官、民警、乡镇干部、专业社工、村委会工作人员构成的多元调解团队,并邀请赵龙、赵虎及其亲属来到村委会,以先促双方家属和解为突破口,再解兄弟俩的心结。
“二叔,您别生气了,我替我爸给您道歉,您要是不解气,就打我一顿吧。”在调解现场,赵龙的儿子赵小鹏(化名)真诚地说道。
“孩子你别这样,你又没有错,二叔打你干吗。”听到侄子的话,赵虎的语气总算缓和了些。
最终,在多方耐心、细致的劝解下,赵虎出具了对赵龙的谅解书,兄弟二人之间的矛盾得以化解。
像老李这样的党员骨干担任“乡村振兴法治指导员”,正是我们“红蓝双驱 多元共融”服务乡村振兴党建品牌的一项重要举措:我们院共向全区43个乡村选派了43名党员骨干担任“乡村振兴法治指导员”,通过列席村务工作会议、参与纠纷排查化解、开展涉农法律咨询等六项工作举措,以法治力量补给基层党组织治理力量,精准服务法治乡村建设。
通州区检察院“乡村振兴法治指导员”入户开展法律咨询
以法治之力护航副中心乡村增颜添色
河水碧波荡漾、河中野鸭嬉戏、周边林木错落有致……如今,通州区萧太后河畔已建成生态郊野长廊公园,成为附近居民休闲娱乐、消暑纳凉的好去处。
但几年前的萧太后河畔却远不是这番景象。
当时,萧太后河畔堆放着大量垃圾,多方协调寻求解决未果,我们院在某乡镇定期轮值的检察官收到了乡镇干部的求助。
检察官第一时间到现场了解情况,发现萧太后河因为施工,两岸堆放了大量淤泥,其中还掺杂着很多建筑垃圾和生活垃圾,周围蚊蝇滋生,散发着阵阵臭味儿,不仅严重破坏环境,极易造成水体污染,也影响了附近村民的居住生活。
萧太后河是北京最早的人工运河,作为京杭大运河的上游支流,已有一千多年历史,流经副中心文化旅游区,对区域经济、文化、生态、旅游等发展有着深远影响。
为了回应群众诉求,协助乡镇党委化解难题,院党组专门抽调党员骨干力量组成办案团队,并由挂点联系该乡镇党委的党组成员带队,共商解决方案。过程中,我们以党建引领聚合力,开展联合调查取证,与相关行政机关座谈磋商,督促其指导施工单位进行整改,对淤泥、垃圾进行依法清运或合理再利用。
最终,在多方努力下,河岸环境得到有效治理,为美丽乡村建设增添了一抹亮色。
检察官现场勘察河道整改情况
上面提到的检察官定期到各乡镇轮值,正是我们“红蓝双驱 多元共融”服务乡村振兴党建品牌的一个有力抓手:以定期轮值实现检察官常态化下沉,针对“违建拆除”“耕地保护”“矛盾纠纷化解”等问题,向乡镇党委、村“两委”等基层治理力量提供法治化建议;为重大项目合同决策、农村集体“三资”管理等工作提供法治化服务,促提乡村治理法治化水平。
以法治之力赋能副中心乡村产业振兴
产业兴则乡村兴,产业振兴是激活农村“造血”功能,增强农业农村内生发展动力的源泉。
我院党组深刻领悟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产业振兴是乡村振兴的重中之重”的重要论述,把护航乡村产业高质量发展作为服务保障乡村振兴的重点,党组成员常态化带队走访问需辖区内的乡村企业,化需求清单为履职清单,以法治之力赋能产业振兴。
在一次走访问需中,通州区于家务乡一家种业研发企业的工作人员,向带队的党组成员、副检察长道出了困扰他们的难题。
原来,该研发企业的种植农场附近,有个牧场一直在向外排放粪水,不仅臭味难闻,严重影响周边环境,粪水还大量渗入种源种植基地,对作物造成不良影响。
种子是农业的“芯片”,现代种业是城市副中心着重发展的六大重点产业之一。为及时解决问题,服务种业发展,我们积极发挥“党建+”机制效能,加大与于家务乡党委协同力度,选派资深公益诉讼检察官与相关行政机关、牧场人员座谈,督促清理污染物,邀请有关专家到牧场进行指导,帮助牧场提升粪污处置能力,从源头上解决问题,合力守护种源地这片净土。
通州区检察院在北京种业大会会场设置检察服务台为种业企业提供普法咨询
除了走访问需、排忧解难,我院党组还精准“咬合”副中心重大项目、重点产业需求,研究出台服务保障于家务种业园区高质量发展意见,开展“检察护企”暨党组成员挂点联系企业活动,持续为特色小镇、特色民宿等乡村新业态发展提供法律支持,为副中心建设国家级现代农业产业化示范基地创优法治化营商环境。
“红蓝双驱 多元共融”服务乡村振兴党建品牌,是通州区检察院将党建优势转化为业务优势,实现党建工作与业务工作深度融合、联动发展的有益实践。我们将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届三中全会精神,坚持“党的中心工作推进到哪里,检察工作就要跟进到哪里”,始终把检察工作置于全区经济社会发展大局中审视思考、谋划推进,更加自觉从全局谋划一域、以一域服务全局,为服务乡村振兴提供更多更优质的检察产品。在此,我向大家郑重推介北京市通州区人民检察院“红蓝双驱 多元共融”服务乡村振兴党建品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