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今的中老年人都追求身心健康,让人生活得更精彩,而有意义。读书是达到身心健康最有效的方式方法。纵观古今,凡长寿者可概括为两种人:一是布衣百姓。这种人长年耕作,思想单纯,心地善良,勤劳朴实。日出而作,日落而息,往来于青山秀水之间,无意于功名利禄,一切顺其自然。如我国的长寿之乡巴马就是一例。二是大智大慧的人。这种人大多经历了风风雨雨,磨砺了坚强意志,到了晚年更加追求务实,淡泊名利,洞悉天地之奥妙,人生之真谛。如白金、冰心、张学良等人。他们的共同特点和爱好就是喜欢读书,终生以书为伴。书,不仅赋予他们睿智的头脑,更修炼成良好的心态。阅尽人间沧桑,目睹百年风雨。
读书是一种高雅的情趣,也是保持身心健康的养生之道。读书可以养心。一个人是否健康,除了生理因素,更重要的是心理因素。读书可以增智,摆脱烦恼,化解心结。我读书时,全身心地投入其中,两耳不闻窗外事,一旦心领神会,内心豁然开朗,导其思,益其智,增其神,养其心。如此,读书何尝不是养心之道呢?读书还可以养德。古人强调“静以修心,俭以养德”。现实生活中,由于社会大环境的影响,人们或多或少有不良心态。如自私、贪婪、嫉妒等,这样的心态不利于健康。试想,一个人整天闷闷不乐,烦恼、苦闷之人,何尝不是自伤自残呢?欲克其弊,读书最灵。因书中常含天地正气,人生哲理。常读名著和习近平总书记治国理政等益书,可从中受到教诲、感悟、启迪、反思,逐步树立正确的人生观,摒其杂念、弃恶扬善,唤起乐观向上、豁达开朗、严于律己、宽以待人、心平气和的处事修养,正可谓养德。读书还可以养性。古人强调修身养性,主要是指人的性情、涵养。养性,即指培养驾驭情绪的能力。情绪对身心健康的影响,以被人们所公认。古代有“怒伤肝、喜伤心……恐伤肾”的说法,那么如何才能驾驭七情六欲呢?闲来常读书是行之有效的“养性”之法,因为读书方可自静,静中自悟,方可心无旁鹫,不为外物所动,保持一种淡泊宁静与世无争的良好心境。书教人宽容大度、宠辱不惊、自洁自律、自省自制。正所谓“海纳百川,有容乃大;壁立千仞,无欲则刚”。试想,有了这样的胸怀,何愁被不良情绪左右,何愁身心不健康呢?
一个人如能静心读书,定会净化心灵,丰富学识,体会人生百味,观看春月秋风。愿老年朋友抓紧有限的时光读书吧!
怎样才能把书读活呢?我的体会是:
所谓读活,就是把书本知识转化为认识,把认识转化为智慧,把智慧转化为能力,把能力转化为实践,进而在实践中有所运用,有所创造。概括地说,就是读有所得,得而能用,用于养生保健,做好本职工作,在追梦的过程中谱写新篇章,做出新贡献,让晚年的人生幸福而有意义。
从掌握知识到实践应用需有一个过程。书本知识不能代替你在实践活动中的复杂判断和对困难的选择。王明和毛泽东都读马列著作,王明读的甚至更多些,但他是教条主义,毛泽东是实事求是,理论联系实际,在革命的紧要关头作出科学判断。可见,读书效果关键在于用法上,在于是不是从书本到实践,从主观到客观运用自如,展现出神入化的本事。
读书的另一个指导思想是把它当作调查研究来处理。人们的知识来自三个方面:向实践学习,向群众(老干部)学习,向书本学习。书本是前人或别人劳动的成果,多为实践经验的总结、概括和提升。读蒲松龄的《聊斋志异》,他哪来的那么多稀奇古怪的故事?他是和当地人,过路人的调查得来的。书本知识来自于调查研究,来自社会生活实践,阅读自然也就成为一种调查研究了。调查研究有多种形式,如开座谈会,个别交谈,也包括阅看相关报告,如《北京老干部工作》就从多视角,多层次地提供可复制的好经验,扩宽了老干部工作的职能范围,丰富了老干部工作的内涵。具有很强的针对性,指导性。开卷有益,我每期必读。这是向别人的实践经验进行调查研究的过程,持着调查研究之心来读,每每阅读就会有所启发,有新的理解,发现书中的内容价值也就得到最大限度的发掘。
古人强调读书要眼到、口到、手到、心到。眼到好理解。口到,不光是自己吟诵,我还在团河苑小区宣讲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宣传十九大,写出讲稿约8万余字(2018年4月至2019年1月24日),直接传达自己的阅读体会。所谓手到,就是动手写笔记,以此体现。心到,就是心无旁骛,专心读书。
学习是最好的养老,“莫道桑榆晚,晚霞尚满天”。老年是人生的重要阶段,是有快乐,有进步,有作为的大好时期。青春诚可贵,老年价更高。人,既生于世,首先考虑的问题就是该怎样活着。人到老年,关键要有一颗年轻的心,才能保持生命的青春活力,才能走进阳光,分享人生第二春的快乐。年轻人的梦是初升的太阳,老年人的梦如同红色烂漫的晚霞。我们的故事老了,但故事的情节不老;我们的琴弦旧了,但曲调不旧;我们的人老了,但心不老!老年人可以贫穷,可以孤独,甚至可以不幸,但决不可以没有梦!
如何圆梦?北京老年大学就在我们身旁,不少老年人抱着活到老、学到老的心态,带着“老骥伏枥,志在千里”的精气神走进老年大学,学习书法、绘画……有的参加兴趣小组,学街舞、练声乐,带来无穷的乐趣。通过丰富的晚年生活,不仅增添了生活的色彩,也向周围的人们传递着正能量。
衰老固然是不可逆的,而让自己的生活充实起来,才是真正对自己负责。通过老年教育,以课会友,学习技能,挖掘了潜能,减少了因缺少子女陪伴而产生的孤独感。所以说学习是最好的养老。
少而好学,如日出之阳;壮而好学,如日中之光;老而好学,如炳烛之明。从物质层面的老有所养,到精神层面的老有所乐、老有所为,让我们的生活活得更有价值,更有意义,何乐而不为。
(作者:顾长和 北京市监狱(戒毒)管理局退休干部、本刊特邀信息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