超标电动车确实是城市治理中的一大难题,倡导多元主体参与共治也是必要之举。但凡事都要讲究方式方法,家长“违章”、孩子扣分实在太不靠谱。且不说让学校当“先锋”,本有“越俎代庖”之嫌;这“父责子担”的思维,更与现代化治理相去甚远。古时讲“夫以一人之故而波及全家”,而当今法治社会,每个人都是独立的法律主体,倒让未成年人替成年人担责,是非不辨的“连坐”“乱打板子”理应被抛弃。管理者若以此为“杀手锏”,即便能收一时之效,但法治意识之淡薄足可见一斑。
为何“连坐”式思维还依然很有市场?这背后恐怕是重实用而轻视程序主义的观念在作怪。在治理过程中,很多管理者都奉行“管用哲学”:只要能解决问题,管它什么招数不妨都上。可是,目的并不能自动证明手段的正当性,初衷再好也不能枉顾人文关怀,突破法治底线。“程序”不合规不合法,结果再好也是没有根基的“空中楼阁”,经不起推敲。
“病急乱投医”不可取,唯有法治方能管得长远。要知道,城市治理涉及的领域众多、事项繁杂,如果眼睛只盯着“葫芦”,习惯于“剑走偏锋”,执法方式粗放、不规范,甚至违反依法行政等基本原则,只会越管越乱。另一方面,执法也是普法,若缺少法治精神,公信力必会大打折扣,又何谈引导民众遵纪守法?因而,杜绝“连坐”式治理,一大关键是要提升法律意识、法治观念,从点滴小事中理顺城市治理的逻辑链条,做到“一码归一码”,以免走入“宽严皆误”的尴尬境地。